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70

第70章 鼓励孩子与人合作

从小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今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透过竞争的背后,我们依稀能看得出来的,仍然是合作,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我们依然在倡导着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的实质便是合作。

从小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试想倘若孩子连自己的思维与想法都无法与别人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不可能达到与别人的沟通,与别人的意见达成一致,合作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居住环境和教学条件,使得孩子与同年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也大大减少。

家长应当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可以平等交往的对象、伙伴。家长应当能够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理解孩子所言之由,理解孩子简单话语下的复杂思想,也应该理解孩子甚至是用错误的语法结构表达出来的各种信息。

父母打断孩子的话,或阻止孩子讲话,一方面可能使有的孩子变得不善于口头表达,变得没有主见、怯懦、退缩;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有的孩子变得独断、盲动,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这两种孩子都不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大胆地说,说下去。孩子的话,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怎么说,重要的是他在说,他能说。

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如:关于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关于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随后便是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

这样的讨论会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才能生活圆满。从项目单中要孩子们选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愿意承担的内容,这样做给了他们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而非忽视他们的意愿,独断独行。当然,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并不能保证他们一定能够做到最好,其间会有反复,但因为这是他们的决定,在父母与孩子交谈时就有合理的依据来要求他实践自己的诺言。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不是以长辈的威严来压制,而是以团体头目的身份来检查队员的工作,提醒他作为一个团体成员所需尽到的职责。

教育孩子的合作精神,也可以运用结果法,使孩子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

有这样一个事例:

劳动节的周末,父母要带孩子们去公园爬山然后野餐。临行的前一天,一家4口人商量了该如何进行准备;妈妈负责去超市买食品,爸爸准备烤肉的炉子,9岁的陈烨提出负责所有餐具,11岁的埃迪负责准备调料。爸爸提醒他们是否列出一个单子,一则防止遗漏,再则若有家里不够的物品,可及时去买。陈烨很快就列出了单子,请爸爸过目,随后便开始准备;而埃迪却跑到外面找邻居的孩子玩。爸爸警告他带齐调料,否则野餐不会好吃。埃迪一边往外跑一边说:“放心吧,我会带好的,别担心。”爸爸不大相信他会准备齐全,想自己来做,转念一想应当给埃迪一个锻炼机会,不要越俎代疱,于是便没有再督促他。而埃迪也很开心地玩到很晚才回来。到厨房里忙了一会儿,搞出来一袋瓶瓶罐罐,便上楼回房去睡了。第二天一早出发,爸爸并没有再检查埃迪的准备工作,一家人高高兴兴上路了。走了2个小时的山路,选好了野餐的地点,大家开始准备午餐。等肉烤熟后,每人倒了一杯饮料,整理好盘子,围着野炊点的木制桌椅坐下,开始往烤肉上倒调料。“埃迪,烤肉汁在哪里?”埃迪伸手到袋子里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我记得从冰箱内拿出来的,怎么会没有?”“你有没有列在单子上?”“我没有列单子,我记得我把所有的调料都拿出来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里等着。埃迪最终没有找到,不觉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埃迪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使这次的活动大为逊色。埃迪父母选择不参与的方式是明智的。尽管这次野炊埃迪的遗漏受到一些影响,但对埃迪的成长却有深远的影响,教育他懂得作为集体一员应具备的责任心,懂得做事认真有程序的道理。

在对孩子进行合作意识教育时,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与基础——理解。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最先要考虑的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才会心甘情愿。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事情往往就不会很顺利。

从另一方面讲,做父母的也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们认为你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要赢得他们的合作变得容易得多。一旦他们感到被理解,便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得整体活动得以进行。这里并不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要求,但要让他们知道,若想使整个家庭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每个人都向同一方向努力,学会考虑如何做才能使家庭整体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要使孩子所想的不仅仅是自己需要什么,而是整个活动、整个家庭需要什么。要训练孩子的合作思维法,父母不能无限度地迁就孩子的愿望,尽管有时这种愿望本身是合理的,但满足它却意味着父母要做出过多的牺牲。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孩子受锻炼的机会。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而在长大后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并且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