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66

第66章 交往是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

人所周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树立自信心的根本,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也是家庭凝聚力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个人发展。

但是现在因我国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忽视人际交往教育的现象。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除了在学校,与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有些家长怕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出危险,所以要求孩子一放学就马上回家。其实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是不符合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的要求的,也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要求的是善于与人打交道、社会活动能力强、能较快适应环境的人。如果孩子从小交际范围就很狭窄,是不可能很快做到这一点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成才的基础是智商,而至关重要的却是情商。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是孩子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存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在现代社会,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也是一个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而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容易眼中只看到自己,所以,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需要交往,人离不开交往。理解孩子的交往需求,支持他的正当的交往活动。乐群是人的本能,交往是人的需要。

一个人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同其他人、同人类社会的交往。有了交往,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了交往,才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人就是在交往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成长、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没有交往,就没有人际关系的建立,就没有人的高级心理的发展,人类就不会告别愚昧。

一个人的交往,当他从降临这个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虽不会说,不会做,但他们能用哭、笑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需要相感情。妈妈疼爱的拥抱,深情的拍打,使婴儿得到感情的抚慰。婴儿渴望与成人身体接触,即是交往需要的表现。在儿童能走路、会说话以后,其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儿童交往范围已不再限于家庭成员,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戏成为儿童交往的重要内容。语言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儿童的交往能力,提高了交往的有效性。当然,幼儿期的交往欲望还是比较朴素和带有本能性的。儿童入小学以后,整个的交往形态变化很大。同伴交往进一步发展,同伴关系虽然不甚稳定,但儿童已开始注重同伴友谊的持久性。儿童与老师交往时带有明显的“向师性”,小学生动辄用“老师说……”来指导自己的交往行为。在异性交往方面,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可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形容。

当青春期悄悄来临时,青少年的交往心理得到迅速发展。少男少女们迫不及待地需要冲出家庭的狭小天地,开拓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急切地寻觅知心朋友。少男少女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异性同伴的交往经历了一个疏远回避——接近——疏远回避的曲线;而与同性同伴之间的交往则更为美妙:他们(她们)一起学习,探讨人生,同性同伴成为敞开心扉,分享快乐,倾吐烦恼的主要对象,同学之间建立了纯洁的友谊。但由于青少年交往能力还不够强,人际矛盾与冲突也层出不穷。

进入青年中后期,随着身心发展成熟,青年开始新的、更大范围的交往。他们独立地同陌生人交往,同挚友推心置腹,同父母协商对话,在交往中渐趋持重老练,交往心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自主性和稳定性。

交往心理的发展,使人从自我走向他我,从他我走向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正是由于交往,人才得以成长,正是由于交往,人才称其为人。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交往需求,应该支持他们正当的交往活动,并且为他们发展人际关系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