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58

第58章 莫让孩子一哭闹,就能满足欲望

许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只要孩子喜欢的都无条件满足,这种做法若不加以纠正,容易形成孩子任性无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坏习惯。

儿童教育专家帕特里夏·埃斯特斯说:“适当地拒绝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可以满足他。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如果孩子在家中大声吵闹,你可以对他采取冷处理的办法,随他吵,随他闹,不理他,实在不行就躲开,(最好是在家长能看到孩子,但孩子看不到家长的地方,这样可以随时注意他的安全)。他吵闹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也就不再吵了,这时父母再告诉孩子其中的道理就是极为有效的。

如果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也不要因为怕被别人注意而软化,就让他吵个够,或者走开一会儿,远远地观察他的反应,当他平静下来再回到他的身边。要是他再次哭闹,就再次走开,直到他不再纠缠为止。孩子觉得无机可乘,自然就会放弃了。也许,这个方案刚开始实行时会有些困难,孩子的哭闹往往使人不耐烦,或者让父母觉得心痛。在这个时候,你必须要硬起心肠才行。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从长远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短暂地委屈一下孩子是必需的。

人总有贪恋,不断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欲望就会愈来愈强,对孩子成长后的人格必然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如果你的孩子非常过分,当你不给他买东西时就大发脾气,无理取闹。那么,你和孩子逛街前,应该事先跟他说好,这次外出不能买任何东西,如果同意,就出去;不同意,就不出去。当他真的做到上街不吵着买东西时,回到家后,就要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并且,必须是要回到家后,要不然,当场给他买东西奖励,那就毁坏了约定。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长历程中,妈妈对她的金钱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防止刘亦婷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刘亦婷的妈妈从不轻易满足女儿的物质要求,以免她习惯于不劳而获。而且,为了培养同甘共苦的好品德,妈妈从不让女儿独自一人吃任何好吃的东西,尽管那时候她的工资还不够母女俩都吃水果,妈妈还是硬着心肠每天和女儿分享一个水果,让她觉着“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独吞”是不正常的,可耻的。

为了强化女儿的自制力,刘亦婷的妈妈经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女儿带到商场门口,然后让她选择:“如果你不喊我买东西,我们就进去逛,如果你喊我买东西,我们就不进去。你选吧。”刘亦婷每次都说:“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妈妈就带着女儿在商场里到处逛,教她认识各种物品。

每次看到各种新玩具,新食品,刘亦婷总是很高兴,但是她从来没有要求妈妈为她买过。长期多次地重复这种克制欲望的过程,对于培养刘亦婷的自制力有着极大的好处。从小到大,刘亦婷很容易做到抵制大大小小的各种诱惑,坚持按照理性的选择去行事。应该说,正是这种强大的自制力帮助她有效地减小了走弯路的概率。

许多孩子稍遇一点不顺心,就靠哭来解决,因为他们发现父母看见孩子一哭心就软了,以为一哭大人就会满足他,以哭来作为要挟大人的条件。这时,做父母的决不能心软,否则,如果让孩子琢磨出了这一“诀窍”,以后就难办了!

与此同时,你还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要想到什么就立即想得到手。而且,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不会珍惜,很快就想要新的,而你总不能每一次都顺从孩子。与其让孩子和自己苦恼万分,倒不如训练孩子等待,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向他解释,要得到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经过等待。例如孩子想要一件漂亮的外套,你可以要求孩子在几天之内表现好一些,不然就不买给他。让孩子明白,进行必要的等待才会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防止孩子那种贪得无厌的心理。

做父母的如果忽视这些教育,造成孩子对某些东西,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欲望太过于强烈,日后容易沦为金钱的奴隶,甚至会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但害了自己,也危害社会,这都是要不得的。只有扼制孩子贪婪的心理,他才能做到在金钱、欲望面前不动心,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尽情展现人格中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