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48

第48章 不良的家庭消费方式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学生中,面临着两种竞赛:一个是分数竞赛;一个是高消费竞赛。这两项竞赛的始作俑者,首先都是家长。

不良的家庭消费方式,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有很多家庭的消费动机有问题,一味地赶潮流、互相攀比,物质消费追求高档、名牌;有些家庭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文化消费;家庭穷奢极欲,浪费惊人;也还有许多家庭盲目消费、毫无计划,不能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一份来自3000个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差不多有600个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高消费方式的影响下,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花钱大手大脚,赶潮流、相互攀比。

我国许多城市的学生当前面临两种竞赛:一个是分数竞赛;一个是高消费竞赛。这两种竞赛的始作俑者都是家长。

在父母的支持下,有些孩子成了“小富翁”。据一份来自某中等城市一所小学的调查,学生手中的钱竟有30万元之多,人均达到800元之多。孩子们手中有了大笔的钱,还能不乱花,还能不大手大脚吗?

据报载,某市小学生中竟然出现了一批小“经理”,身边既有“保镖”、“秘书”,还有“出租车司机”。所谓的“保镖”、“秘书”,是每周花五到七元钱,雇同学来提供保护或替做作业。“保镖”同时还负责“修理”被“经理”看不惯的同学。如果说花钱雇“打手”、“枪手”尚不算新闻的话,这“的哥”则属“创新”了。原来,“的哥”无车,只是从校门口将“经理”背到教室里,每次五角!据称,同学们上岗竞争激烈,“经理”也管理有序。如果“员工们”做得不好,便立即解雇或罚款!

某报曾报道:西安市一位14岁的少年,从家中偷出20万元现金,包下两位小姐、租用豪华总统套房吃喝玩乐,后又租车到郑州市,伪造身份证,准备坐飞机到上海风光一回,在机场被查获。两位小姐和他无法解释随身所带的大量现金,只好道出真相,后被随后赶来的母亲接回。据说他的父母自营公司,平时总三千、五千地给孩子零花钱,而从不过问孩子将钱花在何处。春节给孩子三万元“压岁钱”,孩子便包下一位小姐,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自己动手”进行偷窃。

看了这些报道,家长们应该认识到了吧,给孩子大把的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3.校园攀比,把青春推向深渊

如果社会充斥着拜金、享乐的风气,势必会对人们的精神追求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一旦这种比吃穿、比消费的坏风气渗透在孩子身上,青春将不再是绿色的,未来将令人担忧。

提到学校,人们想到的总是朗朗书声回荡校园的氛围。然而时过境迁,“校园富翁”、“校园贵族”俨然成为校园生活的最大亮点的今天,一幕幕攀比斗富的闹剧将青春推向深渊。

(1)比私车

开学不久,陈先生发现儿子放学时要等其他同学差不多走光了,才不紧不慢地出来。陈先生为此忍不住数落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还挺委屈:“爸爸,你以后不要把‘拓拓车’开到校门口来了,那边有个巷子,你就停那儿,我保证一放学就过来!”

儿子还说,最近,同学家长开什么车成了班上的热门话题:“小傅平时在班上真不咋样,这段时间可找到感觉了,打‘嘴仗’谁都打不过他,没办法,他爸开的是宝马,车牌号又带几个8,在校门口一摆,就是扯眼睛!像帕萨特、本田也风光得很,还有波罗车又乖又洋盘,普桑也还勉强看得过去,就怕你这样开小奥拓的,让我在同学中间一点脸面都没有。”

(2)比请客

六年级小学生小丽的11岁生日是这样过的:同班十几个要好的朋友将生日蛋糕和礼品送到小丽的家中。她父母看到这样的情景说什么也不肯收。谁知小丽却满不在乎地说:“同学朋友聚会,有什么啊?”随即,女儿非要借过生日的机会“还大家的情”。由于手头紧,父母苦口婆心地说,各家的条件不一样,不要盲目攀比,礼轻情义重嘛!女儿听了一撇嘴:“你这是陈词滥调,现在流行的是‘钱本身不重要,但舍不舍得花钱很重要’!”她的父母只好将小朋友全部邀请到一家有名气的餐馆,花费上千元设酒宴款待。这相当于父母半个月的工资,女儿却说,大不了吃一个月的泡饭,反正同学们又不知道。

不少学生反映,现在同学关系很难相处。谁过生日不请客,大家就会觉得他很小气,但别人请客自己就得送礼,礼物太便宜了还会被人笑话。

还有的孩子,为了和同学“联络感情”,经常请同学聚餐。一次,笔者在一家饭店和朋友吃饭,旁边一张大餐桌前,正巧进来十多个中学生要包间吃饭。一个被簇拥着的中学生大大咧咧地说:“开最大的包间,带卡拉OK的。菜上最好的,再要两扎啤酒。”当服务员上前询问谁埋单时,他从口袋掏出一张卡,略显自豪地扬了扬:“我爸给我办了张牡丹卡,这顿饭我请!”服务生习以为常地对笔者说:“这些孩子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是这里的老顾客。现在不只大人会享受,孩子们也讲情调,一顿饭花数百元是常事。”

(3)比手机

国庆期间,刘女士小学的儿子竟然向父母要求配手机,理由是方便与朋友和父母联系。刘女士对儿子的要求颇为惊讶,没想到与几位家长一联系,他们的孩子竟然都用上了手机。

顾先生读中学的儿子要买带摄像头的彩屏手机,因为同学的手机都很高级,不然显得很没面子;顾先生却认为买手机主要是用于通话,而不在于形式。两人争执不下,最终,顾先生掏出装在旧信封里的所有的钱,买下一部价值人民币2500多元的旧款彩屏手机。

这位顾先生对营业员倒出苦水:一次,听孩子说,班里只剩下包括他在内的3个学生没有手机,心里不禁一阵难受。考虑良久,最终做出买手机的决定,虽然这笔钱超过了夫妇俩的月收入。

(4)比品牌

父亲是海员的高二学生唐飞,梦寐以求的是“洋装穿在身”的气派和风度:800元的老板鞋,2000元的皮尔·卡丹西装,150元的花花公子领带,200元的金利来腰带,把自己包装得“气度不凡”。13岁的张兵更是语出惊人。他说,他穿的衣服和学习用品必须在专卖店里精选,保证都是绝版。他说:“我用的东西别人绝不能有,这样才能显得很个性。”

还有一些学生说,他们穿的运动鞋最差的品牌也是国产“李宁”和“金莱克”。家境稍好一些的学生,都直接穿国外的“耐克”和“阿迪达斯”等顶级品牌。除了穿的方面消费惊人外,在学习用品上,孩子们也格外崇尚名牌。在校门口的商店,记者得知,1元钱一支的自动铅笔很少有人问津,而5元钱一支的日本品牌货却卖得特别红火。6元钱一瓶加香水钢笔,20多元钱一个削笔刀等学习用品,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家长在给孩子购买书包、文具盒时曾说:“孩子一味追求时尚的文具。不买就不去上学,真没办法!”对此,孩子们的解释是,他们虽然知道旧文具还能用,但是同学们都换了流行的,自己不换,感觉“没面子”。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比电脑、比自己骑的自行车是普通车还是山地车、比压岁钱多少、比贺卡及礼物的价格高低,甚至比每天吃的零食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盛行的攀比之风导致学生虚荣心极度膨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学生小美难以抵制钱财诱惑。一个同学游说她,让她“陪客人”,说这样挣钱既容易又快。她犹豫了一阵子,没有答应。同学又劝,经过思想斗争,她终于答应了。因为她家里并不富裕,没有钱像别的女孩那样买化妆品、背包、首饰等。在那个晚上,一个二十六七岁的男子成了小美的第一个客人,当这个男子知道小美是处女后,给了她400元钱,算是对她的补偿。他劝她不要再从事这行了,他可以帮助她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小美没听劝告,当她第六次接客时,被公安公局的民警抓获了。

对于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高消费倾向,以及校园中的消费攀比风,有关人士认为,家长一定要理智地教育孩子,科学引导孩子进行消费。尤其是家庭条件好的,千万不能害怕孩子“受委屈”,随意给孩子零花钱胡乱消费。如果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养成讲究吃喝玩乐的恶习,增长惰性和享乐心理。同时,家长对于孩子的高消费不能熟视无睹,“现在家庭条件改善了,孩子多花几个钱无所谓”的思想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