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27

第27章 父母期望孩子的“四过”误区

人生规划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做父母的关心孩子的前途,关心孩子的人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指导帮助孩子做好这件事。但是也有些家长,似乎“关心过度”,“越俎代庖”。他们总是将孩子看做自己人生的又一次机会。要求孩子必须学什么,长大必须做什么,甚至有的父母从孩子还未出生已开始规划一幅美丽人生蓝图。但父母的苦心孩子未必领情,美丽的希望之花却常常结出苦果。那么谁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答案只有一个——孩子自己。因此请父母慎用自己的权力,你可以做孩子的老师和朋友,你可以帮助和指导他,但你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的自主权,替孩子规划前途。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我们无休止的对孩子期望要求时,我们首先想想给了他多少实际的帮助。

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陷入了“过高,过多,过急,过早”的“四过”误区。这些不是从实际出发的错误观念,如果不加以改变,不仅是害了孩子,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还不可能每个孩子都上大学,上大学必定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是不能上大学的,但还是有别的路可走,而且对于孩子的成长,不能认为成为什么“家”才是人才。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也是工农劳动者,社会需要各级各类方方面面的人才。火箭不是只靠少数科学家才上天的。不可能人人都当火箭科学家,人人都当坐车的。没人开车,车坏了没人修车,你本事再大也只能望车兴叹。过去是“车、钳、铣没得比”,现在是“车、钳、铣没人理”。这固然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与人才观的偏颇有关。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的急于求成。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天天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结果又会如何呢?

有一位家长,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作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1000元,你怎么挣800元呢?人家住居室,你怎么住筒子楼呢?人家是经理,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父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不了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他认为儿子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老子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位呢?由此悟出道理,对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要求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

现在的家长普遍缺少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一般常识,加上他们大都经历过“文革”,是“被耽误了的一代”,许多人把想上大学而没有上成的愿望统统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考上大学,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有的家庭,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又是听胎教音乐,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生出来之后呢?又是搞零岁方案,又是吃巨人脑黄金,恨不得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就是博士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大大超出了孩子们的承受力:“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考不上大学叫我的脸往哪儿搁?”相当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由自己的意识来支配。成功的父母,会因不出色的子女感到莫大的羞辱;而不成功的父母,更缺乏宽容,他们把子女的成功当作自己成功的最后赌注。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77.9%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家长愿望多,家长愿子女上大学大专的人数是孩子愿望的两倍。

诚然,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愿望,但如果家长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1993年4月29日,四川省峨嵋山市的一个杀死父母、杀伤胞弟的19岁杀人犯彭足伟被依法处决了。父母非常疼爱他,然而他竟亲手杀死了父母。人们不仅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用残暴的手段杀死父母,杀伤同胞兄弟呢?法医鉴定他精神正常。

彭足伟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冀都注入到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足伟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是他们家教的基本准则。他的父亲经常指电视里面中央领导的镜头对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

为了使彭足伟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当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去玩,而是关在家里死啃书本,读报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几乎剥夺了他的交往和其他所有的业余爱好。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洗耳恭听逐渐到公然对抗父母。本来基础脆弱的他,学习成绩不断下跌,父母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责怪“没出息”。久而久之,父母的畸形教育观念带给孩子的是心理上的畸形发展。用彭足伟的话,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就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正是父母晚离实际的期望、畸形的教育观念,导至了这场悲剧,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这个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