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18

第18章 是谁折断了她稚嫩的翅膀

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十分理想的社会环境中。当孩子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家长的耐心教育和正确引导无疑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这里讲述的是一了真实的故事:

一个聪明漂亮喜爱舞蹈的女孩,因身材矮小受到舞蹈老师的歧视。家长不明就里,又不和孩子沟通,孩子心理负担沉重,学习成绩下降,母亲拒绝在成绩单上签字。女孩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讥笑,怕父母责备,她痛苦,她要发泄,她要疯了……

她是谁?她叫马华。

5岁那年,妈妈将马华送到一个舞蹈班去学习。她的乐感和动作都很好,刚开始舞蹈老师对她是宠爱有加,每次编排舞蹈都将她列入核心位置,老师经常欣喜地对马华的妈妈说:“这孩子肯定是个搞舞蹈的好苗子。

然而,等马华长到10岁时,与同龄的小朋友相比个子却很矮。有一次,省里的艺术学校来挑选培养苗子,老师热情地推荐了马华。不想那位前来面试的老师看了马华一眼,便说:“有没有搞错?就凭这五短身材?”,从那以后,舞蹈老师对马华的态度大大地改变了。训练时,总将马华安排在最后一排,聪明好学的马华向她请教舞蹈动作时,她再也不肯细心地教导,总是冷冰冰的一次,甚至说:“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身材。”

马华不敢把老师的冷落告诉父母,就这样,她带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忐忑不安地去学习舞蹈,不知不觉间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当她拿着语文80分、数学86分的成绩单回到家里要家长签字时,妈妈暴跳如雷,将成绩单撕得粉碎。

第二天,由于成绩单上没有家长的签字,马华不敢去上学。于是她一大早从家里出来,一直在大街上闲逛。不知不觉到了劳动公园,她走了进去。园丁叔叔正在给草坪洒水,见到马华,便问她:“小朋友,你怎么不上学呢?”马华壮着胆子说:“我病了,医生要我在家休息。”整整一个下午,马华和那位园丁叔叔一直在聊天,马华好久没有如此快乐了,园丁叔叔将她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童话王国。她觉得只有面对阳光、树木、花朵,甚至是可爱的小蚂蚁,她才能够自由呼吸。

晚上回到家里,妈妈严厉地问她:“你今天到哪里去了?”“出去玩了。”马华小声地嘟囔了一句。“你再说一遍。”“出去玩了!”马华的声音达到了最尖锐处,说完头也不回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将惊呆了的爸爸妈妈撂在了客厅里。

马华躺在房间里,等待着妈妈冲进来,冲自己歇斯底里地嚷叫一番。可是一个晚上,爸爸妈妈都没有到她的房间来。这让马华又吃惊又害怕。她在焦虑与恐惧中等待了整整一夜,却什么都没有发生。

第二天早晨,妈妈带她去她最爱去的肯德基吃了早餐,这更让马华受宠若惊。她一边吃着汉堡包,一边偷偷地看妈妈。妈妈终于开口了:“华华,告诉妈妈,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上学?”马华看了看妈妈,怯生生地说:“我怕!”“你怕什么呢?”“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我害怕舞蹈老师。”“瞎说,”妈妈的语气又有些激动了:“舞蹈老师对你那么好,你有什么好怕的?你要是努力,舞蹈跳得好,怕老师干吗?”马华本来鼓足的勇气又被妈妈吓了回去,她心事重重地去上学了。马华在上学的时候很难再集中精力,老师讲个笑话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惟独她不知所以然地呆愣愣地看着大家,还以为是在笑她。老师让她回答问题,她有好几次都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渐渐地,老师和同学都疏远了她。马华也变得越发少言寡语了。

为了逃避上学,她开始装病。妈妈带她去医院,医生也检查不出什么结果来。妈妈便认为她是在装病,于是,每天都看着她上学、去舞蹈班。

突然有一天早晨,马华看见爸爸妈妈也不认识了,妈妈考她十位数以内的加减法,她也不会,她不梳头不洗脸,在屋子里披着毛巾被跑来跑去,大喊大叫。马华“疯”了!这对于她爸爸妈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女儿送到了精神病院。马华当时想:“上医院也比上学强。”

去住院那天是星期天,马华显得兴高采烈,她穿上了漂亮的牛仔裙,带上了她最喜欢的那个洋娃娃,以一种获得解放的姿态和妈妈一起上路了。

到了医院,只见高高的院墙围着一个院子,院子里的病人,有的神情木然目光呆滞,有的胡言乱语满院子地跑,还没等她反应过来,进来的那个小门就“嘭”地关上了。爸爸妈妈不见了,马华感到一阵恐惧,她猛地挣脱了护士的手,飞快地跑到那个小门边,拼命地拍打着门,哭喊着:“妈妈,我没有病,我是装的呀,我要回家……”

护士将她拖进病房,她哭喊着:“我没有病,不信你们可以考我。”然而没有人相信她,医生将她的哭闹看作是“情绪不稳定”,将她绑在椅子上做电针灸治疗,痛得她大喊大叫。终于盼来了星期三下午的探视时间。她终于看见了妈妈。她隔着栏杆苦苦地哀求:“妈妈,带我回家去吧。”妈妈哭着去征求医生的意见。医生说:“再观察一段时间吧。”妈妈走了,马华知道,如果再哭再闹,她永远也回不了家。于是,她变得乖了,听话了,还主动帮护士打扫病房。终于盼来了星期天,妈妈在取得医生的同意下,将马华送进了这家精神病院办的一个专门收治青少年的精神疗养班,白天治病,晚上可以回家。

见马华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决定自己给她补习落下了3个月的功课。这次马华表现得很认真很努力。补习了半个月,学校就要期末考试了,马华主动要求回学校参加考试,她想以此告诉爸爸妈妈,她不是疯子。

考试结果让老师和父母惊讶,几乎一个学期没上学,她语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数学70多分。然而,去过精神病院的历史却成为马华生命中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影,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她是疯子,进过精神病院。”

这一次,马华彻底绝望了。她怕老师、怕同学、怕考试,只要是考试,她就会真的生病,她真的气疯了。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她常常躲在卫生间里用刀片一道道地划伤自己的手;她折磨家中的猫,让猫将她的手抓出一道道血痕……马华的行为随时都让人感到提心吊胆。她的爸爸妈妈已追悔莫及:为何当初不多给女儿一点空间?多给她一些关爱和理解?

每天,马华的妈妈守在女儿的身边,像哄孩子一样教她学习,给她许许多多婴儿般的安抚与宠爱。马华像一只关在笼中、怯于飞翔的小鸟。她不出门,在爸爸妈妈痛悔的眼神中怯懦地成长。

这是一了很突出的事例,但却包含着一个值得一切做父母注意的问题:那就是与孩子多交流,多理解,要时时听到他们的心声。

马华的不幸似是由两方面因素构成的,一方面是外界持有偏见的老师等人;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家长凭主观意志为孩子设计人生是不可取的。当孩子在成长中出现问题后,作母亲的不但粗心,而且粗暴,这更是失误。倾听孩子的心声,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