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15

第15章 乖孩子往往就是笨孩子

乖孩子大都是自己没主意、一切听从别人的。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很难指望他们有什么创造性。

“好孩子,听话——真乖!”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这类赞语几乎耳熟能详。是的,随处可见评价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大都是以“乖”为试金石。

乖是什么?是听话!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老老实实,不乱说乱动,一切循规蹈矩,这就是乖!

传统观念下的乖孩子大都是自己没主意、没办法、缺思考的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一乖到底的孩子长大之后,很难指望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如同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乖孩子小时候尽管能不断赢得父母和师长的表扬、喜爱,但长大之后却极少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倒是不怎么规矩、好给父母和老师出点难题的孩子有非凡的表现。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说:“我小时候不算乖,用墨水写字,常常把一大块墨滴在纸上。

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淘气、好玩的孩子不好。其实,不一定。

中国的传统认为,好孩子应该是乖乖的听话。但两方许多成功人士认为“乖乖听话”不一定好。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乖孩子,但他们后来都有大成。如比尔·盖茨念了两年大学就不念了,这在中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可是这些在美国都能被容忍,而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以乖为标准,危害着儿童的成长。在中国,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危害之例证俯拾皆是。台湾教授龙应台对自己的学生就有两叹:

一叹:中国学生太乖。

龙教授说:

看完期末考卷,批完论文报告,我把总成绩寄出,等着学生来找我:

有一个成绩本应该很好的学生,因为论文的注脚写得零乱散漫,我特意大幅度地降低了他的分数,希望他来质疑时告诉他一个教训:搞研究,注脚与正文一样重要。

但是他也没有来。

等了半年之后,我忍不住了:“你们为什么不跟教授讨论成绩?”

学生们面面相觑,很惊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怎么敢呢?教授会很生气,认为我们怀疑他的判断力,不尊重他的权威。去讨论、询问,或争执成绩,等于是向教授挑战,我们怎么敢?”

那么,假使教授打了个盹,加错了分数呢?或是一不小心,张冠李戴呢?或者,一个游戏人间的老师真的用电扇吹考卷来决定成绩呢?

逐渐地,我发觉给中国孩子当老师,真的可以做出极端荒唐过分的事儿也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抗,因为学生长期地被灌输了“尊师重道”的观念,他们不敢。

龙应台教授笔下的这群循规蹈矩的学子的形象,在大陆更是有过之无不及。面对师长、面对权威,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绝无个性可言。

大凡有创造力的人都是有主见和自信心极强的人,不轻信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崇拜权威,只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规律研究问题,不随波逐流。有的家长认为听话、顺从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但按照这种固定思维培养出的“好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心理,胆小怕事,结果处于萌芽状态的个性思维便无情地被扼杀了。

龙应台教授说:

有一天,一个眼泪汪汪的女学生半路上拦住了我的车子:“有个同学扭伤了脚踝,你能不能捎带我们下山?我拦了三辆路人的车,他们都不肯帮忙!”

好吧!于是眼泪汪汪的女学生扶来了另一个眼泪汪汪的人,一跛一跛地,进了我的车。

下山只有几分钟的车程,可是车后的两个人拼命掉眼泪、吸鼻涕。受伤的哭,因为脚痛,想妈妈;没受伤的也哭,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情况。

事实上,这个惊天动地的“情况”只需要打两个电话,第一个打给校医,第二个打给计程车行,仅此而已。可这两个女学生却哭成一团。

她们今年20岁,正在接受大学教育。

她们独立处事的能力,还不到5岁。

由这篇故事我们可以想到:这些“不敢、眼泪汪汪、不知怎么办”的学生,出了学校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公民?什么样的社会中坚?他能明辨是非吗?他敢“生气”吗?他会为自己争取权利吗?他知道什么叫社会良知、道德勇气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看来可能是世界上最棒的,历年来我们在国际上各种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的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孩子的处世应变能力极其欠缺。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小制约了孩子的想像力,抑制了他们的潜能释放,长大成人之后,这些孩子很难被委以重任,在人生的角逐中,很难成为强势人群,也很难有所作为。

应当说,孩子来到世间,睁开的是一双探索的眼睛,他们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一味求乖实际上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熄灭的是孩子创造性的灵光。所以,目前中外教育专家对以乖为至上的教育,都予以了否定,无数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也对“乖”的理解进行了否定:乖不再是圣经而是悖谬。千千万万的父母,是该引起警惕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