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11

第11章 骄生惯养培养了孩子的懒惰

懒惰是落后之源,是通向百害之路,让原本大可造就的孩子成为让人生厌的懒虫。

溺爱子女已是当今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独生子女急剧增加,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敬老、尊老、养老,以老人为中心的家庭模式,逐步演化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模式。出现了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四二一”家庭。由于独生子女在家所处的特殊地位,孩子在家至高无上。长辈们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幸福的结晶,未来希望的寄托者。对他们往往娇宠有余、管教不足、放任迁就,以至溺爱在某些家庭已经发展到惊人的地步。如若不信,请看:

小学里简简单单的一次午餐,竟来了十几位爷爷、奶奶“陪吃”,只见他们又是代替排队、洗碗,又是拿水果和矿泉水满操场追着喂孩子。目睹此情景的一位小学教师头疼地说,好不容易教给学生的一些道理,给他们这么一宠全没了。

家长们不会忘记几个非常熟悉的观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我们广大家长都在亲自实践着这些观点。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

但是许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意识教育,使孩子错失了形成优秀品质的良机。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应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时,他们一方面因嫌孩子碍事,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等原因而加以阻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

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

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而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这是有原因的:

一个原因是家长特别是祖辈心疼孩子,看到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功课太多,时间紧,不忍让孩子做。这是当前的实情,但是,是否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呢?也不是。有些孩子不是做作业,而是“磨”作业,20分钟的作业,40分钟还“磨”不完。如果改掉磨蹭的毛病,就能安排劳动了。换句话说,如果安排了必须完成的劳动任务,“磨”的毛病也可能改得快些。

第二个原因是怕孩子干不好,还不如自己干痛快、省事。你越不让干,他越不想干,越不会干。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一个懒人,一辈子都是麻烦。

第三个原因是,怕孩子吃苦受累。有的祖辈认为今天的孩子就是应该享福的一代。情感占了上风,劳动教育被忽视了。据调查,英国小学生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仅仅是12分钟。我们孩子的劳动是不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