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01

第1章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不是真正的爱

大凡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干一番事业。有的甚至期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这些爱和期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但是,在爱的记忆中,有的爱让孩子幸福,使孩子成长;有的爱却造成了相反的效果。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规定好人生的道路和将来职业的选择;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规定孩子必须考进重点学校;有的家庭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生活,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劳动;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整天把孩子关在屋里,剥夺了孩子的生活自由……所有这些,无数事实证明,都不是对孩子正确的关爱,都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生命属于孩子自己,命运应该握在他们自己手上,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承包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是害了下一代。

在美国,有个母亲对女儿说:“我希望你将来读大学时能读大众传播系,以后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新闻播音员。”

在中国家庭里,母亲这样对女儿说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希望与寄托。可是这个女儿听了母亲的话,却把头一转,很严肃地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可以要我将来做什么呢?我将来要做什么是由我自己做决定的。”

在美国孩子看来,生命属于自己,选择也属于自己,父母不可以把他们的主观意识强加于自己。

我们有些父母似乎总是牵儿女的手,孩子长大了实在牵不住,不得不松手了,于是就用心牵挂着,无论他们身在何处。父母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慈心善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有益的能量和养料。

比如:有这样的家长,自己在当年的“上山下乡”风潮中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于是便将人生价值的筹码不可更改地压在了自己子女身上,“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没考上大学真丢我的脸!”

相当多的中国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任由自己的意识来支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父母的关爱被扭曲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

有一位当工人的父亲仅仅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不经意的话,便倾囊负债为独生女购置了一架钢琴。不料这女孩视学琴为苦役,而父亲则强行规定她每天必须练4个小时,练不够时间不许吃饭,睡觉,并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当女儿疲倦得抬不起头时,就用绳子将头发捆吊起来。终于有一天,女儿操起剪刀,铰断了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你将手筋铰断,不怕疼?”女孩说:“铰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却是一辈子也解除不了的。”

父亲与女儿原本是两个独立的人。在兴趣爱好上,家长应尊重子女的选择,绝不能强求。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又是一位母亲大人对女儿的恐吓。“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为爹妈争光”。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显然,这种关爱,其实不是真正在关爱孩子,而是为父母自己。

为了替父母争光,孩子在寒暑假放弃休息,为考上重点学校参加各种补习班;

为了替父母争光,听觉欠佳,辨音能力低,也得勉强在家庭教师面前学琴;

为了替父母争光,色弱的孩子在艰难地学习作画。

孩子考学校填报志愿必须是父母喜爱的专业,如果专业与父母心意不一,家长与子女关系顷刻反目。在一些父母看来,孩子是我生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我供给的,你就得听从我的安排。

在父母“周密”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丧失了,自由不存在了,怨不得有的学生苦恼地说:“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看似家庭中的‘小太阳’,父母成天围着我们转,其实我们得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意志,围着父母转。”

我们一些做父母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自由人,他们有他们的思想、兴趣和爱好,他们在世上是与父母不同的单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