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说你懂管人管事
29473700000083

第83章 识别员工的不满

如果员工工作情绪低落,管理者切莫掉以轻心,因为这种现象如同传染病一般,能够很快地让整个部门或企业陷于瘫痪。一般来说,可以从某个员工在言行举止方面的反常表现,来洞悉出其中所潜伏的危机。有情绪的员工通常具有以下几个迹象:①行为异常。小宋上班时总是爱吹口哨,他最近不吹了,这是怎么回事?②心不在焉。赵倩没有听见你在对她说话。她看上去像在云山雾罩之中。当你引起她的注意时,她说她刚才在做白日梦。有什么事严重地影响了她?③喜怒无常。老王这几天像头熊一样焦躁,甚至连他的老搭档都避着他。他以前可不是这样。④事故增加。小田今天上班时又挤了手指关节,这是不同往常的。直到上个月以前,他在过去5年内甚至都没擦伤过。⑤缺勤增多。许娜真令人头痛,她今天早上缺勤已不是初次了。过去她从来不是这样的,但现在你不得不为使她像以前一样出勤而费神了。⑥越来越疲劳。小张似乎生活朴实,但她总抱怨很累,是身体原因还是心有所虑?⑦酗酒。沈军今天下午在机器上工作时紧张不安,你都替他不安起来。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也让人虚惊一场,他平时不是个爱喝酒的人,今天为什么喝这么多酒呢?⑧产量减少。小李的工作进度莫名其妙地慢了下来。⑨浪费。小曾的工作经常返工。⑩不乐意接受培训。小樊拒绝领导安排的技术培训机会。

如果员工出现了以上情况中的一项或多项,这说明该员工内心产生了某种情绪。

出现这些征兆都不会毫无原因,必须引起管理者的注意。无须感到惊讶,因为一般人宁可被骂,也不愿受到冷落。因此,当察觉到某个员工原本非常敬业,最近却像是梦游般地频频出差错;或是某个人缘极佳的同事,连续几天都莫名其妙地把自己“关禁闭”,不屑跟别人聊上一句,那管理者得当心了,因为他们已经向领导亮起了红灯,发出了一道警讯。倘若未能防微杜渐,及时予以开导,他们的情绪便会越来越低迷,所传递的警讯也会越来越强烈。比如,在部门内制造恶毒谣言来弄得人心惶惶,或是在业务上故意捅个大娄子让人头痛一番。别忘了,既然是他们的主管,要是依旧坐视不理,让雪球越滚越大,那最后这个烫手山芋必然还是要留在自己手中。

对自己的公司、薪金、工作或人事作风存在不满,几乎是每个员工都有的。如果你遇到这种“消极抗争”的现象,首先要做的是从产生原因上认识员工的不满情绪,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薪酬与付出不符。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生计才工作,这是最实际的问题。倘若所付出的劳动,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难免令人泄气。有些员工不得不做兼职,赚取外快,这样在工作时难免会精力不足,以致有所错漏,时间一长造成同事投诉、上司不满的恶性循环。

(2)管理者的态度专横。下属都是有自尊的,如果你的态度嚣张,或者他们称呼你时你却用鼻子哼一声作为回报,肯定会招来员工的不满或批评。

(3)没有工休时间。这不是明文规定的休息时间,只是员工在工作期间稍事休息,活动活动,聊聊天,借此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和肌肉。如果公司要求员工不停地工作,连午餐、上厕所的时间都严格控制,似乎不近人情,员工疲乏之余便会埋怨顿生。

(4)公司人手不足。因管理者的失策或疏忽,一时未能雇人将空缺填补,从而造成要其他员工分担额外的工作,令本来已忙碌的员工更感吃力。

(5)未能公平对待员工。特别优待表现卓越的员工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完全不理会其他员工,甚至将他们一贯的努力抹杀,也是不公平的行为。

(6)未获重视。所有的决策过程都没有员工参与的份;所提出的建议或点子,上司都当成耳边风,根本没有被采纳的机会。

(7)应酬太多。有一些管理者喜欢与下属接触,甚至要求员工在工余时间,搞一些午餐、晚餐或例会一类的活动,直接影响员工的私人生活。

(8)必需品供应缺乏。在办公室中,文具是必需的办公用品,如行政部门有诸多限制,又要出示旧文具证明已不能用,又要签名作账等,好像乞讨般才能取得应用的物品,最令员工不满。

(9)工资发放不准时。对辛劳整月的员工来说,“发薪日”就是他们一个月的指望,在银行排了半天队,才知道公司未发薪金,那份愤怒可想而知。

(10)同事不合作。不是每个员工均具有互助精神,有些人专门喜欢将别人踏在脚下往高处爬。如果这时管理者不够精明,未能分辨是非善恶,又未加以引导,吃亏的一方一定会滋生对管理者的怨气。

(11)加班没有额外补偿。很多公司只派工作给员工,要求他们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至于是否需要超时工作,公司一般不予理会。遇有员工投诉工作太多,必须抽出私人时间完成,管理者反而批评他无能。

(12)职业倦怠。对目前的工作已经提不起兴趣了。

(13)前途无望。上司既吝于授权,也不曾提供任何职业训练。

(14)临时取消休假。许多管理者要求员工随传随到,不管员工是否在休假中,只要有事,就急电召其回公司上班。此举令员工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有一种卖身的感觉。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产生不满的原因。总而言之,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地积累经验,找出一套适合你和你的员工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