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054

第54章 蔡襄的书法成就

宋初的书坛是一片凋零,正如欧阳修所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可见当时书风非常之靡弱。在这种状况下,蔡襄力揽狂澜,蔡襄像为当时书法界注入新的灵魂,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奠基人,堪为宋四家之首。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北宋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属今福建)人,字君谟。官至端明殿学士。为官清正,威望卓著。他性情忠厚、正直,尚信义,学识渊博,诗文粹美。当然成就最高的还是书法,在宋初曾有“当时第一”的称誉。尤其是行、楷、草,都可在书法史中占一席之地,是宋代少见的一个书法多面手。

从现存蔡襄的作品来看,有30多件墨迹最能反映他的水平。面对这些作品,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其风格跨度之大体,态变异性之强烈,是宋其他书家所难比拟的。蔡襄的风格基本属婉媚秀劲一类,然而他能在这一风格式样中,极其灵活多变地把各个侧面都展现一番。

蔡襄的行书中时常掺入草书,而草书又时常带有行书意趣。因作品大多为手札之类,非常随便,信手拈来,没有严格的书体规范。这种融合行、草书于一体的习惯大概发端于汉末魏晋的民间书法,从现存的那个时代的残纸(如楼兰残纸)上很明显有这种形式。而把这一形式推向高潮的当推二王,特别是王献之。这种书体能更加自由灵活地发挥作者的情思,而在字形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是经历隋唐,行、草书体便泾渭分明。如著名的《兰亭序》、《争座位》、《祭侄帖》等都属较正规的行书,而像孙过庭、张旭、怀素则属纯粹的草书。在这种行草相参形式几乎式微的情况下,由蔡襄首先得到复兴。

宋四家中,他的年龄辈分,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尺牍》: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只是结体略扁。《郊燔帖》: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陶生帖》: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蒙惠帖》: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蔡襄与太白峰的故事

北宋名臣蔡襄,为官清廉、为人清正,是人们所敬重的历史命臣。相传,蔡襄与太白峰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太白峰系泉州市厝南埔太白峰寺,初建于唐代,原名积善寺,至北宋被大臣蔡襄更名为太白峰寺。

蔡襄少年时在积善寺读书,因为家境贫寒,许多人看不起他。有一天,寺里的一只白鸡不见了,其实这只鸡是窜到山洞里吃蚯蚓,整天不出来,但一些人硬说是他偷走了。蔡襄一再解释,那些人依然不相信他。蔡襄只好离开该寺。后来,他考中进士。功名出仕以后,他任泉州知府,为表白自己昔日清白和受冤之误,便捐钱重修积善寺,并把该寺名改为太白峰寺,还亲笔题写了“太白峰”3个字,寓意为判断问题时要有根据,不要凭空想象,造成误会。至今,该寺还留存着“太白峰”石刻碑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