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
29456900000048

第48章 罗斯福新政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经济大萧条,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主要措施有以下六条:

1.整顿银行与金融体系,迅速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蓝鹰行动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1933年3月9日到6月16日,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15篇咨文,引导并敦促议员们通过了15项重要法案。

1933年6月20日,国家复兴管理局成立。在复兴局主导下,制定了《公平竞争法》。该法明确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选派代表与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禁止雇用童工,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

1933年7月12日,最低工资制(一小时40美分)在全美正式实施。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暂定实施六个月)的雇主将领到一个象征爱国的“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加入了“蓝鹰”行动。政府还出台了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残疾者提供保障,同时对大公司征收超额累进税,以缩小财富分配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3.调整农业政策。

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此举为广大失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到二战前夕,政府投资的各种工程总计雇佣人数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0%以上。

可以说,“新政”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复兴工业。

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了阶级矛盾。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的上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