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
29456900000134

第134章 碳金融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低碳博弈在各国之间如火如荼地展开。有关权威人士表示,“碳金融”主导权是低碳博弈的最终目标。据世界银行报告,2006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已达到300多亿美元。

尽管对于多数人来说,“碳金融”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然而这并不妨碍它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2009年12月7日,上海润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平台成功购买福建屏南县亭头港水电站项目所产生的自愿减排量24046吨,目的是实现企业自身的碳中和,这是国内成交的单笔最大的“碳金融”交易,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所谓“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资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为了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伤害的水平上,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公约》作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比如,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2.《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1)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2)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3)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4)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由于发达国家产生一吨碳减排的费用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出许多,发达国家乐于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份额。目前这种排放指标的交易,通常通过发达国家有减排责任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后者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再抵消发达国家自身的部分排放。因此国际上把这一市场简称为“碳交易市场”。

根据挪威的点碳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市场上的碳额度价格由2004年12月的每吨8.47欧元上涨至2007年12月的22.86欧元,交易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以国际价格计算,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碳交易市场能够为中国带来巨大商机。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所以中国未来碳市场的交易量将是不可小觑的。

§§第十章 “地球村”里的交换:领导须知的贸易经济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