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
29456900000131

第131章 利率

领导者一般不可能将企业所有的现金放在自己或者财务办公室的保险柜里,除了保留必要的现金流外,其他的钱大多会存放到企业的银行户头上,这时,利率就成为领导者们必须关注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利率呢?

简单说来,将现在的100元的本金存在银行,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提取,便会拿到高于100元的现金,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利息,因为利息的存在,现在的100元钱比未来的100元钱更有价值。而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就是利率。

利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节干预经济的手段。201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5%。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这是中国央行自2007年后的首度加息。央行加息,意味着存在银行里的钱能够获得更高的储蓄回报,那么央行是根据什么做出了加息的决定?是什么决定了现阶段利率水平的高低呢?大致有以下5点:

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2.物价变动的幅度。

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3.政策性因素。

中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4.资金的供求状况。

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具有决定性作用。

5.国际经济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中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

(2)中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

(3)中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国家为了干预经济,常常通过调整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胀。在经济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经济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可以说,利率是经济形势的缓冲器和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