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坐
曾国藩位高权重,但为人谦逊,行事谨慎。
清代咸丰以来统兵的大帅接见下属,都实行“台坐”,即居中单独设一座位,下属坐两边。而曾国藩从来没有“台坐”过。
洁身自好曾经有人拿着岳武穆、朱紫阳写的字、管夫人画的竹送给曾国藩,曾国藩明知道是真迹,也不收。又有人拿来宋刻本的《韩昌黎集》,曾国藩看了看,感叹说真是曾国藩像稀世奇珍,让幕僚们传看了三天,最终还是送了回去。
曾国藩临终的时候告诫儿子,说我学问还不能算有大成就,生平所撰写的东西,保存下来让子孙们看是可以的,一定不要刊印传送。
友邻
曾国藩率军克复了被太平军占领的南京后,摆庆功宴,唱戏。曾国藩点了一出《定中原》,等到开戏之后方才知道剧情,是司马懿逼宫的故事,大惊,忙令终止。
曾国藩既显贵,营造住宅,邻居有一铁匠铺,每天打铁噪音很大。曾国藩给了那铁匠很多钱,请他搬走,可铁匠不同意搬家。有人就劝曾国藩,动用一点权力这事情很好办。但曾国藩坚决不同意,最终还是和那铁匠铺为邻。
曾国藩家风勤俭,在安庆的时候,他的夫人欧阳氏及儿媳妇刘氏来此居住。每天夜里两个人纺棉纱,纺完四两才能休息,常常要纺到二更天。
秕粒
曾国藩驻军安庆的时候,家乡农村有个亲戚来投奔他,行李单薄衣服破旧,也不怎么爱说话,是因为家里贫穷生计难以维持,来找点事做的。曾国藩和他聊了一阵,感觉人还可以,就准备给他找个事情做。
某天在一起吃饭,曾国藩见那乡亲吃饭的时候,把碗中的秕粒挑了出来。曾国藩当时并没有说什么,饭后还和人下了盘棋,然后就吩咐人准备了20两银子,让交给他的乡亲,请他离去。
那乡亲慌了,就托了曾国藩的表弟说情,问问怎么不给安排事,就这么让走了呢?曾国藩就说了,从他吃饭挑出秕粒这一举动上,我看不是好苗头。他家里本来是贫寒的,又不曾有在外面做事的经历,才来我这里不长时间就开始挑剔,将来见异思迁,恐怕会自己找麻烦的。
曾国藩的表弟一再说情,后来曾国藩就同意那乡亲留下,管理菜园子。曾国藩暗中观察,见那乡亲能和菜园子的杂役们曾国藩手札一起劳动,同吃同住,早起晚归灌溉施肥,差不多一年时间坚持如此。曾国藩比较满意,后把那乡亲叫来加以教导,就另外给他找了个差事,不再种菜了。其人后来果然有出息,当了观察使。
七书
曾国藩家的家规中有“书蔬鱼猪”几个字,即要求读书、种菜、养鱼、养猪。他给弟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地提到种菜的事情,甚至有详细的规划。当然,读书是第一位的。
曾国藩曾说,除了“六经”之外,有七种书是不能不读的:《史记》、《汉书》、《庄子》、《说文解字》、《文选》、《通鉴》、《韩文》。
优游
六朝金粉,全浸在秦淮一湾水里。自明代马湘兰、李香君一辈才情色艺之属出,梦断人间多少痴情。只不过自战乱一起,烟消云散。曾国藩收复金陵之后,画船箫鼓,渐有合鸣。时有人来访,劝曾国藩厉禁。曾国藩笑说:“闻淮河邓船,尚落落如曙星,吾昔计偕过此,千艘梭织,笙歌彻宵,询承平乐事也。”非但不禁,反而率幕府诸君,买棹优游。
资料来源:《旧闻随笔》、《南亭笔记》、《水窗梦呓》、《清稗类钞》、《庸庵笔记》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咸丰时组织、训练湘军,为镇压太平军主将。历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等职。死后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