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杀安得海
丁宝桢虽然进士出身,但他的崛起却是因为军功。他是贵州人,考中进士以后因为母亲去世回到家乡。杨隆喜在贵州发动斋教起义,丁宝桢组织地方武装与之抗衡,有功,被授予编修。后曾随僧格林沁与捻军作战,同治三年长途奔袭击溃捻军,解除了捻军对京师的威胁。
丁宝桢因军功被召入觐。按照规矩,凡大臣见皇帝,必须免冠叩头,然后听训。丁宝桢听完训后就退出了,可能是因为紧张的缘故,把官帽忘在宫内了。第二天太监安得海派人传话,要白银四千两赎回帽子。丁宝桢一开始还以为安得海与自己开玩笑,也没当真。可后来安得海又来话了:如果不出银子,那就把他的官帽悬挂在宫门,写上这是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帽子。
丁宝桢没办法,只有忍气吞声交了银子。
抗旨安得海在宫内权势极大,因为受宠于慈禧,连一些王公大臣也不敢得罪他。同治八年秋,安得海带人从京城出发,声称奉旨到南方采购宫内用品,一路招摇,不可一世。沿途地方官都慑于安得海的权势,小心接待。到了山东境内,丁宝桢闻听安得海来了,一边命人跟踪接待,一边上书朝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廷,奏报说安得海一路恣意招摇,骚扰地方。
按大清律法,太监擅自出宫必斩。朝廷接到丁宝桢的奏折,经讨论,以为应当就地正法,就给丁宝桢发出了命令。然而慈禧当时因为当着朝臣与慈安太后,不得已才发出诛杀命令。不多时就又发了一道御旨,命将安得海押解回京治罪。
丁宝桢拘捕了安得海,安得海非常嚣张,根本不把小小的山东巡抚放在眼里,叫道:你们快把我放了,否则不会有好下场!丁宝桢说大清律法严禁太监私自出宫,我没有接到正式通知,你的奉旨之说肯定是假的。立刻命人将安得海斩了。
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得海之前已经接到慈禧的“押回京治罪”的命令了,但他向朝廷秉奏说已经来不及了。
钱慌
丁宝桢为官清廉不贪腐,朝廷每年给他的“养廉银”(工资)只有一万一千两,每月不到一千两。而这些钱要支付他的幕僚们的一切开支,包括每月的工资、花费。丁宝桢待人很热诚,一些朋友及亲友有困难,他也慷慨相助。所以他的钱总是不够花。他曾备有一只箱子,封好,一旦没钱了,就把这只箱子质押出去,等到领到俸银再赎回来。
某天厨房的杂役来找丁宝桢要钱,丁宝桢拿不出钱来,杂役就有些出言不逊了。丁宝桢非常气恼,就想把这杂役开除。可又一想,手里又没有钱偿清欠人家的钱,只好就又去质押那只箱子。正在这时有某观察来了,看见丁宝桢脸色非常不好,就问是怎么了。丁宝桢说,我刚刚是在跟厨房的杂役生气,没钱吃饭了,每月的俸银还没有发下来,我又不好意思催问。所以实在尴尬。
那观察回去后,给湖南掌管发钱的藩司说了,发给了丁宝桢月俸这才救了急。
刚毅当年丁宝桢初到山东,僧格林沁正率大军与捻军作战。僧格林沁一向倨傲,一般官员见他只能站着说话,不给设座。丁宝桢去见僧格林沁,事前对僧格林沁的下属说,要见就得给我设座位,要不就别见。左右很是诧异,还从来没有人敢向僧格林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僧格林沁很欣赏丁宝桢的刚强性格,对他非常礼貌。
赔钱
丁宝桢清风亮节,不懂得人情世故,也很少与人交往。唯独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俩关系不错。丁宝桢有次从山东回家乡贵州修墓,路过湖北。李瀚章在湖北做湖广总督,两人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临走的时候李瀚章就对丁宝桢说,我知道你为官清廉,生活比较艰难,这次回乡,家乡一些穷亲戚朋友你必须要有所馈赠,所以帮助你三千两银子。丁宝桢见他说的恳切,不好推辞,就收了下来。但是并没有带走,托一个朋友存在湖北,想着回来的时候再还给李瀚章。
修墓回来又到湖北,取出了没开封银子要还。朋友就说了,你连封都没开,这样还给人家显然不很合适,仿佛你拒绝接受似的。于是就把银封拆开,打算重新封了再还。不料开了封一看,那银子成色很差,根本不足三千两,想是当初管银子的人作弊,李瀚章也没察觉。丁宝桢只好补足了三千两,结果自己赔了三百多两银子。
资料来源:《清史稿》、《蛰存斋笔记》、《梦蕉亭杂记》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织金)人,字稚璜,咸丰三年(1853)进士。初在籍办团练,镇压教军和苗族人民起义。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旋调任长沙知府。1863年授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1867年升授山东巡抚。光绪三年(1877)至十二年(1886),任四川总督。任上,丁宝桢创办四川机械局,大力兴办学校,延请名流讲学;修治都江堰,整顿吏治,裁减马伕局,并改革超车盐政,劝立义仓等。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占领缅甸,侵及云南和西藏,他曾筹划西南防务。后病卒于任上,归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