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苹果式营销
29440600000023

第23章 苹果手机为什么会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

近一段时间内刮起的苹果iPhone 5手机“奢侈风”愈演愈烈,动辄数万元的高价手机,在大大小小的手机市场中被“果粉”们疯狂般购买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针对这种现象,人们不禁提出疑问:苹果新一代手机是真的物超所值,还是消费者一时冲动消费、炫富而已呢?“不差钱”的苹果手机消费观,又会引领手机消费文化何去何从呢?

人们或许听过这样一句经典的独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现实中,的确有一些人将这句黑色幽默的台词变成了现实——在“越贵越买”的苹果手机市场上,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2012年9月,苹果iPhone 5在美国旧金山无疑是众目聚焦之所在。其中,iPhone 5手机因其“天价”而赚足了“镜头”。和其他品牌手机相比,iPhone 5手机绝对可以算得上“天价”,即便如此,价格不菲的iPhone 5还是出现了“不愁卖只愁货源”的局面。发布会刚一结束,数百万部iPhone 5就遭到了人们的“秒杀”,而在购买的人群中可以发现不同年龄与肤色的人。那么,这些不惜花费重金购买iPhone 5的顾客又会是谁?据了解,这一群体大多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年轻、消费理念前卫。在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看来,购买苹果新一代手机的人群中,年轻群体成为了购买的主力军。

一位长期从事苹果手机营销的人士说,购买苹果手机的客户呈年轻化趋势,而且这些人一般都拒绝“低调”,非常喜欢拿着苹果新出品的手机“招摇过市”。虽然苹果新手机价格不菲,但并没有阻挡住人们购买的欲望。

心理学家分析指出,奢侈的苹果手机往往被理解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一般情况下,用户舍得花大价钱去购买手机,更多的是一种社交的工具以及炫富的本钱,因为通常人们会以手机价格的高低去判断手机的好坏。对天价手机的抢购不仅显示出了用户“不差钱”的心态,还反映出了现实中存在的炫耀心态。其实,购买天价手机属于个人自由,本无可厚非,但普通消费者应该量力而行。那些在手机发布会现场一掷千金的人购买天价手机的行为,虽然不值得赞赏,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可以让一些人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

通常来讲,产品审美和功能设计得到最恰当的平衡,就会极大地拉近人和产品之间的距离。而产品美丽的外观和操作的便捷性是否流畅,往往会成为用户体验不可或缺的检验标准。也就是说,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越高,就越能实现人机的有效互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机最好的互动就是按照用户的心理模式,采用最简单便捷的互动成本以及最愉悦的体验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所谓的用户的心理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户长时间内积累下来的习惯以及认知。这些习惯和认知有可能来源于用户使用类似产品时产生的习惯,但更多的来源于生活,或者是那些与生俱来产生的认知。假如某个产品符合这些规律,用户心理就会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对产品本身产生信赖感和亲近感,这样一来,产品自然也会受到人们的热捧。

心理学中存在一种被称为“心理冰山原理”的说法。意思是说,人的需求永远无法得到全部的满足,因为需求是无止境的,但人们内心的渴望在某些时候却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在冰山模式里,内心的渴望是一种比需求更加深入的心理层次。虽然人们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但渴望却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被尊重、被接纳、被赞美等,而产品设计上的简单好用,表面上让人们感觉到产品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实它恰恰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要求“被尊重”的心理渴望,这是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意识到的。试想,当产品符合人们的心理渴望时,它的销量又怎么会得不到大幅提高呢?这一点,苹果手机确实做得相当成功——它拥有的粉丝就验证了其中蕴藏的心理特征。

(2)审美本身就是生产力。

“坦白说,即使苹果iPhone 5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然喜欢购买它。使用它浏览网页的感觉,始终是美好的。”相信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喜欢苹果手机的人的心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处于紧张不安的情绪时,就会缺少耐性,创意也会随之减少。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曾做过一个课题研究:感受快乐,即通过一些手段,包括赠予糖果和图片,或以文字等方式让人们产生愉悦的联想。接受测试的人员按照要求,来测试自身的创造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戈尔曼发现当测试者在一个相对良好的氛围下时,更容易产生优秀且丰富的创意。

戈尔曼做出的真实研究让人们明白了乔布斯对自己设计的苹果手机有着近乎偏执狂的执着精神。不要以为,审美离人们非常远,其实它时刻伴随在人们身边;也不要认为审美只是少部分人的爱好,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谁意识到审美对用户心理的重要性,谁就能胜出。在这一点上,苹果手机无疑是最大的成功者。

(3)身份暗示的力量。

“果粉”们最大的爱好就是留意身边的名人或者影视明星使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很快他们便发现了一个足以让他们兴奋至极的秘密:戴安娜王妃用苹果手机、沙特王子用苹果手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用苹果手机、施瓦辛格用苹果手机,等等。

当“果粉”们发现自己和现实中的一些代表权力、品位、创新、时尚的知名人士有着相同的爱好以及有相同的选择时,内心深处就会油然生出一种极大的满足。而从苹果公司在早期时候制作的一个名为《1984》的广告片中可以看出,广告中很明显地将人群划分为有魅力、独立以及面无表情,缺少独立精神的两种人,广告中用极其强烈的对比,告诉大多数缺少独立精神的人,自己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有所创新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皮革马利翁原理”,指的是,一个人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越来越多的用户认为自己购买苹果手机的身份特质,包含时尚、品位、创造性时,他们的内心想法就会往这些方向延伸,在延伸过程中他们会独立思考、积极向上,而在行为表现上,他们会不断创新且充满激情,等等。而此时的苹果手机,就好比是一个指引用户精神方向的导航仪,时刻提醒着人们去实践。因此,苹果手机带给用户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多的是给予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望得到的心灵营养。

可以说,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为苹果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正是这道防线,为苹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可见,人们之所以使用苹果手机进行炫耀,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最迫切得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