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农业知识读本
29435700000005

第5章 前言(2)

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其建设原料基地,延长产业链,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集成重组一批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着眼于农民最熟悉、最直接、最易行的小规模、手工操作、上门服务的“短、平、快”的加工致富项目,使一些不适宜产业化开发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有机肥料产业、生物能源产业、秸秆养畜产业、菌草产业等农村新兴产业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农业物流配送、乡村物业管理、农村金融保险、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和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优化区域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市场交易、检验检测和信息服务设施,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流通服务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农业。制定和推行不同质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免疫(动物)标识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畜、水产品农药残留和违禁药物的检验检测及其结果的公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大对生产投入品的打假和对违禁药品的监测力度,加大对生产过程、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依靠各种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经验。这些年我国在开发式扶贫、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从各地的实际看,有些地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是农民负了债、政府失了信、金融机构增加了风险。究其原因,是分散经营的小农在市场交易中没有平等的交易地位,只能被动地承受各种风险。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使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在生产、流通、消费、农产品加工、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和议价权力,使分散的农民不必直接面对市场,而是以这些合作组织作为中介,合作闯市场,联手御风险。

近几年来,广东省在现代农业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他们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方法:

(一)现代农业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现代农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表明,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三高”农业到1998年的“五高六化”,再到近几年的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内涵、目标、任务和范围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农业现代化既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现代化互为条件。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业的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贡献,对现代农业发展日益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建设又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工业体系的完善为基础,通过城市和非农产业吸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因此,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不能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也不能超越和脱离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条件,必须根据特定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等条件来认真规划,顺势而为,扎实推进,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

(二)政府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根本上讲,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尊重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但现代农业建设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需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战略,推动和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政府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搞好规划,就是要把农业现代化放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明确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等;二是试点示范,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试点示范,引导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发挥示范企业和农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增加投入,加强基础建设和对生产的补贴,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创造环境,在土地制度、银行贷款、工商税收、投资者利益保护等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提供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组织建设和农民培训等服务。因此,政府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在规划引导、投入支持、政策扶持、法制保障和公共服务上下功夫,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农业建设要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农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功能,在经济较为发达、耕地资源紧张的地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劳动密集、高附加值型农业;在经济次发达、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业、粮食生产等,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甚至在同一区域内,也根据不同条件对农业功能定位进行了划分。这种界定农业区域功能的做法对于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功能区,有效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民分工分业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加之政府适时推动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选择,而不是一种身份象征。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都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从业者也分化为专门的农业企业家、技术人员和农业工人。尽管农业份额降到了很低的比例,但农业从业人员却能获得不低于甚至是高于其他行业的报酬,实现了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部分发达地区农民的这种职业分化是对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探索。尽管从户籍制度看,这些劳动者还属于“农民”,但从生产生活条件和所获得的收入来讲,他们与“城里人”已经没有大的区别。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以工业化、城镇化带来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为前提,以城乡二元体制的消除为保障。因此,通过过渡性制度安排,使大量兼业农户职业分化,成为专业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做法,对于普遍存在农户兼业情况的较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现代农业建设要进行制度创新

现代农业是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克服家庭经营制度之下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效应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小规模经营的限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健全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保障。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一方面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尤其是资金和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多元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土地要素市场化是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新形势,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采取转包、转让、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农村管理体制,使政府管理体制由压力型体制转变为服务型体制,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减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干预,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对农民的服务。

(六)政府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不仅具有提供农副产品、旅游休闲等经济功能,还具有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能源危机、保存传统文明的社会功能,这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扩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投入的方向:一是完善对农产品的补贴制度。现在实行的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化肥等应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除粮食以外的其它大宗农产品的补贴制度。二是补贴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培养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业也须以人为本,没有现代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三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性农业,没有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农业就没有竞争力,也不能成为现代农业。现有的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四是支持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五是农业救灾防灾体系,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六是农村水、电、路、环境、医疗、保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农业是宁夏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灌区12个县(市、区)是西部地区与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及伊犁河谷并称的五大粮仓,被中外经济学家誉为“发展农业不可多得的地区”、“大有发展希望的灌区”、“九曲黄河金走廊”,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已具备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自治区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末要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产业框架体系,在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灌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是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但“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包括那些内容”、“现代农业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哪里”、“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如何”等问题却困扰着广大农业工作者。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基层农业工作者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的概念、内容以及发展理念,笔者结合近几年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工作的实践,将平时对现代农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编写成《现代农业知识读本》,并敬录农业部原副部长万宝瑞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的“把发展现代农业贯穿新农村建设始终”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两篇文章代序。为了便于基层农业工作者学习和引用,书后还附录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鉴于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同时又附录了农业副部长张宝文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的“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问题——福建圣农模式的启示”;一些不能按体例编入正文的寡闻拙见在此予以叙述。抛砖引玉,以飨读者,错谬之处,敬请呈正。

作者

2007年3月3日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