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农业知识读本
29435700000003

第3章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弄清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明确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理清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完善和加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

一、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与衡量指标

推进建设现代农业涉及的因素较多,可以概括为四大目标、四大指标、四大条件和四大领域。

(一)四大目标

现代农业可以理解为“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投入是手段。高产出的内涵应当比较丰富广泛,应当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也就是说,建设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1)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2)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

(3)促进农民收入增加;(4)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四大指标

如何衡量四大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利用四大方面的指标,即: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1)资源产出率包括土地单产、饲料转化率、水资源产出效率等。资源产出率高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特征,这意味着使用同样的自然资源投入,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投入,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2)劳动生产率直接与农民的收入有关。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民的收入就无法提高。

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必然高。但是,反过来却不能成立。即商品率的高低并不能明显地反映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直接与产品的可用性和人们的健康有关。(4)资源利用率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一些本来荒废的资源,例如荒山和水面,利用现代农业措施,就可以将其转化为资源,从而提高了资源的数量,减轻了对原有资源的利用压力。

(三)四大条件

实现现代农业的具体途径、条件和措施,各国各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还是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性出来。这些共性特征和条件包括四个方面: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

(四)四大领域

建设现代农业,按建设领域,可分为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加工流通业和现代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种植业包括大田种植和各种设施农业;现代养殖业包括各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现代加工流通业包括农产品收购、贮藏、加工、零售等;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观赏、采摘、渔钓、娱乐、度假、民俗等等。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永远是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是个大国,必须立足国内实现食物基本自给。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应当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之各种有利因素,近3年我国农业生产同前几年的情况相比较,有了重要的转机和进展。这是毫无疑问和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第二,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较,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目前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都仍然是产不足需,粮食安全存在隐患,2005年粮食产需之间的缺口在150亿kg左右。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2659万t,超过国内生产总量50%,棉花进口265万吨,相当于国内生产的46%。第三,目前主要农产品价格走低,是大量进口农产品的结果。仅仅今年上半年的农产品进口逆差就达22亿美元。

第四,农产品的供求弹性都比较小,供求数量一个很小的偏差,就会引起价格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一些农产品价格在进口的压力下走低,并不意味着国内生产过剩。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保障工业原料需求

棉花、羊毛、生皮等,是农业提供的最重要的传统性工业原料。其中以棉花和羊毛为主要原料的纺织业,提供着1900万人的就业,每年出口创汇1000多亿美元。而目前我国进口棉花已经占棉花消费总量的近1/3,进口羊毛占羊毛消费的一半左右,尤其是细羊毛,2/3以上依赖进口。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国内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内产品质量,来更好地保障国内加工业的原料需求。此外,近年来生物质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粮食已经不仅仅是食品和饲料来源,也日益成为可再生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来源。

(三)保护消费者健康

农产品对消费者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药物的使用与残留问题和动植物疫病问题。造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其中主要不是技术性原因,而是经济与政策原因。就经济原因看,我国农户数量巨大而经营规模极为狭小,是基础性原因。由于经营规模很小,加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又低,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发达程度也低,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难以普遍建立。在政策方面,主要是国家的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农业宏观管理体系不协调。

(四)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按照2005年农村居民户计调查的资料看,农民财产收入数额很少,仅占2.7%,转移性支付只占4.5%(其中来自国家的补贴不到1%)。农民的收入来源主体还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57%和36%。

从长远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按同样的方法对我国不同省份进行计算比较,可以发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五)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已经很高。在进口关税方面,977种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值为15%,而加权平均值仅为8%左右。我国进口数额大的产品多属于低关税产品。在新一轮谈判中,无论按照任何一种方案,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巴基斯坦、韩国、尼日利亚、肯尼亚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削减后的关税水平,仍然将显著高于我国现在的关税水平。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增长,但进口增长的幅度显著大于出口,从而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两年出现逆差。为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将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加大政府农业科研投入。按2006年一号文件的要求,尽快把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从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2)加强农业科研“国家队”建设,给予重点投入。对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一些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应当优先给予重点投入,吸引人才,壮大队伍,改善条件,强化能力。(3)改善重大农业科研决策机制。可考虑建立国家农业专家委员会,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确立重大科研项目并进行委托;通过完善重大项目的科研合作和协作机制,整合农业科研力量。(4)改革和改善科研机构内部管理,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我国超级稻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较大面积的试验田单产水平已经达到了每亩(0.067hm2)800kg以上,但是全国平均水稻单产水平近10年来却没有显著提高,始终在420kg左右徘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力,应是原因之一。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1)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2)建立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结合当地的主要产业,每个行政村确立一名农民技术员,可以从村干部或者示范农户中产生。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正在实行的措施已经不少,关键是要按地区特点,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西北地区的集水和节水灌溉,山区的梯田修建,沿海低地盐碱区台田建造,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东北地区的旱改水等等,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将对提高单产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投入水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应不断加大中央和地方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投入。平均地看,每亩一般需补贴投入1000元。如果每年能够投入几百亿元,就可以改造出几千万亩高产稳产良田。

(四)完善对农产品的补贴制度

现在已经实行的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除了粮食之外,棉花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对棉花近年来没有任何扶持措施。建议:(1)对棉花实行良种补贴政策,每亩(0.067hm2)补贴15元。这不仅将减少农民的种棉成本,更主要的是解决品种混杂问题,提高国产棉花的质量竞争力。(2)对棉花制定最低收购价格,每担皮棉550元。

同粮食的情况不同,棉花的最低收购价格不必需要财政任何负担,而只要调整好棉花进口政策就行了。即:当国内棉花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可暂时停止增发进口配额,这样就可以将国内价格抬起来。等到国内价格超过最低收购价格之后,再增加进口配额。(3)对于棉花收割机械的购买,也应当实行补贴政策。对于棉花收获和其他大型农机具的购买补贴,应当不限制每台机器的补贴总额,而是确定一个固定的补贴比例,例如30%。这将大大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展。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方面的政策

农产品流通环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产品收购、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考虑取消有关的税费,包括增值税和销售税(费)。这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也有助于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发展,对于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应加大政府公益服务方面的投入

政府对农业的公益性服务,除了科技创新与推广之外,还包括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与标准、食品安全管理、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农民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民合作社服务与培训、法律法规服务、资源保护等。政府在上述领域的公益服务,不仅对促进农业生产重要,对消费者保护也同样重要。

——录自《农民日报》2006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