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物因素对果实品质及储藏性的影响
果蔬的储藏性是其耐藏性与抗病性的统一,耐藏性是指维持其采摘时生理特性与组织结构的能力。储运保鲜的过程,是其耐藏性能展示与维持的阶段,不可能将耐藏性差的种类与品种修复的耐藏与抗病。简言之,要想获得较好的入储果实就必须抓好采前,否则就是“先天不足”。必需提倡采前与采后相结合的科学理念。
1种类与品种
(1)不同种类、品种果实与采后保鲜
苹果品种,早熟的品种采后一般只能储藏4~5天,中熟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储期30天,中晚熟品种冷藏条件下可储藏至翌年2月份;而晚熟品种,如:富士、华冠、秦冠、国光等就更耐储藏了。
葡萄品种,耐藏性的顺序为:晚熟(红地球、秋黑、意大利等)大于中熟(玫瑰香、巨峰、牛奶、宁夏圆葡萄等)大于中早熟(理扎马特、乍娜、潘诺尼亚等)大于早熟(郑州早红等)
梨的系统,京白梨(秋子梨系统)和二十一世纪梨(沙梨系统)的耐藏性小于鸭梨(白梨系统)。西洋梨品种通常采后后熟快,需要冷藏或冷藏气调保鲜。晚熟品种明显高于中早熟品种。果实的不同种类之间耐藏性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总体来说,苹果、梨的耐藏性优于桃、杏,后者的保质储藏一般是一个月。南方水果较北方水果耐藏性要差,比如荔枝采后自然状态下3天、芒果一周后品质就会下降。
(2)品种对采后病害抗性与采后保鲜
国外的研究发现,随着机械采收方式的发展和葡萄灰霉菌的抗药株系的浮现,两者提升了非感药真菌诸如毛霉和根霉的致病角色。果实的硬度与葡萄灰霉菌造成的腐烂影响范围有关,硬果的品种比较软的果实受病菌侵染的影响要小。
在果实成熟时,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与果实中不溶性物质向可溶性物质的转化速度与成都有关,这种果实内的物质转化降低了果实的硬度,也增加了果实易于感病的风险。所以,保持硬度时期长的果实品种与较早变软的果实品种相比对葡萄灰霉菌的易感性小一些。果实的硬度包括果皮的韧性和果肉的硬度,两者是可以遗传的特性。但是这种遗传特性受温度、湿度和栽培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研究者还发现采前田间对葡萄灰霉菌有抗性和相对采后对葡萄灰霉菌或根霉有抗性无必然的关联。有研究标明,草莓品种“Earliglow”可看成是对采后果实腐烂抗性的一个种质资源,但是发现这种抗性的范围明显受储藏温度的影响。
从果实的育种角度出发,如果果实品种具有广泛的鲜食市场货架寿命,也能用于机械采收,那么组合高的果实抗腐烂和良好的果实硬度水平因素是果实育种的基础。转基因技术在采后领域的应用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耐藏的品种通常具备的特点。
(1)有良好的保护组织,尤其是致密坚固的外皮组织有利于抵抗机械损伤和病原菌的浸染;完善的表皮蜡质层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
(2)内含的营养物质较高,如糖、酸、淀粉等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呼吸消耗。
(3)适温下的呼吸强度较弱,呼吸峰出现的较迟。
(4)植物内源的抗菌素较多,能增强自身抗病性。
(5)遗传性状稳定,有较长的休眠期,有利于延长储期。
2砧木的影响
果树栽培使用砧木是否恰当会影响到果实的储藏性,如红星嫁接在海棠为砧木上果实着色良好,耐藏;烟台果蔬所的试验证实,苹果品种以沙果为砧木,果实的苦痘病发病率<苹果品种以山定子为砧木的。在宁夏,苹果品种以山定子为砧木的树体还表现为对Fe2+的吸收与运转存在差异,当土壤(石灰性土壤pH达8.0以上)与水分(灌水频繁使碳酸盐水解产生较多的碳酸根加速对Fe2+的固定)中的铜、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Fe2+转化为Fe3+而固定。使树体易发生黄化并导致采后果实储藏性下降。
不同的砧穗组合不仅影响株高、产量,也影响着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
14.8同样,葡萄的砧木类型选择,影响其抗病、虫的能力以及树体越冬的抗寒性,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葡萄品质。
砧木对果蔬的耐藏性之所以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它影响着植体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营养物质的运转、激素的合成,进而增强或降低了果蔬的储藏性。
3树势、树龄,发育程度的影响
大量的试验已证实,采自幼树、旺长树及老龄树上的果实耐藏性较差,蕉柑2~3年生树上的果实比5~6年生的在储期水肿病发病率高50~60%。国外研究观察发现,采自11年生瑞光树上采摘的着色良好果实,在储藏中发生褐烫病较少;而采自35年树上的该品种则发病率较高。总体规律是幼树、旺长树该类生理病害发病率较高,原因是由于氮素和蔗糖含量较高,氮与钙的比例失调所致。因此,实施园艺产品品质的定向栽培是十分必要的。
发育状态是影响园艺产品采后保鲜和运输及流通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发育状态之间的效果差别很大。发育进程越深入成熟,对于大多数的仁果类储期的延长不利,所以对于西洋梨的采后贮藏用果尤其应注意在适宜的果实发育采收,发生了呼吸越变的果实耐贮性下降。
4结果位置的影响
同一株树上不同位置的果实,内外品质存在差异,这主要涉及光照营养;通常是外围果通风透光良好的果实较耐储藏,储期的褐烫病(虎皮病)发病率较低,反之,则品质差,
储期的褐烫病(虎皮病)发病率较高;并且环境的相对湿度(RH)<85%时易发生皱皮。
研究者对苹果品种皇家红、红冠、红元帅的试验证实:树冠底部的果实较中部和顶部的成熟要早,若以无色果进行比较,小的单果比大的单果成熟要早;树冠底部的果实着色尽管相对较差,但其食用品质较佳。为了冷藏和以后的果品货架寿命,建议顶部的果实可以比底部的晚采大约7~10天。
在棚架宁夏圆葡萄葡萄栽培中,棚梢位置的果穗含糖量比下部的高1°Brix(波美度),因此按储藏要求必须实施分批采收。
(第二节)环境因素对果实品质及采后保鲜的影响
1采前环境光照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光是重要的环境生态因子之一;光照影响着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形态、果实品质的构建。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质影响着果实的品质。
日本研究人员用玫瑰露葡萄为试材的研究表明,随光照强度减弱,葡萄的单粒重、着色程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呈下降趋势;并把采收期向后推迟约1周。
光照强度的减弱,还会造成植株的徒长,根系生长不良。江永和用地面铺反光膜,并打开光路来改善光照条件,使玫瑰香紫色果增加40%,使红色果、绿色果减少了22%和17%。
研究者在生长季对苹果果树遮阴,探究对苹果果实的大小和物质成分影响中发现,遮阴降低了果实细胞体积和单果的细胞数量,缩小了果实的个头。
光照长度也影响美洲种葡萄营养与生殖生长,美洲种葡萄需要长日照,在北方冬季的短日照条件下,尽管采用加温设施栽培能满足热量要求,但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长度,即使发芽也不能正常生长,比如玫瑰露葡萄在短日照下新捎会受到显著抑制。相对来说,欧洲种葡萄则较之受光照长度影响小些。
光质影响园艺产品的品质,主要是紫外光对花青素的形成有较大的作用。3600~4500埃(360~450纳米)波长紫外光可促进果实的着色。
苹果成熟前6周的阳光直射量与红色发育程度呈正相关,恰逢雨后减少空气中尘埃及雨滴对紫外光的吸收、增加光通量的状况下,果实发育中形成较高的Vc含量。
设施栽培过程中,由于光照过膜减弱了强度,所以成为导致产量下降与品质降低的原因之一。采用耐弱光、短日照的品种是克服这种缺陷的方式之一。
2采前环境温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果实的品质形成与温度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环境温度的昼/夜比也影响果实的含糖量及果实着色。果实色泽的形成是一个酶促反应,存在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最高、最低温度。果实的着色形成的适温为15~20℃,当温度<10℃时使花色素的形成受阻,这也正是高寒地区果实晚熟品种不上色的原因之一。
国外有研究者指出,“适宜的夏季温度”是决定果实化学成分与储藏性的主要因素,他将165个苹果品种划分为16类,每一类都有一个适宜的平均夏季温度,即3~9月的7个月平均温度。大多数品种为12~15.5℃,红玉为19℃。低于该温区果实含糖量积累少、色泽差,进而使采后果实的储藏性下降。
M.A.费道罗夫认为,采前温度与贮期果实虎皮病(贮期生理性病害之一)发病关系密切。9~10月间<10℃的温度总时数为150~160小时,有些品种发病少;<10℃的温度总时数为190~240小时,可排除发病;如果夜间低温超过10℃,则有效低温作用为零。同样,梨采前4~5周较为凉爽气候可减少储期果肉褐变。不同种类、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种果实成熟所要求的积温有差别。
对于采后贮藏的果实,采前一个月的气象条件和管理措施对其耐藏性会产生较大影响。因地区自然气候不同会形成果实品质的差异,要获得最佳果实品质,首先要考虑果树的最佳栽培区域。如,我国苹果七大产区中,渤海沿岸产区处于北纬35~40°间(辽南、河北、山东大部、太行山以东)是我国苹果主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80%;而西北部以黄土高原(山西中部、陕北、甘中南部)为主,是苹果高产优质的有利生态区。
3采前营养物质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1)钙物质(矿质元素)与果实品质
钙素是影响园艺产品储藏性的重要物质。氮肥能使果个增大,但如果与其它元素配比失调则很易导致果实发生生理病。过量供氮常改变了最佳的采收时间、扩大了受土壤限制的果实缺陷,缺硼伤害也是如此。
挂果不多的果树上的果实更容易发生病斑,早期果肉褐变和真菌(镰刀霉菌)形成的果心腐烂、果实着色差、缺乏味道、硬度下降、储藏性下降等问题,这种果实在C.A.(气调贮藏)储藏时损失更大。
一般建议8月中旬后树体叶面不要再喷氮,以期维持树体、果实适宜的N/Ca比和增强树体越冬抗寒力。但是对果树采后适当补氮素,有利于翌年延长开花有效授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