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29434300000008

第8章 优质鱼类养殖(1)

(第一节)鳜鱼

鳜鱼是指鳜属(Siniperca)的几种鱼类,属鲈形鱼旨科,俗称桂鱼、桂花鱼、季花鱼、鳌花鱼、母猪壳等。常见的有翘嘴鳜、大眼鳜、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是翘嘴鳜。

鳜鱼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有分布,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产量较多。

鳜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达18.5%,脂肪含量3.5%,以味鲜肥嫩而著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淡水佳品,有“淡水石斑”之称。民间常作为产妇及贫血患者的滋补品。在国内外市场销路好、售价高,在港、澳地区、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很受欢迎。近年来作为观赏鱼亦受到人们青睐。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鳜鱼体侧扁而高,背部隆起,头大吻尖,口大,口裂略斜,下颌突出,上颌伸至眼后缘,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有4~5个大棘,体被小圆鳞,颊部、鳃盖及腹鳍前的腹面均有鳞。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长,前部为硬棘。胸棘小,圆形。尾柄短宽,尾鳍扇圆形。体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和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黑色带纹,在背鳍的第6~7根棘的下方有一条较宽的暗棕色垂直带纹。背鳍、尾鳍、臀鳍有棕色斑点连成带纹。

翘嘴鳜与大眼鳜外形上较为相似,但大眼鳜生长速度很慢,生产上很有必要将这两种鱼区别开来。一般可按如下方法区分:

外形观察大眼鳜眼较大,个体小,下颌后端不达眼的后缘;翘嘴鳜个体大,眼相对较小,下颌后端可达眼的后缘。

解剖验证翘嘴鳜幽门垂约200个,大眼鳜在100个以下。

2、栖息习性

鳜鱼一般生活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水域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的河段和湖泊,生活水温7~32℃,最佳生长水温为18~25℃,水温低于7℃,活动减弱,冬季往往游到河川的深水区域越冬。春天水温回升后,游至沿岸浅水区觅食,夏秋季活动频繁。

鳜鱼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的水体中,可以在不很肥的池塘里生活,但是由于其对生活水体的溶氧要求较高,耐低氧能力差(据测定,水温25℃的窒息点为1.62毫克氧/升),在肥水池塘,特别是污水养鱼的池塘和鲢、鳙高产池塘是不能生存的。在池塘中饲养的鳜鱼有在池底打穴作窝的习性,白天常潜伏在窝内,拉网不易捕获,多在傍晚或早晨出来觅食。

3、食性与生长

鳜鱼是肉食性底栖凶猛鱼类,营掠食性摄食方式,主要摄食鲫、鲴等小型鱼类及虾类。有时能捕食比自己个体大的鱼类,饲料缺乏时会自相残食。与其它多数肉食性鱼类不同的是,鳜鱼一生主要以活鱼为食。刚孵出的鳜鱼苗,即捕食其它活鱼苗,即使饿死也不摄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饲料。体长7毫米的鳜鱼苗能捕食体长近4毫米的其它鱼苗,体长30厘米的鳜鱼可捕食体长15厘米的鲫鱼。能够捕食的饵料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饵料鱼的体长,而主要取决于饵料鱼的体高。鳜鱼捕食时,先游近目标,然后猛冲上去将猎物咬住吞食,捕食习性是先小后大,先弱后强。鳜鱼食量颇大,通常饱食时食量可达自身的10~15%。鳜鱼对食物的种类、大小有很强的选择性,在养殖生产中能否提供数量充足、大小适口的饵料鱼是养殖成败、产量高低的关键。

鳜鱼的生长因其分布水域的不同而差异悬殊。总的来说,在江南地区生长要快于北方地区。一般来说,鳜鱼当年可达50~100克,一冬龄可达500克。如果环境适当,饲料丰富,养殖的当年鳜鱼可长到1.5公斤以上。在天然水域中鳜鱼的最大个体长度可达8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7.5公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比在天然水体中的生长速度快很多。刚孵出的鳜鱼苗体长4毫米,经人工培育20天,体长可达3厘米,体重0.5克。再培育40天可长到体长12厘米,体重50克的大规格鱼种。再养100天就可长到体重500~600的商品规格。

4、繁殖习性

鳜鱼的性成熟年龄因南北分布不同而有差异,雌性鳜鱼的性成熟年龄,在华南地区为1冬龄,在北方地区为2~3冬龄,雄鱼性成熟略早些。性成熟的最小个体为21厘米,体重为250克。产卵期为5~8月份,6~7月份为产卵盛期。产卵时间多在夜间或天亮前,分多次进行。产卵时要求外界条件为水质清澈,石砾底,静水或缓流水域,产卵多数在下雨天受到流水刺激之后进行,适宜水温为22~30℃。产卵时,亲鱼成对地经水面游动追逐,然后在水体中下层分批产卵及排精。怀卵量与鱼体大小成正比,一般在2.1~2.3万粒之间。

鳜鱼的卵为半浮性,圆球形,橙黄色,具油性。卵径1.2~1.4毫米,在水温22~30℃时约需1~3天受精卵即可孵化成仔鱼。初孵仔鱼全长4.2~4.4毫米,孵出后3~4天卵黄囊消失,能平游后开始以其它鱼类仔鱼为食。约经20~30天长出鳞片,体长3厘米左右,形态与成鱼相似。

二、商品鱼饲养

商品鱼饲养是把规格3厘米以上的鳜鱼苗饲养成体重500克左右的商品鱼,养成方式有成鱼池套养,亲鱼池套养、池塘主养、围网养殖、网箱养殖、小河沟套养、人工放流增殖等方法。

1、成鱼池套养

小杂鱼较多,水位较深,进排水方便的家鱼养殖池塘,可以投放大规格的鳜鱼进行混养。但以鲢、鳙为主的肥水鱼池塘不宜套养鳜鱼。每亩一般套养鳜鱼夏花50~60尾或50~100克的鱼种10~20尾。

套养鳜鱼的成鱼池的水质不要过肥,要定期加注新水,可适当增加鲤、鲫、罗非鱼等自然产卵鱼类的放养比例。一般不需投喂饲料鱼,但如发现小野杂鱼不够鳜鱼摄食时要适当投喂。

套养鳜鱼的池塘,不宜用敌百虫防治鱼病,因鳜鱼对敌百虫很敏感。

2、亲鱼池套养

亲鱼池一般经常换注新水,野杂鱼较多,因此套养鳜鱼效果较好。一般每亩亲鱼池可套养鳜鱼夏花20~30尾或50~100克的鳜鱼种10尾左右,不需专门投喂。

3、池塘主养

(1)池塘条件

专门养殖鳜鱼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水泥池以200平方米为合适,普通池以1亩为宜。最好选择野杂鱼多、底质为砂质壤土、腐植质少、进排水方便的池塘。初期水深0.8~1米,以后随着鳜鱼长大和气温的升高,逐渐加深到2~2.5米。鳜鱼要求水质清新,最好有微流水。放养前应清塘消毒。

(2)放养方法

目前普遍应用的有直接放养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苗种和先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再放养的分步放养法两种。

直接放养法:直接放养3厘米的鳜鱼苗种一直养成商品鱼。这种方法比较适宜池塘少、养殖规模不大的情况。清塘消毒后,施放基肥培肥水质,每亩先放养100~120尾刚孵出的家鱼水花作饵料鱼。培育10天左右,当家鱼苗长到15~20毫米时,就可放养规格3厘米的鳜鱼。鳜鱼放养前,先将池水排去一半,再注入新水,使池水清澈,再放养鳜鱼。一般每亩放养800~1200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放养初期饵料鱼苗丰富,鳜鱼生长快,管理简便,节省池塘和劳力。缺点是放养时鱼种规格小,成活率低,一般在70~80%,把握性差。

分步放养法:先把规格3厘米的鳜鱼苗种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再过数放养。这种方法适宜池塘较多,养殖规模较大的情况。先将3厘米的苗种培育成体长12厘米、体重50克的大规格鱼种,约需40天时间,再转入成鱼饲养阶段。可用池塘培育大规格鱼种,具体方法与直接放养法相似,但每亩放养3厘米苗种4000~6000尾。也可以用网箱培育大规格鱼种,入水深120厘米的网箱,每平方米放养3厘米的鳜鱼苗种100~150尾。当鳜鱼长到体长10~12厘米的规格时,就清塘分疏放养到成鱼塘,每亩放养700~900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放养规格大,成活率高,一般在85%,能做到心中有数。

鳜鱼种应一次放足,规格整齐,放苗数量根据饲料鱼、人工配合饲料来源而定:直接放养夏花鱼种,清塘消毒后要施基肥培肥水质,每亩放50万尾刚孵出的饲料鱼苗,培育10天左右,换去一半的池水,使池水清新,再放入1200尾左右的鳜鱼夏花鱼种;放养大规格鱼种,一般每亩放养50克左右的鳜鱼种600~1000尾,可根据养殖条件适当增减,亦可搭配放养部分大规格的鲤、鲫、草鱼等。

凡是没有硬棘的小针虾,都可作鳜鱼饲料。应根据鳜鱼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相应规格的饲料鱼(表2-1),这是保证鳜鱼吃饱快长的前提。

表2-1鳜鱼与适口饵料鱼全长对照表(单位:厘米)

鳜鱼3~78~1415~2021~26

饵料鱼1.5~45~88~1210~18

一般饲养商品鳜鱼的饲料系数在4~7,因此应根据生产规格规模做好饲料鱼生产的安排,并根据鳜鱼的生长需要,每隔3~5天投放补充饲料鱼,使池塘中饲料鱼经常保持一定的密度,保证鳜鱼每天吃饱.池塘养鳜鱼往往会出现生长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要观察、检查,并在养殖中后期应根据鳜鱼生长状况,投喂一定比例不同规格的饲料鱼,保证小规格鳜鱼吃饱快长。

池塘养鳜要坚持早晚巡塘,保证饲料充足。要加强水质管理,经常冲注新鲜河水,保持水质清新。要求装增氧机,保证池水溶氧在5.5毫克/升以上。

4、网箱饲养

选择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风浪微流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地段进行网箱养鳜采用普通网箱,从目前养殖实践看以2~4立方米的网箱较好,网目在1厘米。

网箱养殖鳜鱼宜在春季水温10℃前进箱,这时水温较低,宜于鳜鱼种运输。放养密度为50克鳜鱼种30~50尾/平方米。

网箱养鳜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因此必须配套足够的饲料鱼生产基地或适口配合饲料。根据鳜鱼的生长情况,每3~5天投放一次适口的饲料鱼。要定期冼箱、换箱,做好防病防逃工作。如果是10平方米以上的大网箱,也可采取鳜鱼与饲料鱼一次同时放足的办法养殖,一般放养密度为50克鳜鱼种6~8尾/平方米,按5~6的饲料系数投放饵料鱼,中后期要适当补投适口饲料鱼。

5、小河沟套养

小河沟中野杂鱼很多,水质溶氧条件比池塘优越,套养一定数量的鳜鱼,既可利用河沟中的野杂鱼,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亩放养50克的鳜鱼种30尾。

6、湖泊水库增殖

在一些中小型的水库、湖泊,小野杂鱼很多,可以通过投放在规格的鳜鱼种,使之充分利用小野杂鱼,提高经济效益。湖泊、水库投放鳜鱼种必须以充分利用小野杂鱼原则,否则会伤害其它的家鱼。一般每亩放50~100克的鳜鱼种1~5尾。

增殖鳜鱼的湖泊、水库,主放鱼种如草鱼、鲢鳙鱼规格要大,时间要早,一般2月份投放,而鳜鱼种则在5月底、6月初投放。

三、病害防治

随着鳜鱼集约化养殖的普遍推广,疾病发生已成为发展养殖的制约因素之一。从1993年开始,从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人工养殖鳜鱼普遍发生疾病,严重的鱼池死亡率超过90%,给养鳜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鳜仍应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

第一,要彻底清塘。最好排干池水干池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50~200公斤,并暴晒池塘半个月。

第二,投放质优健壮鱼种,放养前药物清塘消毒,放养鳜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放养前在水温22~25℃时,用10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8毫克/升的二氯浸泡20~30分钟杀菌,然后清水洗一遍,再用0.8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杀死寄生虫后放养。

第三,饲料鱼饲养塘与鳜鱼养成塘分开,这样可以避免因施肥和投料培养饲料鱼造成水质不合适鳜鱼生长的环境,饲料鱼消毒后投放鳜鱼养成塘,每次放养量应以3天被吃完为宜。

第四,实行半封闭式生态养殖。具体做法是,选择淤泥少、砂壤底质的池塘作为鳜鱼养成塘,清塘后一次性进水至1.8~2.0米,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塘消毒,投放健壮、规格整齐的6~8厘米鳜鱼种,每亩放800尾。另每亩放50克的雄性罗非鱼种80~120尾和彭泽鲫或异育银鲫60~80尾,150克鲢鱼20尾和鳙鱼10尾。混养鱼既可清除残铒碎屑,调节水质,又可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每亩施25~30公斤的生石灰进行池水及塘基消毒,调节pH保持在7.5~8.0之间。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外界交换水,以免疾病传入。

鳜鱼对一些常用防治病鱼药极为敏感,因此在鳜鱼病治疗中勿滥施药物,要对症下药。试验证明,鳜鱼对敌百虫、孔雀石绿、硝酸亚汞、福美砷、氯化铜等较敏感,因此一般不要使用这些药物。鳜鱼常见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1、纤毛虫等寄生病

主要由车轮虫、斜管虫、隐鞭虫、舌怀虫等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鳜鱼苗种。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做好水源消毒工作,保证池水清新,溶氧充足;(2)每天用2%食盐水、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各泼洒一次;(3)发病时用3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浸洗鱼体5~10分钟,每天一次。

2、鳜败血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为近年来的暴发性流行病,结鳜鱼养成危害大。除彻底清塘、饲料鱼消毒等常规防病外,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1)三氯异氰尿酸0.4毫克/升或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预防;(2)注射灭活疫苗。

3、体表擦伤

每10升水加80万单位的青霉素浸洗鱼种5分钟,隔天一次,连用2~3次。

4、小瓜虫病

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苗种,发病时间一般在5~6月份,温度在25~27℃。防治方法:提高水温,在水温27℃以上时,小瓜虫停止增殖,自行脱落。

5、鳋病

锚头鳋、中华鳋寄生引起。

防治方法:(1)做好水源和饵料鱼消毒处理,杜绝传染源;(2)用1.5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10分钟左右。

6、白皮病

用1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洗,隔天一次,3天见效。

7、烂鳃病

柱状嗜纤维菌引起,在水温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发病。

防治方法:(1)发病季节,每月用15~20毫克/升生石灰遍洒1~2次;(2)发现鱼鳃上有寄生虫时,及时杀灭;(3)注射灭活菌苗。

四、运输和捕捞

1、苗种运输

由于鳜鱼耐低氧力差,因此运输中更要重视水质、温差等环境因素。鱼苗应开口摄食后装运,尼龙袋充氧运输,每装2~3万尾可保活24小时左右。鱼种可用尼龙袋充气运输或活水船运输。活水船运输夏花一般0.5~1万尾/立方米水体;尼龙袋充氧运输24小时内,2厘米以下,每袋1000尾;2.5~3厘米每袋500~800尾;3~3.5厘米每袋200~500尾。

2、成鳜运输

鳜鱼主要以活鲜品上市,但鳜鱼起水后易死亡,因此在捕捞中应小心谨慎,尽量减少鱼体受伤。保持运输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由于鳜鱼的鳍硬棘很尖锐,易扎穿尼龙袋,因此应用硬塑料桶或泡沫桶装运。

3、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