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29434300000006

第6章 虾蟹类养殖(5)

河蟹人工养殖的历史较短,在营养及配合饲料的研究方面比较滞后,配合饲料的配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满足河蟹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特别是饲料蛋白,需求量在35%左右,养殖前期偏高,后期偏低。二是饲料原料种类多样化,力求氨基酸的互补和平衡。三是重视无机盐添加剂(特别是钙和磷)的使用。四是要求饲料有较强的粘合性,以适应河蟹抱食的摄食习性,减少饵料散失。五是饲料中添加蜕壳素。六是注重人工配合料和新鲜天然饵料的互补使用。

(3)合理投饵

投饵应遵循“三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河蟹吃食活动情况确定每天的投饵数量,“四定”(定位、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

看季节初春季节,天气较冷,水温较低,河蟹摄食量小,可用少量鲜活饵料,如小杂鱼、虾或鱼糜加麦粉做成颗粒饵料开食。待水温逐渐升高,可加大投喂量,并增投鲜嫩水草、陆草和菜叶等。水满到白露,河蟹活跃,摄食量大,可大量投料,尤其是植物性饵料,此时数量多,质量好,应大量采集投喂。同时要投喂各种动物内脏、蚯蚓、鱼肉等动物性饵料,投喂量应占日投喂量的30%,是河蟹群体重的2—3%。白露前后,河解正长蟹黄、蟹膏,应加大动物性饵性的投喂量,可占到日投喂量的60%,一直到河蟹收获才可停食。

看水色要保持水色清淡,池水过浓应减少投饵,及时加注新水,水色过淡,可加大投饵量。

看天气天晴多投喂,阴雨天少投喂,闷热,无风欲下雨天少喂,雨后天晴多喂。

看吃食活动情况每天早晚巡塘时,看河蟹吃食和活动情况,如投喂后很快吃完,河蟹活动正常,应适当增加投喂量。如晚上投喂后第二天仍未吃完,发现有病蟹、死蟹,应减少投饵量或调换饵料。

定位饵料应投在投饵区内,刚开始时大部分投在岸边浅水处,以后则大部分投在水面上的池坡处,饵料需均匀投放,投饵面应尽量扩大到整条地坡。

定时河蟹白天常躲在阴暗地区或洞穴里,到晚上或在微光下才出来活动寻食,因此投喂时间一般在下午4—5时以后,水温10℃左右,每周投喂2次,水温15℃左右,每隔一天投喂一次,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一次。

定质要根据河蟹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要求,投喂相应的饵料。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各种草类要无根、无泥,动物性饵料要新鲜、不腐料变质。为防饲料污染水质,最好少用粉状饲料,而用小块状或煮熟的谷实粒。配合料必须制成颗粒,在水中成型6小时,投饵切忌固定一种,应经常更换。

定量定期检查测量河蟹生长情况,确定投喂数量定时投喂,每次投喂以第二天清晨吃完为度。

4.水质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河蟹个体渐大,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摄食量和排泄量,耗氧量增大,水质容易恶化。水质恶化,不仅影响河蟹的摄食生长,而且危及生命,导致河蟹大量死亡。特别是在盛夏和性成熟前的两个摄食高峰期,加强水质管理更为重要,水质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养蟹的产量和效益。

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水质易肥,除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水深一般在1—1.2米,高温季节应保持1.3—1.4米的高水位。春秋两季一般第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注意温差不宜超过4℃,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水量的1/2,下列情况要及时冲水和换水:

(1)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当即冲水;(2)连续阴雨、闷热,水中溶氧少时,要勤冲水、换水;(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兑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第10—15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

5.防止产生懒蟹及蜕壳期管理

懒蟹及防止产生的措施见蟹种培育。

河蟹只有蜕壳才能生长,也只有在适宜的蜕壳环境中才能正常顺利蜕壳。每一次蜕壳,对河蟹来说都是一次生存难点,特别是蜕壳后的1小时其身体柔软无力,俗称软壳蟹,是生命过程中最脆弱的1小时。在这段时间中,河蟹完全丧失御敌和回避不良环境的能力。人工饲养时,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和保护软壳蟹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

在生产中,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这些方法:一是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体色深,步足硬,而蜕壳后色变淡,步足软。二是看规格大小(以放养同批同规格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之前增长20%,而体重增长近一倍,在检查生长时,捕出群体中若发现规格大、体色淡的河蟹,表明已开始蜕壳。三是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若有则表明已开始蜕壳。四是检查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增,若无蟹病等原因,表明即将蜕壳。

为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和加强对软壳蟹的保护,在河蟹蜕壳期间应注意:(1)每次蜕壳来临前,除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还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数量,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避免残食软壳蟹。(2)发现个别河蟹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水。(3)蜕壳期间,保持池水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

3、湖泊养蟹

湖泊是河蟹生长育肥的天然场所,湖泊养蟹较其它的养蟹形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饵料来源较广,水域生态环境较佳,养殖效益较好,商品规格和质量上乘,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

1.养蟹湖泊条件

河蟹时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养蟹湖泊应具备的条件是:水质清新,水位较为稳定,溶氧充足,没有污染,水生生物丰富,便于人工管理的浅水草型湖泊,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有利于河蟹摄食育肥和蜕壳生长,水草以沉水植物较多为佳,底栖动物数量的多寡也影响河蟹生长育肥。

2.放养规格与密度

(1)放养时间目前湖泊养蟹放养时间以春季投放1龄蟹种为主,但7—10月份投放小规格蟹种甚至仔蟹的单位也较多。

(2)放养规格对于放养规格,视水草和底栖动物等情况而定,若湖泊水草数量多,可放养规格为200—300只/公斤左右大小的蟹种;若湖泊水草和底栖动物数量较少,放养规格应控制在100—250只/公斤左右为好。

放养密度一直是科技人员重视的问题,近几年在不投饵的小型湖泊投放80—250只/公斤的蟹种时,密度控制在20—50只/亩,这样对水草的破坏性较小,对第二年或连续几年养蟹影响也较小。

3.采取措施发展饵料资源,补充人工饲料。

水草是草型湖泊水生生物的主要组成者,在养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利于河蟹的觅食、栖息、隐蔽、蜕壳、生长,一些小型水生饵料动物也依赖水草而生存。因此,对养蟹湖泊的水草保护极为重要,严格控制食草量大的草食性鱼类,实际上也起到了保护水草的作用,保护水草植被是发展湖泊养蟹的前提,也有利于维护水生生态平衡,小型湖泊养蟹中保护水草植被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间歇式养殖,即当养蟹经过一年或两三年后,根据水草植被的恢复情况,停止一年或两年养蟹以利于植被恢复。

天然饵料不够用,需补充投喂人工商品饲料或配合饲料,河蟹有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最佳投喂时间在每天下午4—5时,可投在湖滩浅水处或在蟹道沟边,亦可在湖(小型湖泊)内设若干个食台,将饲料投入其中,便于检查摄食,生长情况,日投喂量根据放养密度、天气、水温变化及蟹的摄食、生长情况而变。

4.日常管理

湖泊面积较大,防止河蟹从进出水口逃逸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是刚进湖的蟹种,在尚未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易从进出水口逃逸;二是夏季雨量过大时期,易逃逸;三是性成熟后若没及时捕捞要逃逸,防逃的关键是在进出水中修好防逃设施,其二是加强水质管理。

4、湖泊围栏养蟹

围栏养蟹是利用湖泊大水体优越的生态条件,丰富的饵料资源与小水体集约化养殖方式相结合的一项养蟹新技术,围栏材料可分为网箱、竹箔和网箱与竹箔相结合等形式,以集约化程度讲,可分为粗养、半精养与精养等形式。这种养蟹方式,始于80年度末期,由于生产河蟹规格大、品质好,回捕率可达40—50%,亩产成蟹15—30公斤,高产达65公斤以上,效益显著,目前已成为湖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渔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1.围栏区的选择

(1)水域开阔,水质良好,水流缓慢通畅;(2)水深适宜,常年水深1—1.5米,水位落差小;(3)湖底平坦,底质较少淤泥,淤泥有机质少;(4)水草茂密,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敌害生物少。

2.网围建造

用网目为1—1.2厘米的聚乙烯网片作围网,用毛竹作桩,围绕圈定的养殖区打桩、挂网,每1—1.5米一个桩,网的底部用石笼和地锚固定,使网脚与底泥紧贴,并深入底泥内,网的上部高出水面1—1.5米,顶部再装0.5—0.7米向内倾斜的倒网,以防蟹从网上爬出。一般网围面积为30—100亩,最大不超过1000亩。通常在养殖区外再建一道网围区,以确保安全。

3.蟹种放养

春初水温在10℃左右放养,规格在80—200只/公斤的越冬蟹种,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2.5只蟹种,一般采用鱼蟹混养,鱼种放养上注意少放或不放食性、饵料与河蟹矛盾者。

4.饲养管理

每天坚持投喂,白天喂鱼,夜间喂蟹,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在5月份前以植物性饵料为主,6—8月份以动物性饵料为主,9月前后为促肥阶段,要加大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日常管理中坚持早晚巡网,检查网围是否有损坏要及时维修,定期检查河蟹的摄食、蜕壳、生长情况,及时清除腐料变质的残饵和网片中的污物,随时清除网围上的水草等污物,保持网片内外水流畅通。

5.适时捕捞

网围养蟹,由于环境条件好,生长比池塘快,其生殖洄游一般开始较早,通常在9月中下旬开始捕捞,捕捞工具主要有蟹簖,人工蟹穴等,捕出后的蟹应放入暂养池中暂养1—2个月,再行销售。

5、草荡、芦苇滩地养蟹

草荡、芦苇滩地适合河蟹生长的生态要求,生产成本低,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回捕率较低。

1.草荡养蟹

草荡即水浅、水草丛生的小型湖泊,通常面积在1000亩以下,由于面积大,设防逃设备较困难,只能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半精养式的鱼蟹混养,一般亩产蟹2—20公斤,成本低,收益较高。

(1)水域条件要求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水位稳定,排灌均可,水生植物和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水生植物覆盖湖面1/2以上。而水位不易控制,防逃困难,一般不宜选用。

(2)防逃设施草荡养蟹一般为鱼蟹混养,通常仅在进出水口用网片或竹箔拦载,在草荡四周一般不设防逃设备。

(3)蟹种放养草荡的生态条件好,蟹种生长快,蟹种的放养规格比池塘小,但放养量不宜过多,通常放养200—400只/公斤的蟹种,每亩放养0.8—1.2公斤,放养密度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蟹种规格和管理而有所增减。

(4)饲养管理管理与网围养蟹基本相似,另外需要加强草荡内的水位管理。成蟹的捕捞同网围养蟹。

2.芦苇滩地养蟹

芦苇滩地是将涝时一片水,早时一片芦的浅滩围起成塘,一般面积有500—3000亩。芦苇滩池是河蟹十分合适的生长环境,开展鱼蟹混养,可以达到鱼、蟹、芦三丰收的目的。

(1)基本建设在苇滩四周开挖环滩沟,沟面宽8—12米,水深1—1.5米,环滩沟外侧形成围提,内侧即为芦荡,在芦滩对角线处开挖中心沟,沟宽5—8米,水深1米,向出水口倾斜,出水口建水闸,可作进排水用,在出水口建水闸,可作出进排水用,在出水口内侧水面设一开阔区,面积为芦荡总面积的1—3%,水深1.5米。开阔区平时作为投饵区,排水时作为集鱼、集蟹处。在水闸处设捕捞网具,供进、排水时阻拦鱼蟹和捕捞用,若芦荡内芦苇很密,可在芦滩上沿中心沟开挖若干辐射水沟,沟宽0.5米,深0.2米,以利鱼蟹进出芦荡。

(2)放养可同草荡养蟹

(3)防逃管理由于面积大,一般不设置防逃设备,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态条件,通常河蟹很少逃逸,9月份生殖洄游开始,就会翻堤越闸而逃,在此介绍设“焦土带”防逃法。方法是在河蟹生殖蜕壳时,在围坝内侧将周围野草割去,晒干后用火烧掉,形成一条宽1—2米的焦土带,利用河蟹避烟熏焦味的特点防止其逃逸,这种方法的有效期仅半个月左右,所以在河蟹长成绿蟹开始捕捞时,设焦土带的防逃措施需进行2次。

(4)饲养管理在开阔区水域投放水草及小杂鱼等动物性饵料,有条件的也可投放一些人工饵料。

(5)捕捞除在闸口设簖,设张网放水时捕捞外,其它同草荡养蟹。

6、稻田养蟹

利用稻田养商品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稻蟹共生,互惠互利,不仅能增加水稻的产量,一般还可亩产商品蟹20—30公斤,高产的亩产商品蟹达50—100公斤,具有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田块选择与整理

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土质肥活的中、晚稻田块,面积以20~50亩为宜。加高加固养蟹稻田的周围田埂,埂高66厘米,壅土夯实,防止漏水逃蟹;在田块四周开挖复堆河,复堆河离埂2—3米,河宽3米,深1.5米,坡比1:2。面积较大的田块中间要挖蟹沟,沟深为50厘米,总体可开成“日”、“田”、“口”等形状。开挖复堆河和蟹沟要因地制宜,尽量利用现有的自然沟,其面积以占总面积的10%—20%为宜。

2.防逃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