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鳖
鳖(Trionyxsinensis),俗称甲鱼,地方名有团鱼、元鱼、水鱼、王八等,隶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是我国分布最广和主要养殖的品种。
鳖是一种名贵水生经济基础动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滋补力强,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等菜点,而且又是一味珍贵的中药。鳖的甲、血、脂、头、肉等均可入药,有养阴清热、补血强身作用。另外,还被制成多种营养保健品。鳖是我国传统出口的水产品之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十分畅销。
我国自50年代末开始进行人工养鳖,70年代一些地区陆续兴建了许多养鳖场,目前已研究总结出室内加温,打破冬眠期的养殖工艺,鳖只需15个月即可达商品规格。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鳖体扁平,卵圆形,体表覆盖着柔软的革质皮肤。从前至后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躯干部有两块骨板,为背甲和腹甲。背甲和腹甲由韧带相连接。背甲周缘有厚实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鳖的头颈很长,能伸缩,视觉敏锐,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突出,鼻孔生在吻的前端,嗅觉灵敏。口裂深,上下颌有角质突起,行使牙齿的功能。四肢较短,各肢均具五趾,趾间有蹼,前三趾有锐利的爪。尾扁锥形,短小,雌体尾一般不达裙边外缘;雄体大都伸出裙边外缘。这是雌雄鳖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泄殖孔位于尾后部。体色随生活环境而变化。生活在泥质底层的背部多呈暗绿色;在沙质的多为黄绿色其腹部为略带浅黄的乳白色。
2、栖息习性
鳖是主要生活在水中的两栖爬行动物,喜欢栖息在水质洁净底泥较多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中。以肺为主要呼吸器官。常浮到水面,伸出脑袋呼吸空气,易受惊吓。生性凶猛好斗且机敏,同类之间常为争食、栖息场所而相互咬斗。鳖有“三喜三怕”,即喜阳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晴天常爬上岸晒太阳,一有声响便迅速爬入水中。喜欢晚上出来觅食,而且绝不在人前进食。
3、食性与生长
鳖的食性较广,喜食动物性饵料。稚幼鳖主要摄食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及小鱼虾;成鳖摄食螺类、鱼虾及动物尸体、内脏,也食部分植物性饵料。贪食且残忍,在缺乏饵料时,会相互残食。
适于摄食和生长的水温为20~33℃,最适为28~32℃。在此温度范围摄食旺盛,生长迅速,20℃以下摄食减少,15℃以下停止摄食,行动变缓,10~12℃以下潜入泥中进入冬眠状态,水温超过33℃时生长受到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鳖的生长随当地的自然温度而定。据测定,鳖在最适温度范围(30℃)内生长快,而20℃左右则基本不生长。在同样的水质、饵料、相近的体重和密度条件下,进行不同水温条件下稚鳖生长试验,饲养31天后,水温30℃的鳖平均增重比25℃的鳖大3.7倍,比20℃的大24.7倍,比35℃的大0.56倍。其饵料系数低(表3-1)。
鳖在常温条件下要越冬,一般需要4~5年才能由稚鳖养成成鳖。但冬眠并不是其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生理阶段。现在采用人工增温,打破冬眠期的方法可以让其全年生长,缩短养殖周期。一般饲养15个月左右即可达到商品规格。
4、繁殖习性
当水温达20℃以上时,达到性成熟年龄的鳖(通常雄鳖4龄、雌鳖5龄)开始发情、交配。产卵最适气温为25~30℃。
雌鳖交配后经两个星期左右开始产卵。产卵通常在夜间进行(尤其是雨后地面潮湿时),雌鳖由水中上岸选择离水不远、地势较高、安静荫蔽的泥沙滩作为产卵场。产卵时,鳖先用后肢挖土掘穴,其穴的大小、深度与雌鳖的体重、产卵数量有关。一般穴深10~12厘米,直径10~15厘米。洞穴呈漏斗状,然后将尾巴伸入洞内,卵产于其中。待一窝卵产完后,雌鳖本能地用后肢将两侧沙土覆盖洞穴,抹平洞口,并用身体压实。这样做可以防止阳光直射而造成卵内水分蒸发,并保护卵不受敌害侵袭。雌鳖一年可产卵3~4次,一般每次产卵5~40个,依其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饵料优劣有所不同。两次产卵前后相隔2~3周,到立秋前后终止产卵。
鳖卵呈乳白色,球状,直径15~20毫米,重量2.5~9克。受精卵在潮湿的泥沙中孵化,在野外自然孵化约需60~80天。孵出的稚鳖经1~2天后脐带脱落,由穴孔中爬出地面。稚鳖有趋水的习性,能主动寻找有水的地方,进入水中生活。
二、人工饲养
1、稚鳖温室饲养
(1)稚鳖的暂养
刚出壳的稚鳖常带有脐带和浆膜,甚至还有未完全吸收的少量卵黄,因此不能用手或镊子将这些胚胎附属物除去,应让它们自由活动,待其自行断掉脐带浆膜后(此时稚鳖的腹部往往带有一小段脐带)。管理人员只需每天将出壳的稚鳖捞出,放入大脸盆中,用清水洗净,放入暂养池。稚鳖暂养池面积0.5~1平方米,池深15厘米,水泥抹面,一角具挡水墙和排水孔。也可用塑料大盆作为暂养池。暂养池池底铺3厘米细砂,再加清水,水位很浅,以能淹没稚鳖即可。要求环境安静,光照条件弱。稚鳖在暂养池中暂养一昼夜,待全部的脐带脱落后,即可投喂开口饵料。
开口饵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稚鳖的成活率,以水蚤和水蚯蚓为最佳。可直接将其投入水中,投喂量为稚鳖总重量的20%,每天投喂3次。配合饲料的投饲量为鳖体重的10%,上下午各1次。通常每12小时换水一次。饲养养2~4天后,根据稚鳖的个体大小分为小(2~3克)、中(3~4克)、大(4克以上)三档分别放入稚鳖池饲养。
(2)翻池分养
稚鳖采用温室饲养。下池前,鳖种池池底铺消毒的细砂5~10厘米,水位保持3~5厘米。选用规格相同的稚鳖,用10~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10~15分钟后下池。
翻池分养,不仅稀疏了密度,而且可采取提大留小的方法,保持同池饲养规格均匀,有利于控制投饲量和吃食均匀。同时还可清洗黄砂和培育池,改善水质和底质,防止鳖病发生。但翻池过勤,劳动强度大,影响鳖种吃食,鳖种也易受伤。一般采用一次放足,根据鳖种生长规格,翻池稀疏三次。即初放时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5克的稚鳖70~80只;生长到15~25克,每平方米水面放养40~50只;生长到40~60克,每平方米水池放养30~40只;生长到10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0~30只。通常每隔2个月分池稀养一次。
(3)投饵
饲养在温室内的鳖种在投饵时应坚持“五定”原则:
定质配合饲料必须现做现投,软颗粒的大小必须与体重相适应(表3-2)。
定位饵料必须放在固定的饵料台上(饵料台以上下升降,略向池内倾斜,一侧浸在水中,以便鳖种爬上饵料台)。
定时一般每天投喂2次,即上午8时和下午4时。
定人投喂人员必须固定,不能经常更换,并坚持穿统一的工作制服。
(4)水质管理
生产中的主要措施:一是每天定时排吸池内脏物;二是定期更换池水;三是保持温室有较强的光照;四是充气增氧;五是定期的水体消毒,一般每周全池泼洒1次含氯消毒剂;六是每隔一周全池施用生石灰1次,使池水呈10毫克/升。
(5)温室的日常管理
温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可概括为“五查、五勤”,即:查水温、气温,将水温控制在30℃,气温控制在33~35℃;查水质、湿度,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下;查鳖种的吃食情况,要求投饵后在2小时内基本吃完;查病害,及时检查鳖种的背甲、裙边是否有破损、溃烂或有白色斑点,如发现要及时治疗;查生长规格,定期检查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所要求的规格,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勤”是勤巡视、勤排污、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防治鳖病、勤记录。
(6)稚鳖在常温下的越冬
越冬池水深在2米以上,背风向阳,池底具20厘米厚的泥沙。
越冬前体重达到10~25克的鳖种,可放在室外池中越冬(当然,室内越冬成活率会更高,室内越冬时要调节好越冬室的温度,不宜随便换越冬场所)。在停食前适当投喂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促使鳖体内积累脂肪,为冬眠作好准备。到越冬前体重仅为4~6克的稚鳖,体内含脂量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不宜采用室外越冬,必须在室内越冬。
2、幼鳖饲养
稚鳖在常温下越冬后,可放入室外幼鳖池中培育成幼鳖。
(1)池塘条件
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1米,水深40~70厘米,池底铺10厘米细砂。在池四周的斜坡上设休息(晒背)场,面积为池面积的1/10,也可用芦帘浮在水面上代替。防逃墙高出池面30厘米,墙顶压檐,出檐宽10厘米。池底向出水口倾斜,进出水口均有防逃设施。池塘最好采用水泥池或砖池。
(2)放养密度
通常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0克左右的稚鳖10~12只,放养前15天可用生石灰清塘,稚鳖下塘前必须经药浴水消毒。同池放养规格必须相近,以防止互相撕咬和争食。一般经一年的精心培育,体重10克左右的稚鳖,年底可达120~150克左右规格。
(3)投饲
在水温18℃时,可用稚鳖喜食的动物性饵料开食,投饲量为鳖体重的5%。5~10月份主要生长季节,每天投喂2次(上午9时,下午16时),日投饲量为鳖总体重的10%。可投喂鲜鱼肉、动物内脏或幼鳖饲料,也可投喂蔬菜等植物性饲料。投喂方法和原则同稚鳖。
(4)日常管理
在主要生长季节,每隔3~5天换水一次,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40厘米,夏季加水至最高水位。在鳖池中可移植一部分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并根据鳖的生长情况适时分塘饲养,提大留小,保持同池规格均匀。此外平时要坚持巡塘,认真检查防逃设备,做好防除敌害工作。其它方面同稚鳖饲养。
3、成鳖饲养
(1)饲养方式
成鳖饲养通常有池塘(包括水泥池)精养,温室养成、鱼鳖混养、稻田养鳖、农家庭院养殖等养殖方式。
池塘精养成鳖是利用鳖种在200克以后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让其在池塘中经强化培育年底达成商品上市规格。此法通常是温室养鳖技术体系的后段生产工艺。池塘面积小(100平方米至2亩),放养密度大,每亩净产量可达500~1000公斤。要求的养殖技术水平高,投资大,适合集约化生产,是养鳖企业成鳖饲养的主要形式。
温室主要是培育大量的大规格鳖种,由于面积有限,仅在每年3~6月份有一部分生长快的鳖种在温室的鳖种池中达到商品规格,而真正的温室养成鳖在国内较少采用(在利用地热或工厂余热水作为热源的养鳖温室中少量采用)。
池塘鱼鳖混养是以养鱼为主,混养一定数量的鳖种,年底均可达到商品规格。池塘面积要求不严(最好小些),投资省,只需在鱼池改造时增设防逃墙,养殖技术容易掌握,生态效益好,每亩一般可产商品鳖20~40公斤。此法已成为提高常规池塘养鱼经济效益的一项有效的新技术,在许多地区推广应用。
庭院养成鳖是利用家庭的房前屋后建造养鳖池。面积小,通常为水泥结构,人工控制饲养全过程,饲料来源广,饲养成本低,产量较高,每平方米水面可生产商品鳖2公斤左右,经济收益高。
(2)池塘养成
放养前的准备放养前要进行认真的整塘和彻底的清塘,然后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供种植的水生植物有沉水、漂浮植物及经济作物的水蕹菜、菱等。水持植物的种植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容易降低池塘的水温,通常水生植物的遮光面积不能超过池塘面积的1/3。
鳖种的放养在室外成鳖池水温达到25℃以上时开始放养。下塘前2~3天,温室内的鳖种池应停止加温,让室内外池的水温、气温逐步接近。放养时室内外池水温不得大于3℃,选择晴天中午进行鳖种出池放养。一般每亩水面放养鳖种1500~3000只,鳖种规格越大,放养量相对越少,反之越多。鳖种下塘前用药物浸洗消毒,通常采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15分钟,或用10毫克/升的漂白粉药浴10~15分钟。要求放养规格必须一致,以免弱肉强食而影响鳖种的摄食和生长。同时每亩放养100~200克的鲢、鳙鱼种30~50尾以控制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亩放一种肉食性鱼类的夏花20~30尾,以清除加水带入的野杂鱼苗种。
投喂管理坚持“五定”投饲原则(内容与温室养鳖相似),还需注意:刚放养的鳖种除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43%~45%)外,还应投喂一定的鲜活饲料(如鲜鱼、动物内脏等),以增加食欲,便于鳖种发现食场和食台。配合饲料用软颗料饲料机制成粒径为5~7毫米的软颗粒饲料。水温在25℃以上,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时,下午4~5时),投喂时为鳖总体重的3%~5%;水温25℃以下每天投1次,投喂量为1%~2%,以投饲后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同时要根据天气、水色、水温及鳖的摄食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并定期用药物饵料预防疾病,做到现拌、现做、现投。
日常管理根据水色变化,及时更换池水,控制水质,定期泼洒生石水。具体可将日常管理工作归纳为:“四查”,即查吃食情况、查防逃设施、查水质、查病害;“四勤”,即勤巡塘、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换水、勤记录;“四防”即防病、防逃、防盗、防敌害生物侵袭。
(3)鱼鳖混养
池塘改造建造防逃设施,增设食吧、晒台等必要设备。
合理放养滤食性、杂食性、草食性鱼类均可同鳖混养。
控制鳖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主要根据池中饵料量决定。以利用池塘中养鱼饵料为主,适当增投一部分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每亩可放养200~250克的鳖种50~100只,亩产成鳖20~40公斤;以投喂鳖饲料为主,每亩放养200~250克的鳖种250~350只,亩产可达100~150公斤。
加强饲养管理在养鱼管理之外,还应针对鳖的生物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鳖的摄食和生长。饲养管理同池塘精养成鳖相似,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尤其要减少拉网的次数。
(4)农家庭院养鳖
养鳖池选择庭院比较僻静、背风向阳的地方建池。面积通常为80~200平方米,池深150厘米,水深80~120厘米,池底铺10厘米细砂,池边建一高30厘米带檐的防逃墙同时要建好进排水管,安置好晒台。
鳖种放养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00~250克的鳖种3~6只,视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灵活掌握。
饲养管理投喂的饵料主要有鱼虾、螺蚌肉、动物内脏及商品饲料。投喂量、方法同池塘养鳖。此外应加强水质管理,注意食场卫生,搞好鳖病预防,一般均能获得较好的饲养效果。
三、病害防治
由于鳖的人工养殖迅速发展,疾病的类型也不断增加,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因水质变化,放养密度不适,规格不刘,投饲不当心脏其它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等,致使鳖在不同水域中产生不同的疾病。
1、红脖子病
主要症状:颈部发红并肿大,有的甚至不能缩入甲壳内。腹部有红斑或溃烂。行动迟缓,常伏于沙土地上,人靠近时也不逃遁。严重时,裙边浮肿,身体、四肢、生殖孔及肛门充血肿胀,口、鼻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