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从西瓜出苗到成熟均可发生,以开花、抽蔓到结果期发病最重。幼苗期发病,根部变成黄白色,须根少,子叶枯萎,真叶呈现皱缩,枯萎发黄,茎基部变成淡黄色倒伏枯死。成株期发病,病株生长缓慢,根、蔓内变成淡黄色,须根极少。初发病时,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几天后枯死。发病严重时,病菌可侵入到蔓及叶柄上。地上部生长缓慢,下部叶片稍微发黄枯萎,并逐渐向上发展,直到全株枯萎。纵切病株的根或茎蔓,可见导管变褐色,这是诊断枯萎病的重要感观症状之一。
侵染途径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尖孢镰刀属真菌侵染所致,是土传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种子也可带菌。病害通过带菌种子、土壤、肥科、灌溉水、昆虫和人为传播。病菌主要从寄主根部伤口或根毛的顶端细胞间侵入。
发病规律
据观察,15厘米深处地温16℃,气温16.9℃时即可发病,最适发病温度是15厘米深地温17℃~25.9℃,气温23.4℃~28℃。最适发病的湿度是15厘米深处土壤含水量为11%~16.5%,相对湿度为60%~80%,湿度太大或过低均不适宜病害发生。连阴雨天气,或在坐果期时晴时雨的情况下,枯萎病严重发生。偏施氮肥,植株容易徒长,有利于发病。酸性土壤比碱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西农8号、西农10号、金钟冠农、农友大宝、绿宝八号、津抗三号、郑抗等品种。
2.用砧木南砧1号南瓜嫁接,防病效果最为理想。
3.与非瓜类作物实行轮作,可减轻或避免发病。
4.清洁田园,消灭病源。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并烧毁,同时向病穴灌注石灰乳或50%的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或福尔马林200倍液进行消毒。对病株附近的健康植株,要用代森铵稀释液灌根保护。
5.药剂防治参考黄瓜枯萎病。
西瓜菌核病Watermelonsclerotiniadisease
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茎蔓、叶片和果实。茎基部染病,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叶片染病,叶面上出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腐状大斑,病斑边缘与健康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现絮状白霉,终至叶片腐烂。果实染病,初现水渍状斑,扩大后呈湿腐状,其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现数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菌核。
侵染途径
本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及病残体上的菌核在条件适宜时即可萌发,形成一个高脚杯状的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出大量的子囊孢子,进行田间侵染。
发病规律
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在5℃~10℃条件下,子囊盘可放出大量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蔓延,一般相对湿度高于80%时有利于菌丝生长,保护地栽培一般早春或晚秋易发病。菌核病在银川郊区从无到有,近年来在春茬温室西瓜中有发展的趋势。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
收获后要深翻土地,将残留菌核埋入土下深层。最好灌一次透水后进行高温闷棚,促使菌核死亡。
2.土壤消毒
对苗床或定植地,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药土比1∶40每亩撒施15~2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
3.加强管理
保护地内要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大。适当提高棚内夜间温度,减少结露。
4.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在田外销毁。定期摘除老叶、卷须。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
(1)25%的阿米西达悬浮液1500倍液喷雾预防。
(2)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
(3)木霉菌生物农药500~1000倍液喷雾。
(4)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5)50%的凯泽(烟酰胺)水分散粒剂1200~1500倍液喷雾。
(6)50%的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在温室大棚内除选用以上药剂外,还可用10%的速克灵烟剂或45%的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300克,熏蒸12小时。
西瓜蔓枯病Watermelongummystemblight
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以叶片受害最重。叶片初发病时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变为褐色圆形或同心轮纹病斑。发生在叶缘上的病斑表现为褐色弧形斑,老叶病斑上常出现小黑点,潮湿时该病发展很快,造成叶片变黑枯死。叶片发病后可传染茎蔓,病斑多出现在节位处,初为椭圆形褐色,有时密生小黑点而稍有凹陷,表皮破裂,常分泌出黄色液体,干枯后变为红褐色,表面散生小黑点。果实染病后,初为水渍状病斑,中央变为褐色枯死斑,后褐色部分变成星状开裂,内部组织坏死,呈现木栓状,病情严重时植株枯萎。
侵染途径
本病由子囊菌亚门泻根亚隔孢壳属真菌侵染所致。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西瓜壳二孢属真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在种子、架杆、温室、大棚棚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也可带菌。
发病规律
病菌发生适温为24℃。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连作等都会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2~3年轮作。
2.从无病株上留种,减少种子带菌,及时清洁田园,防止土壤带菌。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尽可能避免大水漫灌,土壤湿度大时对瓜秧不进行压埋。
4.发病初期选择下列药剂进行防治。
(1)25%的阿米西达悬浮液1500倍液喷雾预防。
(2)2.5%适乐时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
(3)40%的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喷雾。
(4)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5)75%的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西瓜白粉病Watermelonpowderymildew
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蔓、叶柄及果实。初发病时,在叶片和茎蔓上出现白色小霉点,并逐渐扩大,环境条件适宜时整个叶片和茎上布满一层白粉,以后变成褐色或黑色小点。严重时叶片卷缩枯萎。
侵染途径
本病由子囊菌亚门葫芦科白粉菌侵染所致。病菌可在温室、塑料大棚的瓜类作物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再侵染主要靠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种子不带菌。
发病规律
该病在10℃~25℃条件下均可发生,适温为22℃~25℃。相对湿度高时有利于发病,但水滴不利于孢子的萌发。枝叶过密,通风不良,植株内部湿度过高,以及光照不足等有利于该病的流行。生产中过于高温干旱或连阴雨对白粉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参考黄瓜白粉病。
南瓜病害
南瓜立枯病Pumpkinrhizoctoniarot
症状识别
南瓜立枯病在苗床易发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但不折倒。根部染病多在近地表根茎处,皮层变褐色或腐烂,在苗床内开始时仅个别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有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侵染途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参考黄瓜立枯病。
南瓜病毒病Pumpkinmosaic
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叶片染病,叶绿素分布不均,叶面出现黄斑或深浅相间斑驳花叶,有时沿叶脉叶绿素浓度增高,形成深绿色相间带或症状隆起斑,叶脉皱缩,变小,畸形,尤以嫩叶病状表现明显,果实染病,表面凹凸不平出现畸形,有深浅绿色斑驳。病情严重时,茎蔓和顶叶扭缩,植株明显矮化。
侵染途径
该病主要由甜瓜花叶病毒(MMV)、南瓜花叶病毒(SqMV)及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引起。甜瓜花叶病毒由种子带毒,棉蚜、桃蚜传毒。南瓜花叶病毒则通过枝叶摩擦或昆虫传毒。
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参考黄瓜病毒病。
南瓜白粉病Pumpkinpowderymildew
症状识别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植株生长后期受害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或茎。果实受害少。初在叶片或嫩茎上出现白色小霉点,后扩大为1~2厘米霉斑,条件适宜时霉斑迅速扩大,且彼此连片,白粉状物布满整个叶面,使叶片黄枯或卷缩,但不脱落,秋末霉斑变成灰色,其上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闭囊壳。
侵染途径
本病由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在温暖地区或温棚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田间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蔓延。
发病规律
该病分生孢子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以20℃~25℃为适宜,且在高温条件下或干湿交替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参考黄瓜白粉病。
南瓜炭疽病Pumpkinanthracnose
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尤以接近成熟或将要采收的果实上受害重。初现浅绿色水渍状斑点,后变成暗褐色凹陷斑,逐渐扩大,病斑凹处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中部产生粉红色黏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侵染途径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葫芦科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
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参考黄瓜炭疽病。
南瓜疫病Pumpkinphytophthorarot
症状识别
南瓜茎、叶、果均可染病。茎蔓部染病,病部凹陷,呈水渍状,变细,变软,使致病部以上枯死,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叶片染病初生圆形暗色水渍状斑,后迅速扩展,并在病部生出白色霉状物,菌丝层排列紧密,难于切取,经2~3天或几天后果实变软腐烂,在成熟果实表面上有些产生蜡质物,生产上果实底部虫伤处最易染病,影响商品价值。
侵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