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34

第34章 做人的禁区与误区:反中庸(3)

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可是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

说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很不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在这里,老教师、青年教师和那位领导均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缠住了“先进”这个话题不放。尤其是那位领导,应及时避开敏感的话题。领导者领导能力固然表现在原则性上,在会场上一时出现了某种始料未及的尴尬局面或一个敏感的话题时,他没有去批评那位言之有失的青年教师,而是竭力肯定那位老教师的贡献,具有这种应急应变的意识并立即着手应变。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具体的应变能力和言语技巧的一面看,却又显得很不够。照理说,在这种场合,他应竭力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把话题岔开,使欢送会的气氛由暂时的不欢而重新转向欢快,并顺势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如他所做的那样,在这个敏感的话题上唠叨不休。能否机敏地避开某些不宜多说的话题,对于说话者的能力也是一种检验。

有一次,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和丈夫吴祖光举办“敬老”宴会,邀请了齐白石、老舍、梅兰芳、欧阳予倩等著名的前辈。92岁的白石老人由他的看护人伍大姐陪同前来。

齐白石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过了一会儿,伍大姐带点责备的口气对白石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

白石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

伍大姐的话未必是责备齐老看一个年轻女子,原本是指长辈不要让晚辈难为情。但齐白石老人听了一时有气,就不高兴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把老人气坏,甚至弄得宴会不欢而散。

新凤霞机敏巧妙地应付了这个难堪的场面,她拉着白石老人的手摇着说。“您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别人看。”一句话使白石老人转怒为喜,气氛变得融洽了。

可见,巧转话题可解决难堪的场面。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性美则为美中之冠,因而魅力非凡。92岁著名国画家白石老人目不转睛地欣赏身材苗条、面容娇好、青春俊气的新凤霞便可见一斑了。而且,如果白石老人不高兴,“敬老”宴会便可能不欢而散。这时,新凤霞采取了巧转话题的言语策略,巧妙地应付了难堪的场面。

所以,说话时,你千万不要在一个话题上死做文章,唠叨不休,那种无视场面和有损于别人形象的话题是大悖其说话艺术之道的。

(七)中道而废——不做见异思迁、遇难则退的人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

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他还说:“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是失掉自己的信心,对什么事都没有主意或主见,也就是平常人们说的,没有主心骨。你虽然有许多不足和缺点甚至错误,但你应该认为你是你自己,说你自己的话,做你自己的事,不要阴不是阴,阳不是阳。这样你对自己感到真实,别人也觉得你真实。让你去说别人的话,舌头肯定是硬的;让你不做自己的事,浑身肯定是痒痒的;让你不跟朋友说心里话,心里肯定憋得慌。你是否常向灵魂发问:我是什么?你是否常提醒自己:我是我吗?经常在没有人的地方,对着镜子一遍遍演练,久而久之,相信你走过的路,会有你自己的脚印;你到过的地方,会有你自己的身影;你工作过的单位,会有你自己的音容笑貌。

成龙出生在香港一个贫困家庭,很小就被家人送到戏班。那时,演戏是下九流的行当,只有走投无路的穷苦人家,才会送孩子去学戏。

按照旧时梨园行戏班里管教异常严厉,本该快乐成长的成龙,却在师傅的鞭子与辱骂下练功,吃尽了苦头。时间不长,他就偷偷跑回了家,父亲勃然大怒,坚决叫他回去:“做人应当信守承诺,已经签了合同,绝不能半途而废。咱人虽穷,志不能短!”他只好重新回到戏班,刻苦练功,一练就是十几年,终于学有所成。

戏曲行业曾一落千丈,成龙空有一身本事,却毫无用武之地。当时香港电影业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男影星都是貌比潘安,威武雄壮。个子不高、大鼻子小眼睛的他,怎么在电影界混呢?

经人介绍,成龙进了香港邵氏片场,做了一个“臭武行”,专门跑龙套。他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居然是一具“死尸”。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要命的是,跑龙套的没有尊严,时常遭人百般刁难,冷嘲热讽。在那样的环境里,他没有怨天尤人,依然刻苦勤奋。由于学了一身好功夫,加上为人厚道,几年以后,他开始担当主角,小有名气,每月能拿到3000元薪水。从影三十多年以来,成龙一直都很拼命,重伤29次,却从未趴下,拍了八十多部电影,在全世界拥有2.9亿铁杆影迷,还是惟一把手印、鼻印留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中国演员。

在做事时,你该认识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你该保留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只要仔细想想,你一定可以找到许多优点,不妨把它一一开列出来,记录下来,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自己拥有的优点竟会之么多。

多年前,英国青年布莱恩两条腿被火车碾断了。丧失劳动能力的他,比一贫如洗的人还要贫穷,因为他缺了两条腿。然而,布莱恩却靠着还剩下的优点,对登山的爱好而让自己重新站了起来。他装上假腿,攀登了瑞士境内所有的大山,募集慈善基金。他永不服输,攀登阿尔卑斯山的爱格峰,用他的假腿,蹒跚而行,攀过峭壁,终于登上了爱格峰峰顶。布莱恩后来从事推广残障者户外活动,造福残障人群。布莱恩这样的人,能朝气蓬勃地生活,给人生增添了色彩,他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个中原因是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自己所拥有的优点,做了肯定。

我们必须了解任何一位小人物,只要能引发他的信心,便会积极进取。发觉自己的优点,依自己的本质去生活,就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就容易获得成功,得到满足感。认识自己的优点,不要在与同行与同事或朋友对比而自叹不如,你就是你,可以面对困难。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到一位农夫寄给他的一封信,农夫说他给自己儿子取个名字也叫阿尔伯特,希望他写几句话,作为孩子长大时的座右铭。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只有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人及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每个人必须对人及事物产生爱与热忱,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处世中不致于产生万事不如人的自卑感与恐惧感。

(八)行险侥幸——不做不顾后果、盲目冲动的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正所谓盖棺定论。孔子把事业看作永久性的,稍有懈怠,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孔子家语·困誓》有这样的记载:“子贡困于学,倦于道矣,问孔子何所而能息,孔子曰:‘君子能息者,惟坟而已。’子贡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孔子告诫人们,君子要冷静地等待机会,不可做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的小人。他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人要是行动不顾后果,喜欢冲动,那么必然招致祸端。诸葛恪是三国时吴国大臣诸葛瑾的儿子,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侄子。他自幼聪慧过人,很有才名,特别是他的随机应变的辩才,颇得孙权的欢心和信任。一次孙权宴集群臣,他想让众人高兴一下,便想了一个恶作剧。命人牵一头驴到庭院,众人一看,驴脖上挂着“诸葛子瑜”的牌子,子瑜是诸葛瑾的字。诸葛瑾感到受到了戏弄,拉长了脸,恰似驴脸,众人不免哄堂大笑。其实,三国时人好学驴叫,这种恶作剧也不算过分。这时诸葛恪跪在孙权面前,请求加上两个字,得到允许后,他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了。这一改使举坐皆笑,孙权也顺水推舟,把驴奖给了诸葛恪。

不久,孙权宴请蜀国使者费袆,在请客前预先告诉部下说:“使者来吃饭的时候,你们只管低头吃不要抬头。”费袆来赴宴了,孙权吃到中途放下筷子不吃,而群臣仍在低头进食。费袆到这样,就带嘲谑的口气吟诵:“凤凰回旋而飞,麒麟停止吃食,只有驴骡无知,仍是低头咀嚼。”诸葛恪答道:“种植梧桐之树,为了等待凤凰,何方飞来燕雀,自称凤凰飞翔?何不弹射一弓,叫他飞还故乡!”孙权听了大笑不已,对他更加器重。

然而,知子莫过父,诸葛瑾却感到儿子那闪烁的才华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知道儿子恃才傲物,必兴败端,并经常为此忧郁。

不久,吴国重臣陆逊病故,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掌握军事大权。七年后,孙权病故,遗诏诸葛恪辅国,此时,他已处于吴国最重要的地位。这时,魏国利用吴主新丧,举国哀痛之机,兴兵伐吴。诸葛恪亲率大军迎击魏军于东兴,结果,大败魏军。他因为这次功绩而声望扶摇直上,深得人心。当时人们一看到诸葛恪外出远行,就群集在他周围送行;为此,诸葛恪非常得意。

沉浸在胜利中的诸葛恪,认为魏国不堪一击,准备出兵伐魏。但是,这次出战,遭到了吴国大臣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吴国屡次用兵,军队疲劳,不能久战,且魏国强大,不能取胜。急于求成的诸葛恪认为凭他的才干,足以扫平中原,统一宇内,不顾众人反对,而下了全国总动员令。

骄兵必败。诸葛恪率20万大军包围魏的新城,两个月也没有攻下。这期间,士卒困乏,又值天气炎热,军中瘟疫流行,士兵多数病倒。部下天天报告士兵病倒的情况,但诸葛恪却认为是胡说八道,甚至将报告者斩首。以20万大军,攻一小城而不下,诸葛恪感到大伤体面,常常满面怒气申斥部下,当然也挽救不了败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下令撤退。撤退之时,伤病兵东倒西歪堵住道路,或倒在沟里,或给敌人当俘虏。到处是呻吟、哭救之声,惨不忍睹。而诸葛恪却是衣冠整齐,仪仗威严,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随军众将,心中暗自愤恨。

这个战败的结局,使诸葛恪大失人心,并且处在朝廷内外的严厉批评声中。控制近卫军的武卫将军孙峻看到诸葛恪的失败,燃起了夺权的野心。他强迫皇帝孙亮设宴招待诸葛恪,暗中伏下刀斧手,在席间杀了诸葛恪,并灭其家族。诸葛瑾的担忧,竟成为事实。

以诸葛恪的才干,确实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但却因盲目冲动而自毁前程。

(九)贱而自专——不做脾气暴躁、喜欢斥责的人

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也。

——吕本中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有一种人为人处事刚性有余,柔性欠缺,走路昂着脖子,见到谁也不理睬;与人共事时,别人的意见一句也不听,却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等等,这种人真的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所有人都看不顺眼,只有自己好,结果常常自己把自己打败了都不知道。

亨利·福特二世从老头子手上接下董事长权力,喜滋滋的,他想,这下自己可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大老板了,世上谁人不知呢?就是这个亨利小子,让福特公司在他手上经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问题出在他性格刚烈而容不得人才,下属能力不如他才放心,否则“功高震主”,心里堵得慌。他这种毛病赶走了与气走了不少杰出人才。

他对员工发脾气,有时甚至怒吼出这样的话:“把他的头砍下来,然后让他滚!”他不经过公正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理由竟是他看对方不顺眼。作为公司老板,他这种看人态度,实在危险。

一天,亨利命令总裁李·艾柯卡解雇某一位高级职员,按他的看法,此人是搞同性关系的人。

“别犯糊涂了,”李·艾柯卡说,“此人是我的好伙伴,他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孩子。上班在公司,我们一直在一起吃饭。”

“把他弄走,”亨利重复说,“他搞同性恋。你瞧他,他的裤子太瘦了。”

李·艾柯卡心平气和地说:“他的裤子究竟和别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可亨利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把那个人才赶走了。亨利的领导哲学是:假如一个人为你工作,就不要让他太舒服。不要让他舒舒服服地按他自己的习惯行事。你做的永远要和他所预期的相反,要使你手下的人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

李·艾柯卡是亨利亲自提拔上来的,他工作也提心吊胆的,最后也让亨利二世看不习惯,落了个被赶走的下场。他说:“其实,企业必须让员工有安全感,不能让员工上班如坐在火山口上,如果企业不考虑员工的‘安全需要’,让员工每天上班像走钢丝似的,实际上,是企业在走钢丝,悬啊!”

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亨利二世应该知道这一点,可他的双眼仿佛被什么东西蒙住了。1979看10月1日,即在亨利·福特二世主持的最后一次股东会议五个月后,63岁的他,孤立无援,辞去了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的职务。福特公司从此走出了家族化管理模式,步入以专家集团管理的领导体制,福特公司才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爱发脾气,斥责别人,是禁止某种思想行为,反过来要对方朝当事者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因为对其怀有某种期待,所以才会在失望中大声斥责。但切不可在大喊大叫中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若感情用事地表示全部信心而厌恶对方,则无异于舍本逐末,达不到斥责的目的。所以这种斥责除了发泄情绪之外,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在盛怒之下把一切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