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33

第33章 做人的禁区与误区:反中庸(2)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把友谊永恒为知心的倾诉,敞开心扉,乐于为对方付出,然后是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劳动成果。生活实在需要太多太的友情,需要真诚的付出,而不是索取与占用。

李嘉诚认为自己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他说:“你想想看,虽然我只拿了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合作人,我现在能拿多少个6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中庸处世智慧。

我们给予他人的,必须是爱。我们对给予的结果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又要尊重对方的付出,不要对对方的付出不屑一顾。

付出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的付出就会变得丑态百出。就说笑容吧,你讨好别人的笑,也能表达你的亲切,但因为缺乏真诚,而变得生硬、勉强,令人厌恶,同样的,心中有所要求,才给予对方好处,对于真正的友谊没有实质性的益处。因为它可能带来更大的欲望,变成一个人对另一个贪婪地操纵。

朋友之间,还是合作伙伴之间,无论你给予与付出的是什么,都应该是发此内心的。

有一则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学问: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地狱,阎王翻看“功德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便让赵秀才和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那样真是太舒服了。他说:“我要做索取的人。”

钱商人看到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自己只有付出了这条人生之路可供选择了,他想自己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施舍出去吧,于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付出的来生。

阎王看他们选择完了,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索取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中;钱商人甘愿付出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吧,去帮助别人。”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后来,子思“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中”,那么必将失据。“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其实在于选择态度。与人相处,或者与人合作,付出是获得友谊与利益的最佳方式。

(四)莫之知避——不做固步自封、胆小怕事的人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

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有种人知道中庸之道,可由于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另外,太保守,固步自封、胆小怕事,同样是违反中庸之道。

子思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使你有知识,又善待人,但你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固步自封,仍然不会成功。勇者大胆应对事物、环境的变化,更具有适应生存能力。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胆小怕事,固步自封,给人一种懦弱者的形象。但这一形象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你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心象。有一个叫李绍嘉的人,一直胆小怕事,甚至不敢做任何运动,凡是可能受伤的活动他一概不碰,就连三岁小孩都敢坐的过山车,他都觉得不安全。他从没想过这辈子要总是坐过山车和海盗船,更可怕的是居然还要参加高空跳伞。后来他结识了一个女孩,爱上了她。这个女孩热爱极限运动,那些过山车、海盗船之类的,对于她简直就是小儿科。他在和她的交往过程中,不得不故做镇定,陪她一次又一次坐上过山车、海盗船。有一天,他得知了她不想和别人一样,结婚的时候就在酒店摆上几桌菜,款待亲戚朋友。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她要给自己的婚礼留下最难以磨灭的记忆——跳伞。当他听说的时候,差点没有把整个心脏吐出来。

在那以后,李绍嘉参加过几次发挥潜能的研讨会,他有了一些新的运动经验,从而知道自己事实上可以做到一些事,只要有一些压力即可。虽然他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些体验还不足以使他形成有力的信念,改变他先前的自我认定,顶多他自认为是个“有勇气高空跳伞的胆小鬼”。依他的说法,当时转变还没发生,可是他有所不知,事实上转变已经开始。他说其他的人都很羡慕他那些表现。告诉他:“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样的胆子,敢尝试这么多的冒险活动。”

一开始,他对大家夸奖的话的确很高兴,听多了之后他便不得不质疑起来,是不是我以前错估了自己。

随后,李绍嘉开始把痛苦跟胆小鬼的想法连在一块儿,因为他知道胆小鬼的信念使自己设限,从而他决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个胆小鬼。事情并不是这么说说便完了,事实上他的内心有很强烈的争战,一方是他那些朋友对她的看法,一方是他对自己的认定,两方并不相符。

结婚的日子到了,为了她——一个即将成为自己妻子的人,他不得不参加高空跳伞。他把它当成是改变自我认定的机会,更当成自己幸福的开始,要从“我可能”变成“我能够”,而让想冒险的企图从而扩大为敢于冒险的信念。

当飞机攀升到1.25万英尺的高空时,李绍嘉望着那些没什么跳伞经验的队友,多数人都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恐惧,但故意装作兴致很高的样子。他告诉自己:“他们现在的样子正是过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属于他们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他运用了他们的恐惧,来强化出他希望变成的新角色,他心里说道:“那就是我过去的反应。”随之,他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刚刚已历经了重大的转变,他不再是个胆小鬼,而成为一个敢冒险、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男子汉。

他拉着妻子的手,头一个跳出飞机。下降时,他一路兴奋地高声狂呼,似乎这辈子就从没有过这么有活力和兴奋。他之所以能够跨出自我设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一下子采取了新的自我认定,从而自心底想好好表现,以作为其他跳伞者的好榜样,更是新婚妻子心目中的英雄。

李绍嘉的转变很完全,因为新的体验使她能一步步淡化掉旧的自我认定,从而做出决定,要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人在面对改变时,往往有些诚惶诚恐,但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往往于事无补。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要是视前途为畏途,只是在鲁国与齐国转一趟,那么他的路走不远,就没有后来的理论成就了。

(五)知者过之——不做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人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人与人之间能力大小不同,各人的财富多少也不一样,这是正常的,而对人耍小聪明,是极不尊重的一种表现,其实朋友同事之间有要求可以直接谈,你玩小聪明,对方能那么傻而不感觉到、不会发现吗?玩小聪明和《太极张三丰》里的君宝与天宝的差别一样,两个人天份差不多,一个玩小聪明,一个不玩小聪明,玩小聪明的人,占得不少便宜,但是到最后总是他的棋差一着甚至十着,最后是不玩小聪明的人成了大宗师,而玩小聪明的人被很揍了一顿。

有一种最为简单也最容易赢得别人尊敬的处事方式,那就是以诚待人;有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糊涂很愚蠢的处事方式,那便是耍小聪明。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哥哥自以为有点小聪明,总喜欢偷懒。弟弟虽不是呆傻木讷之人,却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兄弟俩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一天父亲突发奇想,想检验一下两个儿子的智商,就拿出了两块铁,一块如同鹅卵石,另一块坑坑洼洼,薄厚不均,有的地方十分锋利,甚至可以砍柴,他对两个儿子说:“这两块铁,你们一人挑一个,拿它去砍三天的柴,谁砍的多,我就把咱家里的鹅作为奖励。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工。”哥哥一看,砍柴刀当然是越锋利越好,于是拿走了那块坑坑洼洼的铁,虽然早就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既然它可以砍柴,也就索性不去磨它了,结果越用越钝,三天下来,只砍了一担柴。话说哥哥拿走了锋利的那块铁,弟弟立刻就把鹅卵石似的铁拿走了,反复琢磨父亲的话,终于想明白父亲是让他把铁磨成刀,然后去砍柴,第一天一点柴也没砍,只是把刀子磨锋利了,但在第二天、第三天,他每天都砍了两担柴,结果获得了奖励。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小聪明,不也正像那块坑坑洼洼的铁一样吗,在看似锋利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本质——浮华。只有像故事中的弟弟那样,认真地磨练自己的才智,才能称为大智慧,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秋天来临时候,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天下无人能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的时候,面对无边无际、烟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这个时候,北海中的神灵北海若教导河伯说:“我和你比较起来,的确是大得无可比拟,但如果和无限的宇宙比较起来,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块小石子、一棵小树苗。”庄子借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我们的心灵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已有见识和固有成见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虚心,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当你的工作遇到困难时,应该不耻下问,这是处世的明智表现,也是赢得人心的明智之举,以次求得更多的合作者。

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的明确的目标是什么,只要你计划通过其他人的合作努力而实现你的明确目标,那么,你一定要在你所寻求合作的每一个人的意识中培养出一个动机,而且这个动机要强烈到足以使他们同你进行完全彻底、毫不自私的充分合作,而不能玩小聪明。

相互尊重的相处,可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是玩小聪明而不懂尊重的人所永远无法得到的。玩小聪明的人也许可以积聚庞大的物质财富。此一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他将会为了贪图一时的小利,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因为只有在正常动机中,中正地合作、友好地交往,才是明智的,无所不利的;也才是恰到好处的令人愉快的为人处事。

(六)素隐行怪——不做爱钻牛尖、唠叨不休的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

儒家并不反对争辩,孟子就是一个好争辩、敢于争辩的人,但争辩时要做到“温良恭谦让”,不能讲死理。有种人爱钻牛尖,喜欢抬竹杆子,与人无论说什么,都要把对方的口封方,只顾自己头头是道,这显然是反中庸的。

有的人喜欢用唱反调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常为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一得之见而自鸣得意,与同事谈话,发表个人见解是可以的,但一味地唱反调,把他人驳斥得一无是处,以示聪明,这样的人即使真的见识高明,也要不得的。

有这种习惯的人,朋友、同事多半会疏远他,没有人肯向他提建议,更不敢进忠告。也许他本来是很不错的一个人,可不幸的是养成了爱与人抬杠、唱反调的习惯,结果使人不喜欢他。

与同事相处难免会针对某个问题争论一下,但你不可唱反调。别人前面卖生姜而你后面说不辣,岂不是故意刁难吗?

倘若你的同事问你:“我的发式好吗?”

“不好。”你回答。

“我的衣服美丽吗?”

“不大美丽。”你回答。

或者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你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她说:“明天工作任务重,你应该早点来帮我一下。”你却说:“急啥呀,迟点也不要紧。”

试想,这样与同事唱反调,会讨人家喜欢吗?

有这毛病的,大概都是聪明人居多,否则也是自作聪明的人。他也许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使人敬服,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是不必费心作更高深的研究的。既不是在讨论严重问题,又何必在琐屑的事情上抬杠呢?

说话的时候,应该特别要注意,即使一个很好的话题,对方感兴趣,你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无休无止,说个不完,否则,会令人厌倦。

说一个题材之后,你应当停顿一下,让人发言,若对方没有说话的意思,而整个局面由于你的发言而人心向你,这个时候仍由你来支持局面,那么就必须要另找新题材,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并维持其生动活泼的气氛。

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但是,在说的过程中,应当容许别人说话,有别人说话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更好地诱导别人说话,使你们谈话气氛更浓,大家的兴致更高,朋友之间也更融洽。

如果话题转了两三次,而没有改变原来说话的意思,就应该立即停止说话,否则使说话效果更糟。比如;下面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姑且把它叫做一个“不会说话的故事”吧!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的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教师”称号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领导对他们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均对大家的赞誉作了特别的深情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