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与管理大师面对面:12位世界经济领袖的思想读本
29380000000017

第17章 称霸天下的王者之气——比尔·盖茨的控制式策略(1)

拉尔夫·纳德说:“与约翰·洛克菲勒不同,盖茨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垄断行为没有界限。除了反垄断法,他已天下无敌。”

经商必须要有霸王之气,才能保持在市场之中不败。比尔·盖茨善于掌控控制式的竞争性策略,让对手在各种场合都无利可获。这是他经商的本领。

靠观念致富的英雄“微软”,既不“微”也不“软”,它以硬邦邦的股价煌市值,让人看信息网络时代的神话。比尔·盖茨,是世纪传奇,他的崛起时速与巨额财富,是巨大的火炬:

1986年3月10日,这是个历史性时刻。上午8时35分,微软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公开挂牌上市。9时30分,电子屏幕上打出2517美元的开盘价。几分钟后,价格便上跳到26美元。随后,26、265……微软股价,不断上升。到中午休息时,股价已28美元。第一个交易日,稳站在这个价位。微软股售价21美元,公开发行为279万股,募集资金6100万美元。早在这年二月份,微软刚公布上市公告时,公众就看好该股票,盼望它早日上市。人们预计它当天就能升值,微软果然不负众望。William(Bill)HGates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微软公司是为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提供软件、服务Internet技术的世界范围内的领导者。在截止于2000年6月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收入达2296亿美元,在60个国家的雇员总数超过了44,000人。

遥想当年:盖茨白手起家,创立微软公司,31岁时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后来这个记录被打破),37岁时成为美国首富并获得国家科技奖章,39岁时身价一举超越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而成为世界首富,同年,以一票之差击败通用电器的杰克·韦尔奇,被《工业周刊》评选为“最受尊敬的CEO”;微软公司上市之后,市值也节节摸高,超越波音、IBM,接着又超过三大汽车公司市值总和,直至突破5000亿大关超越通用电器(GE),成为全球市场价值最高的公司,年营业额超过世界前五十名软件企业中其他49家的总和,即使在被司法部和19州围追堵截的景况下,仍被评为“最受尊崇的公司”……盖茨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36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1999年《福布斯》评选,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纯资产850亿美元,被《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盖茨和微软,创造了20世纪最美丽的神话,吹响了信息经济时代最嘹亮的号角,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掠夺和不平等的残酷竞争。盖茨是魔鬼,还是天使,微软是新科技的缔造者,还是商业规则的破坏者,现在还没有谁能下一个公正的结论,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盖茨不是靠幸运取得成功的,微软也不是建立在偶然基础上的软件帝国,盖茨是电脑天才,但更是一个经营和管理天才,他在微软的成长壮大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非凡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异常灵敏的市场嗅觉,是很难超越的。盖茨和微软,都将是永远的……微软的成就多归功于比尔·盖兹的管理风格,他坚持雇用顶尖的人员做事,以全公司的前途做赌注,鼓励员工正视失败并不断向成功挑战。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营销战略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典范。领导人比尔·盖茨用他的远见卓识创出了一条与时代紧密接轨的新型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企业重视人才,大胆创新,把握机遇,壮大规模,铸造了IT历史上的奇迹与辉煌。

用聪明之人谋天下

“软件发展仍需要聪明的工程师参与,依循演算法程序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打字打出来。成功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然后让专门技术接受测试。在量方面,一直有许多改变,可是打造软件的本质,以及什么样的人擅长此道,则一点都没有改变。”盖茨基于这样的管理方针,使微软的用人原则很简单:那就是找最聪明的。

自从1975年成立以来,微软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其高质量的员工。这个极其成功的软件公司在雇佣具备高智商、强能力的人员方面做到了极致。微软对聪明人的定义很特别。他有自己的一套用来考察人的“聪明”程度的独特方法。比如,微软的招聘人员会给应聘者“3388”四个数字,看他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加减乘除得24。再是“刁钻古怪”,比如考官会问应聘者“美国有多少加油站”,“上海的出租车产业占上海多少比例”。而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考应聘者的记忆力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标准答肮,关键是考查应聘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入人点。微软每年在十几万份送来的求职简历中,微软只选少数聪明者。有人曾问微软的总裁盖茨,企业最成功的秘笈是什么,他回答是自己的精英员工们。微软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它所处的竞争领域的快速变化的本质。盖茨对软件开发人员说:“四到五年后,现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这么快的更新速度,要求程序设计员必须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微软在几年内上升到产业的主导地位,比尔·盖茨坚决认为公司将保持领先。例如,盖茨和微软其他的执行总裁最近决定公司需要包含Internet,而且要将它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结合。因此,软件开发者和市场销售者需要能够很快地获取新技能。

但是对人力资源能力的这种高度关注不限制在以产品为导向的人员中,比如微软的内部信息技术部也同样面临着生产软件、适应行业快速变化的压力。内部信息技术部由1000多人组成,他们开发应用软件、构建信息基础结构、操作计算机与网络。不像许多公司一样,微软的内部信息技术部不能容忍技能老化的“遗老”。如果微软的产品套件包括OLE技术的话,那么内部信息技术部就必须很快地将其纳入公司的内部系统。微软的内部信息技术必须总是新的。因此,内部信息技术部聚焦于鉴别和维持知识能力上。SkillsPlanning“und”Development(也就是影响较大,众所周知的“SPUD”)对能力进行分层、定义,使员工的能力能够和岗位达到最好的契合,并形成良好的能力系统与学习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能力层次人的潜能,真正达到“人尽其用”。

微软的盖茨青睐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要想成为微软的一员绝非易事,应聘者要对软件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盖茨宁愿冒失败的危险选用曾经失败过的人,也不愿意录取一个处处谨慎却毫无建树的人。比尔·盖茨认为:当一个人为生计发愁时,他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恰恰在这种时候,最容易出成绩,而且这种人比事业顺利的人更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微软公司以后也将会经历挫折,那么,这些曾经失业的人才必定会在逆境中干得更加出色。同此,盖茨一旦发现本行业中比较出色、但又因所在公司经营败落而失业的人才,就会在适宜的时候聘他来微软工作。盖茨也善于雇佣从学校刚毕业的“新鲜人”,几乎占到被录用人员总数的8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投入工作中的热情很高,更善于掌握新知识,对问题更敏感,更能发现各种不同知识领域间的联系,负担和压力较少,容易激发对工作的狂热,发挥自身潜力。而且,数据显示,微软的人才流动率是IT业中最低的,以比尔·盖茨为首的微软是世界着名的“工作狂”的乐园,员工的使命感强烈,求知欲旺盛,忠诚度极高。这些都与其独具特色的用人机制是分不开的。

在用人策略上,比尔·盖茨实在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精英团体:要保证企业的高水准、高素质,首先要有一群高水平、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对于知识型企业,员工的智慧与洞察力更是必须的。因此,在招聘时,就要注意所招人员的素质、悟性和潜力。

挖掘潜能: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说,企业的最大财富是蕴藏在员工中的现有与潜在能力,企业成功与否不在于雇佣人员的多少,而在于如何引导普通人员做出最出色的贡献。有些特殊的人才,更需要给他们适当的环境,让他们发挥潜能。否则,一大群聪明的人在公司,只是摆设,发挥不了作用,就只能是资源浪费。

善于引导:让小组成员充分了解什么方面应该改善,更开放,使员工学会思考。采用各种方式,让员工可以有意识的积极思考。

本身就是精英结合体的微软之所以能在科技大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发挥所有精英的潜力是决胜之根本。因此,能力、热情、自觉性及发展潜力是微软用人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目前,微软拥有众多精心挑选过的员工,他们以其才智、技能和商业头脑闻名,是公司长足发展的原动力。比尔·盖茨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说过:虽然自己并不是每一天都痛快,但他不愿与别人交换这个工作。他觉得能够与一群充满智慧的人去工作、去交流,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微软(中国)公司市场部一名员工对记者说,他曾在另外两家外企工作过,进入微软后,每天都和一群非常有才气的人工作在一起,感觉自己提高很快。他认为,这个年轻的公司是最让他心动和倾心的公司。

把机遇转化成财富

可能有人认为MSDOS是盖茨创作的,其实不是。1973年,基尔代尔和一位名叫戈登·恩巴克斯的学生以及发明8英寸软盘的艾伦·舒加特,3个人用了几个月时间一起成功地开发出了第一个磁盘操作系统,这是PC史上一个革命性的事件。这种操作系统具有较好的层次结构,它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把操作系统的其他模块与硬件配置分隔开,即只有BIOS与硬件配置有关,所以它有很好的可移植性,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易学易用性。CP/M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有影响的8种操作系统,可以在当时上百种的个人电脑上运行。此后,DigitalResearch公司还为Intel的16位CPU发布了CP/M的另一个版本。

1978年开始,SeattleComputer(简称SCP,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蒂姆·帕特森(TimPaterson)为该公司的计算机编写了一套类似CP/M的操作系统,该公司的计算机蒂姆·帕特森采用的是Intel的8086处理器,这是与8088基本一样的一种处理器,只是总线是16位的。是在匆忙之中完工的,事实上,由他设计的这个操作系统的正式名称是86-DOS,俗称QDOS。这是一个快速但错误较多的操作系统。

在这个时期,个人计算机的美好前景逼迫IBM不得不采取紧急的战略行动,要在1980年设计、生产出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以应付挑战,当然也需要一个配套的操作系统。要想快,最好就是找现成的系统配套。然而IBM公司与基尔代尔洽谈购买CP/M操作系统的事项遭遇了挫折。传闻是DigitalResearch公司的总裁GaryKendall由于旅行而漏掉了一次与IBM的会议。但是更为可信的一种说法是DigitalResearch公司拒绝签署IBM至今仍未向外透露的一份协议。

在IBM向比尔·盖茨说明其与DigitalResearch之间的问题时,盖茨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由Microsoft与SeattleComputer公司洽谈,获得的经销授权,并在以后购买了它,又把它授权给了IBM。

微软不仅向SCP购买了其早期的一些成果,还挖到了SCP最拔尖的工程师——蒂姆·帕特森。从而,“大幅修改”了QDOS,开发了MS-DOS10版本,该操作系统在1981年和最早的IBMPC一起上市。

这个操作系统,在IBM向外出售时,重新命名为IBMpersonalComputerDOS(即PC-DOS),在微软向外出售时则冠名为MS-DOS。盖茨承认:蒂姆是MS-DOS的鼻祖。在这儿,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微软或者盖茨手法的雏形:他们从来不甘心买入软件的使用权或经销权,然后原封不动地使用或经销;他们买入原代码,然后加以改进,转变为自己的产品。同时,他们会网罗顶尖的人才。我们在以后的历史中还看到,在微软逐渐壮大之后,经过他们改进的软件往往会成为“杀死”这些软件原创公司的武器。

盖茨说,最初的IBM个人计算机实际上可以选择装入三种操作系统:PC-DOS、CP/M-86和UCSDPascalP-System。而他希望MS-DOS成为唯一的标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盖茨认为:首先,MS-DOS必须成为最好的产品;其次,要努力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第三,就是要以低价换取市场占有率。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微软与IBM达成了看来是微软吃亏的协议,这个协议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交很少的一次性费用,就允许IBM在其销售的许多计算机上使用MS-DOS。这个营销策略的结果是:IBM以大约450美元的价格出售UCSDPascal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的低价出售MS-DOS。随着IBMPC和MS-DOS的普及,原先市场占有率第一的CP/M逐渐从高峰走向下坡路。

MS-DOS从早期不支持当时非常昂贵的硬盘、从不支持分层目录的DOS10,到包含很多Unix特性的DOS20,到最为广泛流行的为支持IBMPS/2系列计算机而发表的DOS33,到支持硬盘分区高达2GB的DOS50,再到支持CD-ROM的DOS622,以及后来隐藏到Windows95/98/Me下的70版本,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20年,支持着众多的通用软件。所以尽管DOS已经不能适应32位的硬件系统,但仍然广泛流行,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也不会很快被淘汰。迄今还有一批MS-DOS爱好者们继续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和应用着各种软件产品。

在流行使用MS-DOS622的时候,PC-DOS70的效用和系统稳定性、兼容性,不知比前者好多少倍。但是,后者并不流行。这也是营销策略不同的结果。微软很懂得扬长避短和如何求生存。当微软还很弱小的时候,它拼命地在兼容方面下功夫;当微软强大时,它拼命地排挤他人。

Windows的基础是GUI。GUI旨在通过图形化的交互方式,使计算机的使用更容易,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图形(图标)、菜单、窗口以及统一的接口风格。

1970年,美国Xerox公司成立了着名的研究机构PaloAlto研究中心(PARC)。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PARC聘用了后来被苹果公司聘用的JefRaskin和BruceHorn等,他们都是GUI的热衷者,这些人在GUI方面的工作在进入PARC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了。

AppleComputer(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SteveJobs,曾参观了该研究中心,并且看到了可以支持GUI和三键鼠标的Alto原型,此后便着手进行自己的GUI系统研究开发工作,并于1983年开发出第一个GUI系统AppleLisa,但它太昂贵,未获得预期的成功。第二年,Apple又推出第二个GUI系统AppleMacintosh,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商用GUI系统。据说,苹果早在SteveJobs参观PARC之前就对GUI有所研究,很早就致力于研究更容易使用的计算机,其中完全可能用到一些与施乐相同或者相近的概念(比如菜单、图标和图形)。业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施乐是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始祖,苹果公司抄袭了施乐,微软公司又抄袭了苹果公司。甚至有人说,微软抄袭苹果公司Mac机的用户界面是正当的,因为苹果的Mac本身就是从施乐的PARC(PaloAlto研究中心)抄袭来的。想想这样的“剽窃逻辑”,看看今天的市场现状,站在辉煌顶点上的是微软,不为世人所知的是Xerox的PARC,剽窃了别人又被别人剽窃的苹果公司则处于市场份额越来越少的窘困状态。这与苹果公司的整体市场竞争和营销策略有关。在当时,Apple公司出于市场战略上的考虑,只开发了自己微机上的GUI系统。苹果公司有自己的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自鸣清高而不兼容于他人。事实上,基于Intelx86微处理器芯片的IBM兼容微机在当时已渐露峥嵘。这样就给Microsoft开发Windows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