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话说中国-建筑殿堂
29374200000019

第19章 应县木塔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山西的应县游览一番吧。在应县有一个佛宫寺释迦塔,也叫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应县木塔外形为八角形,高达67.13米,底层直径30米,但不要被它的外表蒙骗了,当你从外表看时,只有五层六檐,然而在每层上都都设有一暗层,明五暗四,这样一来,实际上也就有9层了。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在辽代(1056年)建成的,整个塔除了用石头作基础外,其余部分全部都是用木头营造,每一层都是由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木柱与木柱之间运用了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手法变化多样,形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解放前,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专程到应县对此塔进行过认真考察。解放后,建筑学家陈明达著有《应县木塔》一书。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建这座塔时费了多少人力与物力。据说,辽代统治者在建这座塔和佛宫寺时,曾在河北和山西一带招集了数万民工参加这项工程,光是建这座塔就用去了大约3500立方米的木头。建塔的木料是松木和榆木,由于松木不易变形,榆木非常坚硬,所以900多年来,这座塔在经受了无数次的风雨侵蚀以及多次地震、战争的破坏后,依然巍然矗立在那里。元顺帝时,应县曾发生连续七天的大地震,但木塔还是完好无损;1926年阎奉军阀战争,这座塔曾中200多发炮弹,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其他地方依然没有受到损伤。应县木塔的体积相当大,据说,在解放初期,在这个塔里曾召开过“万人大会”,当时每层都坐满了人。

1974年政府对木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花了8年的时间,木材用了300多立方,资金投入了38万元。维修期间,在塔内佛像的肚子里还发现了一批辽代经刻、木版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塔内明层都有塑像,是辽代雕塑的佳品,佛像的神态庄严、慈祥。

辽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这个木塔?

关于辽代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木塔,有很多种说法。一说,辽代统治者信奉佛教,想通过建立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塔来震慑他的子民。一说,辽代兴宗皇帝特别爱他的妃子,专门为他的妃子修建这座木塔,好让她欣赏恒岳美景。

木塔里现存的匾和联有多少块?

木塔自建成后,每代都有名人为它挂匾题联,其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添了不少色彩。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伐,途经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率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后,在木塔宴请有功将官,在此他亲题“天下奇观”。现在在木塔内一共保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

大开眼界

应县木塔在设计方面,继承了汉、唐的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它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采用了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