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操之在我(成功就这么简单)
29373100000004

第4章 成功启示:跨越恐惧的困惑

一个没有目标的头脑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达到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你是否有一个目标或目的?你必须有一个,因为你难以达到你并未曾有的目标,正像要你从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回来一样。

除非你有确实、固定、清楚的目标,否则你就不会察觉到内在最大的潜能,你永远只是“徘徊的普通人”中的一个,尽管你可以是个“有意义的特殊人物。”

前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记者访问有关稳健投资计划的基础。他们聊了一会儿后,记者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

“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间小屋,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找出你想要的小屋现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5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但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配合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则只是妄想而已。”

有一位妻子叫他的丈夫到商店买火腿。他买完后,妻子就问他为什么不叫肉贩把火腿末端切下来。丈夫反问他太太为什么要把末端切下来。她说她母亲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理由。这时岳母正好来访,他们就问她为什么总是切下火腿的末端。母亲回答说她母亲也是这样。然后母亲、女儿和女婿就决定拜访外祖母,来解决这个三代的神秘之谜。外祖母很快地回答说,她所以切下末端是因为当时的红烧烤炉太小,无法烤出整只火腿的缘故。现在外祖母有她行动的理由了,那你呢?

目标很重要,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然而,一般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行事,这是“徘徊的大多数普通人”,而不是“有意义的特殊人物”。你必须是一位“有意义的特殊人物”,而不是一位“徘徊的大多数普通人”。

选一个最热的天气,从商店里买一些最大的放大镜以及一些报纸,把放大镜拿来放在报纸上,离报纸有一段小距离。如果放大镜是移动的话,永远也无法点燃报纸。然而,放大镜不动,你把焦点对准报纸,就能利用太阳的威力,这时纸就会燃烧起来。

不管你具有多少能力、才华或能耐,如果你无法管理它,将它聚集在特定的目标上,并且一直保持在那里,那么你永远无法取得成就。那个猎得几只鸟的猎人并不是向鸟群射击,而是每次选定一只作为“特定”的目标。

设定目标的艺术是把它聚在某一特定、详细的目的上。“许多”钱,“好”或“大的房子”,“高收入的工作”,或成为一位“较好的丈夫、妻子、学生、人”,这些目标订得都太笼统了。一般而言,都不够特殊。

例如,不能光讲是“大”或“好”的房屋,你的目标应当很清楚地以细节表示出来。如果你不知道精确的细节,就要收集一些合你心意,并有房屋图样的广告杂志。建筑商或房地产商人有样品屋时,要多方参考,比较综合各种创意与观念。

智慧的头脑就是财富之源

空泛地说“我需要很多很多钱”是没用的,你必须拥有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否则,面前的“金矿”会变成“石矿”。

很久以前,一位年迈的乡村医生驾着马车到了一个小镇,他把马拴好之后,悄悄地钻进一家药店,和一位年轻店员商谈一桩秘密生意。

一个多小时后,店员跟着医生走近马车,带回一个老式大铜壶,店员经过一番检查后,掏出一卷钞票递给老医生,这500美金是年轻店员的全部积蓄。

老医生便给店员一张写好配方的小纸条。小纸条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老医生自己不清楚,这个奇妙配方将创造多大的奇迹,年轻店员也无太多把握。

后来,店员遇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他请她品尝了铜壶中的饮料后,姑娘赞不绝口,再后来,这位姑娘成了年轻店员的妻子。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起用那位老医生的配方生产饮料,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饮料就是当今风靡全世界的可口可乐。

那位年轻店员的举措就是开动“大脑机器”。

皮尔·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皮尔·卡丹被指责为倒行逆施。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了名。不过,数年之后,当他重返这个组织时,他的地位提高了。从大学里直接聘请时装模特儿,使人们更加了解他的服装,确保了他的成功。

1959年,皮尔·卡丹异想天开,举办了一次借贷展销,这一个极其超常的举动,使他遭到失败。服装业的保护性组织时装行会对他的举动万分震惊,因而再次将他抛弃。可他在痛定思痛后,又东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功夫,居然被这个组织请去任主席。

就这样,皮尔·卡丹的帝国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有男装、童装、手套、围巾、挎包、鞋和帽,而且还有手表、眼镜、打火机、化妆品。并且向国外扩张,首先在欧洲、美洲和日本得到了许可证。1968年,他又转向家具设计,后来又醉心于烹调,并且他成了世界上拥有自己银行的时装家。

“卡丹帝国”从时装起家,40多年来,他始终是法国时装界的先锋。1983年,他在巴黎举行了题为“活的雕塑”的表演,展示了他30年设计的妇女时装,虽然岁月已流逝了20~30年,可他设计的这些时装仍然显得极有生命力,并不使人有落后的感觉。

卡丹在经营时装业的同时,还向其他的行业发展。1981年,皮尔·卡丹以150万美元从一个英国人手里买下了马克西姆餐厅,这一惊人之举在全巴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家坐落在巴黎协和广场旁边,有着90年历史的餐厅当时已濒于破产,前景十分暗淡,不少人对卡丹之举不理解,有人甚至怀疑这位时装界的奇才是否真有魔法使这家餐馆会重放异彩。可是,三年过去后,马克西姆餐厅竟奇迹般地复生了。不但恢复了昔日的光彩,而且把它影响扩大到了整个世界。马克西姆的分店不仅在纽约、东京落了户,同时在布鲁塞尔、新加坡、伦敦、里约热内卢和北京安了家,卡丹经营的以马克西姆为商标的各种食品也成为世界各地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卡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执法兰西文明的两大牛耳(时装、烹饪)而面向世界。”

40多年来,皮尔·卡丹的事业不断扩展,现在他在法国有17家企业,全世界110多个国家的540个厂家持有他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他在全世界约有840个代理商,18万职工在生产着“卡丹牌”或“马克西姆牌”产品,每年的营业额为100亿法郎,皮尔·卡凡已成为法国十大富翁之一。

回顾皮尔·卡丹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自从步入法国时装业,就以服装设计敢于突破传统,富于时代感、青春感而著称。早在1955年,皮尔·卡丹应因创新而不容于同行,被逐出巴黎时装协会——辛迪加,然而他的服装设计并未因此而窒息,反而加速发展。他在厚呢料大衣上打皱褶;用透明面料做胸前打折的上衣;给新娘穿上超短裙;让模特穿上带网花的长统袜;他还设计出“超短型”的大衣、气泡裙;用针织面料为男士做西服……。他在60年代末,推出一套女式秋季服装,就是以式样新、料子柔、做工精而成为时髦女郎和年轻太太的抢手货,一时轰动了巴黎。由于皮尔·卡丹设计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因此,法国的时装界“卡丹革命”的旋风劲吹。

有销售方面,皮尔·卡丹讲究全方位、多层次。上至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下至微不足道的领带夹,都使用他的名字做商标。如皮尔·卡丹时装、打火机、香水、手表、地毯、框子、汽车、飞机……几乎一切有形的美化生活的东西都在他以皮尔·卡丹为商标的经营范围之内。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推销战略,使卡丹的各项经营走上了一条互为补充、流动式发展的道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皮尔·卡丹的发迹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经营需要智慧。

经营离不开智慧,管理也需要智慧。

在美国的麦考密克公司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乎倒闭的危机。公司创始人W·麦考密克是个个性豪放、江湖气十足的经营者,其管理方式逐渐落后于时代,公司越来越不景气,以至陷入裁员减薪的困境。正在此时,他得病暴死,公司经理一职由他的外甥C·麦考密克继位。新经理一上任,即向全体职工宣布截然相反的措施:“自本日起,薪水增加10%,工作时间适当缩短。”职工们顿时听呆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面面相觑的职工,转而对C·麦考密克的新举措表示由衷的感谢。因此,士气大振,全公司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一年内就使公司扭亏为盈。

在麦考密克公司危难之际,两位经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减薪——加大了职工的危机感和不满情绪;加薪——振奋了职工的精神和感激之情。其利弊得失,不言而喻。可见,好的创意不仅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还会使企业兴旺发达。要使自己创造力旺盛,就得多方面寻求启示,越是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去发掘,就越有可能突破框口,产生崭新的创意。

有个毛纺厂出产一种呢子,没想到质量不过关,呢子面上有许多白色斑点,结果产品积压没有销路。这时厂里的设计人员忽发奇想,既然有白色斑点的毛病不易克服,能否将这些斑点由瑕疵变成装饰呢?于是他们在生产中刻意追求那种效果,将斑点加大,最后生产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产品,名叫“雪花飘”。“雪花飘”上市便成了抢手货。厂里的人们称这种经营方式为“歪打正着”。

多换思想,适应时代的要求

成功始于智、成于智。对于创业者而言,聪慧的大脑比千万的资金更加重要。美国经营大师巴菲特曾说过这样的话,“榨出我一克脑汁,再加上一万六千元,我就可以创造出一千万的价值。”可见智慧具有何等巨大的价值。

一个人没有技能,可以拜师学艺,没有知识,可以求学问道,没有金钱,可以筹借贷款,但没有智慧,一切都无从谈起。多换思想少换人是一种商业智慧,是认识智力资本巨大价值的创新行为。有智者,事竟成,无智又不肯动脑的人,成功与他永远就是不可能相交的二条平行线。

“希望”是人才发展的良好载体,这个载体容易使你成功,对于那些有智慧的人,成功是他们的需求。人有了希望,再加上智慧的运作经营,才容易做出成绩,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刘永行,1948年生于四川新津。其父母是早年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他于1977年考入成都师专数学系,1980年毕业后回新津县电教室当教师。从此,他和自己的三个兄弟一样捧起了当时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1982年8月,刘永行和兄弟们在自家那个泥砖墙茅草顶的小院里,举行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方案会议。三天三夜后,他们做出了一锤定音的决定,辞职回乡当专业户!于是由一千元钱,开始了四兄弟的创业历程。

1987年,刘永行兄弟兴建了西南最具规模的“希望饲料研究所”,并开发出了“希望1号乳猪饲料”。从此,他和兄弟们由专业户变成了私营企业家。1992年,在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刘永行兄弟的“希望”牌1号乳猪饲料获金奖;刘永行也于该年出任四川希望集团的董事长,从此,这位当家人,正式走进了“希望”的田野里。

1993年,在刘永行的带领下,“希望”打进上海滩,先后在嘉定成立了希望集团的分公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吴邦国为“希望”落户上海滩而亲笔题写了“希望城”三个大字。

1997年,刘家四兄弟分家后,刘永行由“东方希望”起步,致力开拓,形成了“永行企业”。1999年4月,“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上海浦东又建立了集动物饲料、食品、生物制品等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民营企业——“永行”企业,下辖“东方希望”集团、“强大”集团、“永行”企业三大集团共62家公司,工厂遍及华北、华东、东北、中原、西南等地区。

2000年8月,刘永行以10亿美元的财产总额荣登《福布斯》评比的中国50首富排行榜第2名。

刘永行是四兄弟中留在饲料行业的,他的目标是做大做强饲料和相关产业,饲料业已呈低利润趋势,年增长速度翻番时光已成过去,由于饲料市场非常疲软,加上搬迁,1999年东方希望集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前几年铺摊子,全国布点已经完成,在饲料方面希望集团已做到了“全国第一”,现在要考虑的是行业的优化组合。

做面粉和食品,都是饲料行业的延伸。东方至少要做几十家面粉工厂,此前已兼并了河南、安徽、四川3家面粉厂。成都东风面粉厂是国际一流的全套瑞士设备,能生产高档面粉,刘永行返回家乡四川,代表上海东方希望集团与东风面粉厂签订了租赁协议,并称此举是东方希望集团返乡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步,如果租赁经营成功,将大规模进军四川面粉加工业,组建一个至少有五六个面粉厂组成的面粉集团。

“东方希望”之所以选择面粉加工业,不仅是因为饲料制造与面粉加工业同属食品工业,更基于“东方希望”决策层对四川食品工业发展前景和面粉市场需求的精心评估。

刘永行作为一个从西部走向东部的企业家,对西部开发有许多独到见解。他认为参与西部开发可以使东部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更直观、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西部,增强对西部的感性认识。同时,四川企业与东部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开发,也搭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使东部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更好地了解西部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哪些值得开发和参与,哪些项目可以实现“双赢”。他说,西部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商机很多,但要吸引外资,搞好开发,必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运作体制;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大胆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对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

东方希望集团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建的10000多平方米的商务大楼近期将投入使用,它将成为东方希望立足成都,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基地。

与通常流行的“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同的是刘永行把“多换思想少换人”作为培育人才的指导思想。

刘永行认为,企业是人员集合体,优秀企业则必须成为优秀人才的集合体。被市场竞争所淘汰的劣势企业,从根本上说,是对劣势企业决策人和管理者的淘汰。企业不断进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才不断优化的过程。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及时发现、使用、培养人才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正常的淘汰和更新机制。

1993年以来,希望集团经历了一个高速扩张时期,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在短期内走上不同的领导和管理岗位,创造出了十分可喜的业绩,是集团发展的宝贵资源。但同时,在个别中高层干部中也存在着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消解企业文化和凝聚力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希望集团把加强内部整合,建设企业文化作为重点,通过整顿思想、调整干部、优化班子和人才结构,为实现长远目标创建和积累人才的条件。

“多换思想少换人”,就是要鼓励优秀人才做与企业同步发展的“长跑运动员”。希望集团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机制是疆场赛马、注重业绩;修订完善规章制度鼓励人才做优秀“长跑运动员”,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不断成长的企业环境。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没有聪慧的大脑,就没有希望集团的成功。智慧就是希望,智慧就是动力。有了智慧的鞭策力量,就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发现成功的秘密,就可以在事业的前途中找到成功的捷径。

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知识

知识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智慧指的是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王飞是北京某著名高校党史系的研究生,原为某中学的历史教师,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进了这个他梦寐以求的高等学校。研究生生活的第一学期,由于功课比较多,另外他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学习很努力,决心作好学问。但是慢慢地,他就坐不住了。因为他看到别的同学大都在利用大量的时间搞副业创收,并且很多人收入不菲。虽然他对钱并不是很看重,但是他发现能赚到钱似乎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于是他决定也要赚上一笔,以体现他的能力和价值。

他暂时停下手中的学业,到处寻找机会,并且很快就找到了。一次他到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同乡那里玩,同乡送给他两张CD,说是他们单位圣诞和新年送给客户的礼物。CD中的曲目都是《梁祝》、《十面埋伏》等经典的中国古曲,用特制的公文夹包装,制作得非常精美。同乡说客户对这礼物非常欢迎。这是他们公司特意到厂家订作的,现在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商品,如果哪个厂家能及时大量推出这种商品肯定大赚。因为现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种CD播放机已经进入了很多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过节送这样的礼物,既非常别致,花钱也不是很多,送礼者和受礼者都会非常喜欢。

同乡的一席话一下提醒了正苦苦寻找赚钱机会的王飞,他连忙向同乡建议两人搞一个经销这种礼物的公司,从CD生产厂家购进CD,再让广告公司设计制造封面和礼品夹,然后他们组装后推向市场。

同乡也很为他的想法叫好,并同他一起估算了可能的赢利。假设每片CD从厂家以10元购进,2张是20元,若礼品夹的成本以每个10元计,每套礼品的成本就是30元,因而他们的礼品若定价为70元/套,应不算贵。而若以每套70元计算,卖出一套就可赚40元,1千套就是4万元,5千套就是20万元……,他们越算越激动,并决定马上动手,赶到圣诞前推出(当时是11月上旬)。

于是,他们分别各自去筹钱,大约花了一周时间筹得3万多元,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凑合了。接下来,他们分别跑厂家和广告公司。但是正在这时,同乡的老板派他出差去广州,要离开20来天。并且离开时托故提走了自己的1.5万元投资中的1万元。王飞并不怪同乡,因为他想如果换成自己很可能也会这样干的,况且同乡能留下5000元,没有全部取走已经够意思了。于是王飞又设法重新筹集了1万元。

同乡走后,王飞更加马不停蹄地工作了,他一面与厂商联系CD的货源,一边与广告公司联系礼品夹的设计,他把自己的宏伟设想全部告诉了对方,说这项业务肯定很有前途,他们以后肯定还会有合作的机会。

厂家这边的办事效率实在让他不敢恭维,十几天过去了仍然犹犹豫豫地没有准信;而广告公司这边的进展还比较令他满意,很快就设计并制造了1000套提前交货。剩下的就等CD厂家了。王飞一天几个电话地催,但是总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直到11月底,厂家才有明确的答复,说因为现在原材料上涨,订货的人又多,而他的货量太少。故只能以每张15元提供给他,否则他们根本赚不了钱。

王飞一下子愤怒了,他真想在电话里大骂那家CD生产厂的厂长,但是他最终克制住了自己。并且低声下气地向对方诉说自己的苦衷和困境,请求对方帮一帮他,把价再降一降。对方表示同情,但降价却无能为力。最后王飞见软的不成就亲自到那厂家去了一趟。一进门就大声斥责他们不讲信誉,原来说好每张10元,但到最后又突然提价。对方的答复是,彼此并没有签合同。王飞一时语塞,但仍称他们是故意坑害客户,损人利己,并扬言要到处去揭发他们的行径,把他们搞臭。王飞的这一招还真有了一定的效果,公司最后同意以每两张27元的价格给他,王飞赶快与对方签订了合同,当厂家的货到达王飞手中时,时间已经到了12月13日。王飞赶紧找人分装礼品,自己也日夜不停地亲自动手。

到12月15日,王飞将装好的礼品送到各礼品店去代销时,他发现礼品店里已经有了与他几乎同样的货品,他出50元/套的价钱,礼品店的老板们仍是摇头。他一下都明白了,肯定是那CD厂家和广告公司联合耍了他……

王飞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作过生意,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教师。

文凭并不能代表一切

“拥有哈佛的学位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赚大钱”。不少现在或将来想去哈佛求学镀金的人都这样认为。那么哈佛到底有多神?哈佛学子真是个个成功?哈佛的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哈佛的理念能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非也。仅有HBS的一张文凭,却没有能力的人,绝对当不上老板,担不起重任。手里拿着HBS的毕业证书,有时却连工作也难找到,这在哈佛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的确,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学生在进哈佛商学院以前,曾经到一家经营咨询公司求职吃了闭门羹。但当他从HBS毕业后再去该公司就职时,仅仅听说他是哈佛的毕业生,公司马上就给他提供了年薪10万美金,破格的资金、低息贷款和个人电脑等优越条件。

然而,另一个例子则完全相反。毕业于某大学,在一家一流广告公司做了两年的路易斯,在1990年,曾经接受纽约的另一家广告公司的面试,也许是面试时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印象的缘故吧,他马上被录用了。不巧此时,他也接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路易斯经过反复权衡之后,婉言拒绝了该公司的聘用,选择了去HBS深造。1993年,路易斯从哈佛拿到学位。当他又去这家公司应聘时,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待遇。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长,竟在他的履历表上写下这么一句“来自哈佛的硬石头”,然后就将之扔在一边了。还是两年前的路易斯,还是对广告业有着同样爱好的路易斯,竟然被看做石头一块!而原因,只不过是他拒绝了该公司的聘用,而在HBS进修了两年!

且不管前者是否仅仅是因为哈佛的毕业证书就被录取,而后者是否是因未被该公司录用而恼羞成怒,哈佛的文凭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不是学校所有毕业生能力的试金石。

利用哈佛的MBA学位,去得到“三高”——高工资、高地位、高名望的职业绝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情。且不说有些公司绝对不买哈佛的账,单就哈佛的名气,也往往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曾使学生们去公司面试时,由于过于紧张而告终失败。

尤其对学生压力最大的是接到一流的咨询公司或大银行的录取通知时,因为待遇好的企业,绝不只看你的文凭是什么,他们选人时的条件非常苛刻。尽管学生们照样必须努力地推销自己,但不少哈佛的毕业生们也往往败下阵来。

1990年的毕业生中,曾有一位是名门出身的学生,不少咨询公司曾对他的情况作过仔细的调查。很自然,这些公司慕其名声而希望拉他加盟。

学生们为了要争先取得一个较好公司的聘用通知书,有时必须在二、三天之内一个接一个地到这些公司去参加面试。这个学生前几天一直是一天去两三个公司,这一天也准备接受三个公司的最后面试,忙得不可开交。

时间已近中午,面试大厅异常混乱,学生们经过几天的奔波,开始有些疲倦了。看哪一个考官都如同一人,张三李四区别不开。考官的提问,在他们听来也是如出一辙。比如: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你打算怎样在工作中发挥你的特长?你的爱好是什么?等等。

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当这个学生走进他最希望就职的A公司的面试房间,考官问他:“你为什么想到我们公司就职”时,他面带微笑,直视着考官的眼睛侃侃而谈:“在六岁的时候,我就做梦想在你们B公司工作。”然后,他就开始大讲特讲B公司的经营方针、企业文化,最后还提到以前认识的B公司的一位职员,说他曾给自己留下相当好的印象。考官直着眼睛听完了他的叙述,告诉他:“你可能搞错了,这是A公司,而不是B公司的考场,我们A公司同样也是很多学生想来的地方。”说完考官向门外喊:“下一个!”

这个被赶出来的学生走到大厅里后,拼命“运气”以迫使自己平静下来。毫无疑问,他在这次求职面试中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吴刚去参加一家投资银行的面试。他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财务、会计等课程门门优秀。投资银行很想要他,而他也希望参加几家投资银行的面试。但他却接连失败了。在学校,他确实是一位屈指可数的优等生,但不知怎么偏偏在面试时怯场,哈佛的口才培养看来没有在他身上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就连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都录用的二流企业,也没有录用他。最后在他准备的面试材料中,只留下了一家地方城市的公司。由于连续的挫折,吴刚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他想,自己的大学时代就是在这个城市的近郊度过的,回到这里不是也很好吗?

面试开始后,吴刚感受这次面试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好气氛,考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年青人,而且毕业于与母校有密切关系的大学,所以谈起来非常融洽。他想,这次可能差不多了吧!

哪知这时考官发问了:“你想来我们公司的动机是什么?”

说实话,他本来就没想到会到这最后一家候选公司面试,所以准备很不充分,对该公司的内部情况一无所知,慌乱之中他只能把自己有关投资银行的知识拿出来应付场面,这样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席话说完,考官默默地站起来,打开房门,做出一个请走人的手势:“年青人,我们公司可不是投资银行,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也不打算成为投资银行。不过你的发言,还真让我吃了一惊,迄今为止把我们与投资银行搞混的人你还是第一个。请记住,我们公司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真不知你是怎么从哈佛毕业的。”

走出面试房间,已经很长时间了,那位考官的话还在吴刚耳边回荡。

有如吴刚等遭遇的哈佛毕业生多多,他们往往也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但绝对不是如人们想象的是凭了哈佛的毕业证书。这不仅对哈佛是个教训,对如哈佛一般的其他名牌学校也同样有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