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口文化
2936500000027

第27章 西口考辨——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建生访谈(1)

主持人:乐天

播出时间:2008年11月2

(出录音:刘建生,山西右玉杀虎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曾任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山西大学晋商学斫究所所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等职。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省软科学、省社科项目七顼,共发表论文著作190余万字,主要代表著作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晋商研究》、《山西典商研究》、《晋商信用制度变迁及其研究》、《回望晋商》、《山西近代经济史》、《中国经济近代史稿》,参编《三晋历史人物》、《山西通志一总述卷》;曾获山西省优秀社科成果等奖、二等奖、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山西省史志编萘镝优秀成果等奖、山西省优秀社科应用推广二等奖、北方十五省(市)哲学社优秀囝书一等奖;曾获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今天22:00,刘建生老师将走进直播间,为大家注解《西考辨》,敬请关注。

主持人:说到走西。走西就是走,走西口就是创,走西口就是冲,走西。就是拼搏。走西口就是开拓,走西口就造奋斗:这几天我们在走西口的路1:听到了来自河的民歌、二人台,同吋也一同踏寻了晋商当年所走出来的常足之路:那么究竟所谓的西口在什么地方呢?先來认识一下今日到汸嘉宾一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校刘建生,刘老师,您好!

,您今天带来的话题是“西口考辨”。当年为什么要走西口?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山西人要走西口的呢?

刘建生:山西民歌里讲到:哥?可?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止不住那伤心的泪蛋蛋一道一道往下流,”这首吊肷脍炙人口,其实它所反映的是明淸一带山西人大蛩的迁徙。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大移隄现象:一个是下南洋,一个是闯关东。还有一个就是走西口。那么走西口这个移民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明淸时期商品经济大发展,商品流通总贽增加,经商人员增加了,流速也在加快。这是一个大的生活背景。

第二个方而,是蒙古地和陝、山西、河北地接壤交界地方。双方的产品有普互补性。比如綮古地区的牛羊肉。皮革等是内地所需要的;反过来说,萦古地也需要我们的荼叶。布匹、瓷器和醋等等这些东诃。因此产品有着互补性,第三方而主要是随荇淸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人口增值数量大,人均耕地而积严重不足。比如像山西过虫茌淸初人均耕地积将近10苗,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而积缩至3。9亩左右,这样使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洱加上我们经常说山西是“八分山丘二分田”,土地贫。淸,无霜期短,这样贫瘠的上地难以承载逐渐增多的人口质力还有一个原因主要是明淸时期山西等地天灾人祸,水旱洪涝频繁受灾,这样也带来了人们的贫苦——光绪三年连续大旱。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人口损失是非常大的。山西一千六西多万人口在光绪短短的儿年时间里,就减少了五西多万。这样除了死去的人口,相4大的人口是走口外的,也就是走西。

主持人:这就是致使山西人当年走西的原因。刘老师,我们山西当年还有一次大移民,洪洞大槐树大移民,这两次大移民对比起來,有什么不一样呢?

刘建生:两者严格别是有很大差异性的。由于元朝末年连年征战,好些地区人口损央非常严重,出现了大觉的无主荒,而山西由于在元朝宋年受战乱的毖响比较小,人损失不大通过政府的行为,把山西的人口大量迁徙到人口少的地方,这样的移民现象造政府引导,政策调整。而我们现在所谈的走西口是一种自发式的,甚至一开始有的是违背同家政策的,也就是国家不允许到蒙地。这样,山西人就合法的和不合法的逐渐地走向了河套。漠南、漠西等地茈至有的走到了闽外。

主持人:一种是政府性的行为,一种是自发式的:那无疑这也反映了山西人不同寻常的一部历史:

刘建生:实际——。我们现在讲走西口,比如经商热,认为这是一部山西商人的淘金史,的确如此。我们说走西口即是山西人的淘金史,也是山西人的创业史,更是山西人的一部芾难史,因为在当年走西的过程当中,大的人外出,其主要职业构成一是经商的,像大家所知道的现茌的商人;第二个是挖草根的,到蒙古地挖干草,干草是一种中草药,挖上干草进行销笆;第三种是下煤窑的,到煤矿里给人打、挖煤;还有是割表子,就垦季节性的农呙。

主持人:是的,在我们山西的歌当中就有《割莜麦》这样一些民歌。

刘建生:另外一种就是到河套地同,到漠南地去租种土地、垦荒,主要分为这儿种类型。

主持人:这就是当年山西人走西口的儿种类型那么,究竟西在什么地方?又从什么地方走到什么地方?其实,这在学术界上也荷很多争论“西口”究竟有儿种说法?

刘建生:明淸一带走西口现象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撗和揣摩的空间,大家都在探讨着,究竟西——是哪儿?学术界可谓众说风云,莫衷一是,各执一辞概括起采有四种观点:第——种观点是泛指说,认为走西口由于是在文艺作品驵而大蛩反映出来的,在政史里而确切提到西口的相对比较少一些,认为足陕丽西部沿黄河北上一直到我们山西大同,这条线上所有到漠南、漠西各地的通芜口岸、各地的口子都可以称为西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泛指说。第二种是概指说,这种观点把它定义在黄河:从陝西西部那边一直沿着黄河到我们河曲、保德。碛口等地,乃至于带。黄河上冇十六处水关。这十六处水关做为西口。因为过去走西的民歌里不是谈到了说“哿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坐船你要坐船舱,莫要坐船头,船头风浪大,小心掉到河里头。”所以,这种观点就认为任北方地吸能够渡船的主耍是黄河了,因此布人就认为,黄河上的十六处水关是西口,这是第二种观点说。

主持人:讲到这个水关也想到了您刚才讲到的碛口,现在的碛都还保留着当年通商那样的繁华景象。

刘建生:是的,第三种是特指说,这种特指说是确定到某一个点上,认为杀虎口是历史上的西口,这是一种观点;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河曲、保徳是历史上的西口。还有的说是归化城,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还有的学昔认为是包头城。这个特指说,关于哪儿是西口,如果确定到一个点上,一个具体位置上,观点是不一致的当然,我想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人、随荇各地方政府开发旅游资源,争这个品牌也是很布关系的,

主持人:对,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争这个旅游资源,无疑这个西口就是个金字招牌。刘建生:对,它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可以放大的第四种观点就是变迁说,这种观点;就是认为西口始终没葙固定茌某一个确切的点上,像有的学——者认为最早的西是杀虎,后来随着整个发展变化——政策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口迁徙不断的集中改道,迁到了归化城,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后来随着发展演变到包头城,以致于河曲、保德等等这搜地方就是指的泛化变迁了。我比较赞成第四种观点,认为最早的西口的的确确是杀虎口,以后随着环境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泛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的概念。

主持人:刘老师,您的祖籍是杀虎口,您对杀虎口一定有着独特的愦感吧?

刘建生:嗯,这是必然的。我的祖籍是山西右玉杀虎口,但实际,在以前我和右玉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在研究晋商现象的时候涉及到杀虎口,因为我父亲刘子威教授,他1928年考上北大以后一直就在外地工作,所以说起来家乡杀虎只是一个理性中的概念。2006年的时候,荷一次我和咱们朔州市人大主任冯子夫先生在吃饭聊天的过程舀中,他听说我是山西右玉人,就说你是荇玉人,又是杀虎口人,没荷去过杀虎口荷愧于祖宗啊,主持人:荷点遗憾,应该回去一趟。

刘建生:应冯子夫先生和当地右玉甚县委书记赵向东先生的邀请,我们全家将近20口人连老带少都冋了一趟右玉,费了以后感慨良多,甚至找到了我们家淸朝时期的老宅院。同时看到广整个右玉县的绿化达到50,同时历史遗存也比较丰富,光碑刻资料就有五、六十通,感觉到非常吃惊。我姑娘感慨地说了句:爸,我以我是右玉杀虎人而感到自。

主持人:是,冇玉现在宥这样一句话,说是“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甶玉石”,可见这个地方存多么地美。刚才讲到多年之后,您回到了家乡,把这呰以前光在脑海当中的一个概念化的东西具体化了,是不是回去之后也看到了当年走西口的军辙。历史遗迹呢?

刘建生:是。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带费我盤个晋商学研宂所的团队,带若我的博士生、硕士生,每年都要去右玉,一个搞野调查,第二个搜集史料,第三个进行碑刻抄写、誊录,通过大蛩的碑刻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搜集资料,不断地拓片,不断地走访,这样,使我们对西口问题的研究就更深人一些了。

主持人:今天,刘老——师带来了大设的史实资料。既然是考辩,一定是有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那说杀虎口为最早的西口说法,有什么样的史依据呢?

刘建生:你比如说,过去旅蒙商有个著名的字号叫“大盛魁”,人们形象地说,他的资产五十两一个的银元宝从庳伦就是今天外蒙古的乌兰巴托一个挨一个一直能排到北京城去。我们到雁门关、杀虎口奄碑刻资料后,发现有四块碑反映了大盛魁,而这四块碑里而所反映的大盛魁捐款都是二流的,为仆么说历史與正的锻早的西口是杀虎口,我们先从也理位上来肴,明朝吋期,明朝皇帝朱英宗带领五十万人御驾亲征,在大同附近遭遇土木堡之变,皇帝沦为阶下冈,促使明政府洱次修筑明朝的万里长城,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的长城。而在长城上而葙“关?堡”、“瞬”、“烽”等等这呰,在长城口子——。它叫塞,出了氏城就叫口外,在氏城里边这叫口内从地理位罝上万史上记载,长城以外,蒙古诸峰部落,分为四十九个旗,而且过去蒙古贵族和淸朝皇帝的往来,经过的也是杀虎。闪为资料中记载杀虎口乃塞北之要冲也。興地,在云中之西,大同西而,扼三关而控五原,肉古成为险塞”还存资料记载,归化城为蒙杏第一大都会,而杀虎口是为中外之颈喉也。《山西通志》记载,当年杀虎口设副将1就是从过去河保营的副将迁到了杀虎口。它的地位逐渐道要。当年极盛时期,杀虎口驻屯的兵马,就布数千人主持人:可见势年它的地位也是非常地显赫。

刘建生:尤乳:是往明朝以前,蒙古和汉民族中原进行往来征战,一个大同,一个杀虎口,都是蒙古骑兵南下的必经要道。时不时地就打到了朔州、太原以至于泽州等地,所以政府一直很蜇视这一块地方。在杀虎口,除了我前而谈到的设副将,后来随希地位的加强,驻守杀虎口右玉城的任将苹叫希福。后而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将军的地位就非常高了。第二任将军叫费扬武,费扬武也被任命为建威将军,赐为伯爵。第三任将军就是费扬古,被封为辅国公,这些官吏、官阶的高低,也显现出当年右玉城包括杀虎口它的重要地位。

主持人:所以我们说在这样一个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军辦的要塞,我们在资料钼中能够看得出来。

刘建生:随着《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电视剧的热播,大家对康熙帝御驾亲征,西征葛尔丹,印象至深。当年康熙皇帝御驾亲征,是兵分三路的。东路是从东北那边派兵进去,中路是从北京进入蒙漠西地,西路是从大同和杀虎口,费扬古抚远大将军率领两万四千多人西征昭默多等地平叛,《淸实录》中也葙记载康熙皇帝命令西路运送粮草的官员会同山西巡抚进行调配,而杀虎口作为军粮供应地,遂给他们权利,由他们去选有才智的人进行举荐,然皇帝任命,专口运送军需粮秣,作为当时西征平叛的后勤大本营,由此也足见它的地位之重要:另外在正史里而也记载了,说是过去有些蒙古王公,要到北京紫禁城去拜谒皇帝,有人就上奏折说了,说是如渠从张家口行走,路途比较遥远,而且还怕有盗贼、打劫等等,如果由杀虎口行走的活,不用担心有盗贼。

主持人:对,相对而言,这儿更安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