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类学与中国传统
29331000000031

第31章 争鸣:人类学中国话语的讨论(7)

徐杰舜:我们今天的观察员有王明珂、关凯、艾娣雅、柏桦等,我们首先热烈欢迎王明珂先生为我们作评论。

王明珂(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再次参加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从这次会议各位老师和学生们的谈话中我感觉到整个世界人类学的新知识趋向进入中国的速度的确非常快,我非常钦佩各位教授们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及学生们求知的热情。对此潮流我有一种想法﹔那便是﹐正当中国人类学刚开始大量吸收国际人类学的新知识之时,国际人类学正好处在一个反省、反思过去的一些典范(著作与田野方法﹑理论)的阶段,后现代主义下对客观知识的质疑及一些新研究课题的兴起﹐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西方人类学知识从一个理论阶段过渡到另一个理论阶段,并不表示前面阶段的那些好东西都毫无价值﹐必须丢掉。从这点来讲﹐由于台湾人类学在近六十年来从未间断其对西方人类学的跟随﹐虽有其缺失﹐但我认为台湾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学术资产,他们中有一些人非常熟悉西方人类学的经典与理论传统。因此,如果两岸间的人类学家们能够多有些对话交流的机会,对于双方都可能都会有一种互补作用。谢谢各位。

徐杰舜:感谢王明珂先生的评议,下面我们欢迎关凯先生为我们作评议。

关凯(中央民族大学):大家好,如果把我们这个会议看为一个观察的对象来说,我自己最大的感受是,用王铭铭老师上午的话来说,如果讲一点“空话”和“大话”,首先我看到的是今天中国社会非常现实的一种复杂性在学术界的反映。我们得以有幸或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也改变着我们对这个社会现实的看法,特别是在一种带有学科背景的知识体系当中。今天我们在观察这个变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两条巨大线索之间发生的一种纠缠。一方面是以美国霸权,包括知识霸权为基础的全球性过程,以之相对应的是以族群的、宗教的、传统的、本土性的认同为基础的本地化过程。二者之间相互对照,互为“他者”。这是一个很大的涉及到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各方面的一个过程,我们身在其中,我们也非常想认识它,但这种认识应该说是痛苦而艰难的。就像大家上午所争论的那样,我们究竟是要“中体西用”,还是要“西体中用”?是“批判的武器”还是“武器的批判”?诸如此类。无论如何,我们总是会从中发现,任何一种理论不仅有其局限性,也必然有其竞争性的理论对手。就像十几年前我们耳中回响的是来自西方的呐喊——“历史的总结”,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历史并没有“终结”,反倒是秉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经济学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我们曾经非常习惯的用来观察社会的方法,譬如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冲突理论,曾几何时,我们都曾经以为这个东西过时了,但是反而是在最近这些年中,重新拾起这个思想武器的“新左派”在中国占据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样一种复杂性当中,我们只能做出个体的价值选择。虽然我们很可能无法让所有的人都达成一种共识,但这正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争论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准民间性的学术论坛对于中国来说价值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已经过于习惯被一元化的权威话语统治我们的思想。最后我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做总结,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振奋的大会。谢谢大家!

徐杰舜:下面我们有请艾娣雅为我们作评议。

艾娣雅(新疆艺术学院):各位专家、学者、同学们,在这次整个论坛期间,我们通过大会圆桌会议上的交流,为整合了我们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且对我们每个人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民间组织的人类学高级论坛的这种形式对中国的人类学起着很大的作用性,它的这种重要性我们现在有可能还没有充分顾及到,不过在很多年后我们回头看会发现这种论坛上的提供的多元的思想的交流将起到整合学术资源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为它包容了不同的文化因子和不同的思想资源,这样有可能向前发展中显示出一种张力和空间。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从我们论坛的开始到现在的第六届的召开我们的很多学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熟悉很多学者是非常吝啬自己的时间,人的一生中我们能做的非常的有限,你只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徐老师和许多学者抽出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而去做很多的工作,为我们大家提供了很多的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就像现在国际学术界非常强调的我们必须有一种社会良知和使命感,在此我为这些学者表示出极大的敬意,我们也鼓励我们在座的以后不仅要完成作为一个学者该完成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知识回报给社会,在这我提议我们应该以热烈的掌声对像徐老师这样的学者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工作人员表示敬意。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保持这种多元性,在今后的学术探索上我们应该多注意一些类型方面的东西,我现在一直在做新疆这一块,中国地域辽阔,它具有国情和区情,又很多区域的文化单元和类型,这一层次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这方面我们的学术积累并不是很可观的,所以我就特别的强调这一点,其他的很多的感想我们以后继续交流下去,谢谢大家!

徐杰舜:下面我们再听一下西方人士对我们会议的评议。

柏桦(美国夏威夷大学):这次会议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参加我们这次会议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研究领域。我们知道,在传统上,人类学家常常是来自于不同的领域。上午我们提到林耀华和弗里德曼这两位学者,就这两位学者而言,我在平时教学当中更经常给同学们引用的是林耀华,特别是林耀华先生的《金翼》。我特别向我的学生们推荐了这本书,它是以一种小说体的形式来反映中国的文化的。作为人类学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为我们做出文化的诠释。在上学期,我给我的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时就是用中国的小说来做阅读材料的。人类学从发展之初就是研究“他文化”的,这是人类学的一种传统。所以我欢迎大家能到我的家乡研究美国文化。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最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感,要带着一个大的问题去进行研究。我并不特别关注我的研究理论是从何而来的,只要它对我们的研究有用我们就可以借鉴它,在应用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对它们进行一定的修正,但这些都并不是根本的问题。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拥有激情。

徐杰舜:我们今天所有的观察员都为我们作了评论,接下来我们的代表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同学们也可以发表评论。

马林英:我是一个现在才来学习人类学的学生,我们知道很多国内的学者进行研究时都引用很多西方的人类学理论,我听了柏先生刚才说他在研究时引用了很多我们国内林耀华先生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非常的高兴。

和钟华:我也来说几句,我是云南来的,纳西族,我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做纳西族的田野调查,我今天听了这次的学术交流互动,我收获很大,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不管是古是今、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我都会把它拿来为我所用。我不知道我自己属于哪个学派,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一直都是在用我自己的心去做。我这么多年都是在做社会性别研究,这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我认为不管是西方的东西还是本土的知识,现代的东西还是传统的知识我们都应该学习,两者形成互补。有时候我很想多与大家交流一下,我想把我的学术历程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的目的并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我更想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我觉得这次的论坛开阔了我的视野,有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例如理论文章与调查报告之间的联系,我希望我们的理论学者们都走出书斋,在走出书斋的同时不仅要观察更重要的是参与,要去了解“他者”的思想,在考察一种异文化的时候要注意文化隔层的问题。

兰林友(中央民族大学):本来,我昨晚做评议时该说的话都说完了,因为刚才大家都提到了林耀华的书,我在这里又不得不补充几句。从文本的可读性来说,有的同学曾提出《金翼》这部作品的文采不是很好,我在这里要作一点点解释,首先它是由中文写成,后又翻译成英文的,然后又由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经过几道手续后可能会显得文采不是太好。这就像炒菜,要是经过多次翻热,菜的味道难免会受影响。不管怎样,它里面所含的社会学、人类学的意味非常浓厚,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从阅读谱系的角度,先读《义序的宗族研究》那本硕士论文,读了那篇论文之后你将会体会到所有描述的文化事项和民俗内容像一幅幅图画一样,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此外,如果大家对阅读谱系关系很关心的话,与其相关的评述也很多,特别是利奇的《社会人类学》的那本小册子里对林耀华、费孝通、许烺光、杨懋春等四人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的名著都有一些评述。我个人觉得利奇的评述是按照功能主义标准所作的一种评论,仅是一家之言,并且利奇本人并不是研究中国社会的,应该说他的评述不具有权威性,不应该按照自己个人的功能主义偏好作为评述的标准。至于林耀华先生的《金翼》属于小说体的文本形式,我个人认为《义序的宗族研究》里面含有深厚的科学研究基础,在《金翼》里用轻松的文体表达而已。我就简单地和大家说明这几点,谢谢大家!

朱炳祥(武汉大学):我就发表一点自己的感触吧!我觉得这次人类学论坛很能体现人类学的学科精神:尊重他者和理解他者。所以在人类学的会议上不应该形成话语霸权,我为什么会感慨这个问题呢?因为刚才我们的彝族的学者和纳西族的学者所说的她们感觉到我们当今在人类学界形成理论高深的知名人类学教授和默默无闻的田野调查工作者两种不同的学者,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任何一种学者都是一流的学者,刚才那位彝族学者我原来在四川开彝学会议时就认识,她在彝学方面就很有一些见解,所以我认为在人类学的会议上不应该形成话语霸权。

孙振玉(宁夏大学):我想给徐杰舜教授提一个建议,我们下一次论坛不要仅用汉语和英语发言,也可以用少数民族语言发言,让少数民族学者自己带翻译来翻译,代表他们自己的民族来阐述他们自己的事情,不是可以听到更多的话语,更能体现人类学的本质吗?谢谢!

徐杰舜:很高兴我们的观察员和代表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正是体现了我们人类学的文化多元性。王铭铭教授刚才对我说徐老师,闭幕式你自己总结一下就行了。当然我在这不是总结,而是要向西南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他们为这次论坛作了很多的工作,在筹备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都一一克服了。所以我要代表秘书处以及全体到会代表向西南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还有我在这要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就是,刚才贵州民族学院的党委向我们秘书组提出申请,希望下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可以在他们学校举办,经我们会议秘书组商议决定下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将在贵州民族学院举行,最后我宣布散会!

[录音整理张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