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静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
禅来缠去
心湖平静,明月自现。心有妄求,永无宁日,人不能救,佛不能救,天不能救!欲望永远没有止境!欲望太多,心胸就会渐渐被物欲和贪婪占满。这时,即使能得到最多的享受,也会让人觉得缺乏情趣。一些人天天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声、色、香、味统统都享尽了,却总觉得生活空虚、枯燥和乏味,烦恼总是很多,精神生活总是很苦,为什么?因为他的清净心智已被物欲所障蔽。唐朝无业禅师说:“莫妄想。要把自己从复杂的欲求中解救出来,以单纯的态度,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才能以简驭繁,而活得自在喜悦。
正所谓:
秋云秋水,看山满月;
这里明得,千万知足。
贪婪是烦恼的根本
■
伽蓝尊者关羽自从皈依佛教之后,就恪尽职守地惩奸罚恶,护持忠良,做佛教的护法长城。有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觉得好久不曾到娑婆世间来行化,不知道阎浮提的众生人性有没有进步一点?他决定到人间来明察暗访一番。伽蓝尊者驾着云朵一路向人间奔来,来到一处山庄,低头一瞧,只见层层的白云之下,阡陌相连,黍稻飘香,他降下云头,停在一处丘冈上。他摇身变成一个修道人,信步向村庄小径行去。村庄里男耕女织,鸡鸣犬吠,几个垂髻稚童在晒谷的广场上嬉戏奔跑,好一幅祥和富足的农家乐景象!
他东觑西瞧,正要移步离开,突然看到路旁一个童子踽踽独行,泫然欲泣,好像有无限的委屈。伽蓝尊者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上前双手合十道:“这位小施主请留步,老衲有事想请教你。”
童子抬眼一瞧,是个化缘的道人,眼眶一红,眼泪簌簌而下说:“师父!如果你要向我化缘,对不起,我自身已如泥菩萨过江,请你到别处去吧!”
“小施主!你误会了,我是看你愁眉不展的样子,想要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把难处告诉我吗?”
童子听了,原来是一位慈悲的师父,破涕为笑说:“我上有一位寡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长大,她因此积劳成疾生了重病,我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伯叔舅姨,家里又无恒量寸金可以为母亲治病,所以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伽蓝尊者一听,感动极了,想不到娑婆世界的顽劣众生,已经有如此大的进步,连这么稚幼的童子都懂得人伦大孝。心中一喜,神通变化,对着路边的一块石头随手一指,霎时变成一块黄澄澄的金子,送给童子说:“你把这块黄金带回去,好好医治你母亲的沉疴旧病。”
哪里晓得童子竟然无动于衷,频频摇手说:“我不能接受你的金块。”
伽蓝尊者听了,更加的心花怒放,颔首称赞,太美妙了!这世间的人性竟然变得如此的淳厚,稚子幼童见财也不起觊觎之想,实在太难能可贵了!于是笑容可掬地对童子说:“你小小年纪就能够见财不起贪心,值得嘉许。但是你如果不接受我金块的馈赠,又如何医治你母亲的病呢?我劝你还是把黄金接受下来吧!”
童子眨眨乌溜溜的大眼,慧黠地说:“我不要你手中那块黄金,因为它终有用完的一天。我要你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头,有了它,我就随时有黄金可以用了。”
伽蓝尊者听了,失望极了,原来人性的贪婪之欲,愈来愈令人惊惧担忧,他怅然地收回金块,飘然离去。
■
禅来缠去
贪婪,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与障碍,有了钱,还要更有钱;有了房子,还要更多的土地;有了名利,还要更大的权势;有了权位名气,还要更长久的寿命来占有它……人的欲壑难填,世间的争夺迫害于是层出不穷。人应该珍惜当前所拥有的,而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做过度的非分之想,好比譬喻中的童子,不但得不到你汲汲索要的,更失去了你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切。
迷己逐物,逐物迷己
■
有一次,释迦牟尼在寂静的森林中坐禅,听到远处有两个青年男女的欢笑声。
不多久,就见一个年轻的女孩,急匆匆地从面前经过,逃到另一个方向的森林中去了。
随后,男孩也匆匆地追了过来,见了释迦牟尼,急急地问:
“刚才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女孩跑过来?她偷走了我的钱包。”
释迦牟尼不动声色地反问:“寻找逃跑的女孩和寻找本来的自己,哪个更重要呢?”
男孩显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
释迦牟尼再一次问他:“寻找逃跑的女孩和寻找本来的自己,哪个更重要呢?”
年轻人在心中反复回味着释迦牟尼的话,终于醒悟了自己“迷己逐物”的愚蠢。
■
禅来缠去
很多人,一生中都在追逐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却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本心本性,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聊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东西置身鞍上,骑着人类而行。”人由于迷失了自己,才去追逐外物,这是“迷己逐物”。同时,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人进一步迷失了自己,这是“逐物迷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穷无尽地膨胀着的欲望,使人们成了物质的奴隶。如《楞严经》中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迷己逐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人生在世,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是,过分的执著,无止境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本性。虽然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家宝藏——本心本性。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
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僧团用的、吃的,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有一天,他装了两大袋满满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突然,他听到有人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他猛然惊醒,细心一想:对呀!我左边背一个布袋,右边背一个布袋,这么多东西缚住自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如果能够全部放下,不是很轻松很自在吗?于是,他丢掉了两个布袋,幡然顿悟。
■
禅来缠去
该放下时就放下,放不下就得不到,这是人生的哲理。舍得放下,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破迷去执的重新选择。放下,不是外相上的决然摒弃,而是在心中对坚固执著的松缚,是心灵的完全放松。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获的往往只是焦虑和疲惫,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赶路,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下,就不断地被很多东西推着走,或者追逐着眼前的东西而去,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后在我们匆匆赶路的身后。
佛家云:“勘破、放下、自在。”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跋涉后,才最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只有当你放下足够多的时候,才能如脱钩的鱼,出岫的云,忘机的鸟,心无挂碍,来去自如,表里澄澈。正所谓“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生命竟可以如此充实、如此美好,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
悬崖撒手而后生
■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了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他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
禅来缠去
“悬崖撒手,自肯承担。”每一个参禅者都需要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所成就。要想明心见性,就要听从佛陀的指示,把手(心)放下来。修禅如此,生活亦是如此。但人的心理总是容易被害怕所占据。害怕失败、害怕丢失、害怕被拒绝,而害怕正是人安于现状的主要原因。害怕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它会使人退缩不前、失去勇气和自我封闭。在悬崖的地方,既然唯一能够活命的可能已经证实没有,吊着肯定也是只能等死。那就只有往下跳了——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所以,害怕解决不了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它只会让人选择逃避,成为一个懦夫。
做人常有进退两难的场面,与其夹在中间等死,倒不如别浪费支撑的精力,将全部精神付诸一搏,跌下去会死,但已经无法爬上去了,就算搏个万分之一的希望,毕竟还有一线生机。
谁缚住了你
■
四祖禅师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
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您能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在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是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道信一听此话,当下大悟。
后来希迁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捆绑着你?”
学僧又问:“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回答道“谁污染了你?”
学僧继续追问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
学僧在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
■
禅来缠去
中国古语说:苍蝇不叮没有缝的蛋。也就是说,蛋是自己坏了,然后才发臭的。佛教中也说:狮子是被自己身上的虫咬烂的。所以,一个人是否堕落,主要还在于自身:自甘堕落、就堕落;不甘堕落,谁也无法使其堕落。
所谓束缚,原来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所谓污染,原来是自己污染了自己;所谓生死,原来自己沉沦生死苦海,并不是由谁造成。所以,很多人是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用超脱豁达的心态给自己减压,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快乐。
什么团团转
■
有一个秀才,到庙里去拜访一个禅师。秀才在路上看到了一头牛,牛的鼻子被绳子拴在一棵树的上面。这头牛想吃草,可是因为牛鼻子被拴住了,它吃不上草,就围着这棵树不停地转圈子。秀才觉得很有趣,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秀才听了,大惊失色,问:“啊!您老人家真是太神了,怎么知道我看到的那件事情,它的原因是绳子没有断呢?”
禅师哈哈大笑,告诉他:“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你想想看,一个人一辈子为什么总是在打转转?还不是因为他被一根绳子拴住了鼻子,被一根绳子拴住了心灵吗。由于世上的人没有挣脱这根绳子的束缚,所以才一直在那里打转转啊!”
老禅者又说:“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
禅来缠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来百花香,秋来月色美。夏天凉风爽,冬天雪花飞。一年四季,看不完的良辰美景,赏不完的风花雪月。但是,“若无闲事挂心头”,就会被它蒙蔽,再好的良辰美景,也是形同虚设。什么是“闲事”,闲事,就是烦恼和欲望。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我们剪断了绳索,解开了心结,去除了杂事后,就是《心经》所说的:“无心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欣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就可以充分体验人生的每个阶段的乐趣。如果你的心中阳光灿烂,还会有冬天的存在吗?
不要把心儿给丢了
■
一个小沙弥刚吃完一只山杏,准备把杏核随手丢了时,被老方丈叫住了,老方丈对小沙弥说:“果核是树木的心脏,不要随手丢了,要把它播种在适宜的泥土里,唤醒一个涅槃似的再生梦。”
小沙弥就把那个真有些像心脏的杏核深浅适宜地埋在寺院的一个角落。一两个月之后,那颗杏核真的发芽了,长出了一片片心形的叶子。小沙弥感到由衷的喜悦,就跑去告诉老方丈。老方丈听后,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喜悦,他对小沙弥说:“树木的种子可以轮回树木的再生梦,人生的种子也可以涅槃人的梦想和愿望,你知道什么是人生的种子吗?”
小沙弥思忖了片刻,小声说:“我认为是人心。”
老方丈满意地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心就是生命的种子,把它播种在佛教里,能生成一棵菩提树;把它播种在艺术里,能生成一丛风景林。可是有不少人,在享受生命的同时,随手就把自己的心儿给丢了……”
■
禅来缠去
脚把心带到远方,心又把脚带回故园。人这一生走来走去,其实只绕着这一颗心。常言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算得上有心人呢?试想,有多少人是在真正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的呢?有多少人没有被物质和金钱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呢?但是,再回过头来想想,心是自己的,如果迷失了,还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呢?
也许有人会说,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心。其实不是,大多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与金钱欲望的需要,总是想得到更多,总想让一切都尽善尽美,为此,就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伪装自己,迎合他人。于是,也就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在痛苦中周旋,令自己身心疲惫。心灵的重负,最终让一颗曾经年轻的心,变得苍老、无力,就像汪洋大海中一只漂泊的孤帆,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港湾。找回自己的心吧,清理掉一切杂念,放下思想上沉重的包袱,抛弃心灵上过重的负荷,别再受世俗的牵绊,重新找回那个曾经迷失的自我,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另一种快乐
■
小男孩高兴地拿着一个大蛋卷冰淇淋,一边走一边吃,好不快活。突然,他不小心将整个可口的冰淇淋掉到了地上,散成一片。
男孩待在那里不知所措,甚至也哭不出来,只是睁大眼睛看着散了一地的冰淇淋。
这时一个云游和尚走过了,对小男孩说:“好吧,既然你遇到这么坏的遭遇,脱下鞋子,我给你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和尚接着说:“用脚踩冰淇淋,看冰淇淋从你脚趾缝隙中冒出来。”
小男孩照着他的话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