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9326100000009

第9章 认识健康的心理(3)

我不知道青年朋友看了这一段“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报导后,有什么感想?我觉得现在科学一天天在突飞猛进,很多过去认为“离奇”的幻想,都会慢慢地实现。我也替古人陆放翁感到惋惜,他们“生不逢时”,生的太早,不能享受“忆梦机”这种美梦感应装置,否则他们一定会写出更多更美的诗句来!

做梦的内容和原因并非神秘不可测,是可以分析说明的。根据巴甫洛夫所倡导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做梦是睡眠的异相阶段的产物。在反常的(异相的、特异的)睡眠状态时,由于输向大脑皮层的血流量加大,氧消耗量增强,因而使得脑神经细胞仍然进行十分活跃的代谢活动,抑制状态不深,还在处于所谓的“工作”(兴奋)状态。因而在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刺激的情况下,相应的记忆痕迹便“复活”起来,于是便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梦境。

比如,睡眠时如果闻到香水或花香,可能会梦见自己置身在百花争艳、芳香扑鼻的花园里;冷冰放在额头上,会梦见严寒的冬天;听到滴答不停的自来水流声,会梦见淅沥不已的下雨;脸上被敷蒙毛巾等物件时,会做被窒息、停止呼吸的梦;以至于有人时常梦见狗咬腿,醒来时腿部仍然隐隐作疼,后经医生诊查,发现腿部患有疾病等等。

从上面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得出印象:正是由于来自人们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或外界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会传到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部位,从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动,于是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梦。所以说,梦仍然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尽管梦境有时是很奇特的,但是构成梦境的一切“素材”,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物。

谈到这里,我想顺便讲一下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依德对梦因的解释。他曾经写过一本最早解释梦的专著《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性欲的实现。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因为很多梦的内容是和性欲全然无关的。人的生活里充满了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七情六欲”,它们并不是完全受生物学的本能性欲所支配的。

从巴甫洛夫对于梦的成因的解释里,人们就可以打破认为梦是神秘的观念。老实讲,巴甫洛夫对梦的解释有些古老,但是这种解释比较简单明慷,也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所以现在都还根据这种理论来释梦。

现代科学采用“多种波动描记器”来研究睡眠现象时,发现“快速眼动睡眠”,也就是所谓“异相睡眠”,大部分都会做各式各样的梦。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异相睡眠”大约80%都伴有梦;一般地讲,这种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时间的20%;每个晚上,大约1.5—2个小时是异相睡眠。这和巴甫洛夫认为做梦是睡眠的异相阶段的产物,其理论依据是一回事,只不过现在的解释更加科学、具体、详细罢了。

当人们了解了有关做梦的一般知识之后,再来进一步谈做恶梦的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1)经常做恶梦是心理不够健康的一种表现。做恶梦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睡眠,不能很好地恢复体力;而且恶梦醒后,轻则头脑昏沉沉,精神恍惚,全身疲惫无力,有损于身体健康,重则记忆力急剧减退,情绪沮丧,性情暴躁,不思饮食,身体会显著地衰弱下去,以至产生不适应的行为等等。因此,应该尽量防止经常做恶梦。

(2)但也不必为做恶梦而惊慌失措。做恶梦绝不是什么大祸临头或灾难、不幸的预兆。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必多梦。”做恶梦,通常是由于白天多焦虑、恐惧、悲恸、抑郁、忧愁、苦闷、烦恼等因素所形成的。当然,也有些恶梦反映了生理上的病变。我听过有位青年人经常梦见和别人武斗,被对方用刀刺中心脏惊醒过来,后来发展到不做梦,也感到胸部疼痛,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得了心肌症。这是因为白天来自身体外界的刺激多,各种声音、光线、气味等通过眼、耳、鼻、舌等刺激大脑,身体内部的痛疼等刺激就被抵消了;到了夜晚睡眠的时候,来自身体内部的生理刺激传导到大脑,就会以梦或者恶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做恶梦是有“来头”的,例如,睡眠时把手压在胸部,就可能会做恶梦。恶梦的内容和原因也都是可以分析、解释的。正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样,刺激与反应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一定的刺激会引起一定的反应,做什么样的恶梦,都必然有什么样的原因。“恶梦应验”的说法,只能说预告你心理不健康,心理有疾病,因而就有较大的可能发生事故,并不是什么“先验”、“显灵”、“梦兆”使之然。

梦的内容和数量的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中国古书《周礼·春官·占梦》里讲梦有六类:“一日正梦,二日噩梦,三日思梦,四日寤梦,五日喜梦,六日惧梦。”当然,梦的内容不仅限于这六类,但这段叙述却也多少可以表明梦的种类既广泛又多样。上列的六类梦其实是三对梦,即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是相互对立的三对。“噩梦”和“惧梦”都好理解,显然是属于恶梦。“寤梦”的“寤”字,如照古汉语的一般解释,是“睡醒”、“醒过来”、“醒悟”的意思。你想“醒梦”,那不就是快速眼动的异相睡眠吗?这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睡眠,几乎都会做恶梦。所以说,做恶梦是古已有之的生理现象。

因此,如果你经常被恶梦所困扰,那你既不必惊慌失措,但也不要等闲视之。首先要从外界和身体内部去查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从由于接受这些内外刺激,而产生反应的心理内部去解决问题,排除形形色色的各种内心干扰,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化起来。

(3)青年时期正处于生理发育旺盛,身心全面的迅速的发展时期。青年人热血沸腾,容易激动;对事物分外敏感,好思考探索;由于思想还不够成熟,人格正在完善化,因而烦恼多、苦闷多。因此,就往往会由于对一般的刺激经过主观上自我过滤后的不同感受,从而形成异相的睡眠,做恶梦。

我说偶尔地做些恶梦,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管是什么梦,说到底,到头来还只是一场梦而已。因此,我劝青年朋友们不必过分计较做什么梦——快乐的梦、忧愁的梦,善梦、恶梦,反正都只是梦。从这个意义上讲,梦的内容应该是不分好坏、善恶。

做恶梦也好,如果你觉得它有趣,感到象是一部动人的惊险电视片、悲剧电视片……,情景曲折、故事离奇、动人心魄、感人至深,那你就不会感到是思想负担,那你就不会怕做恶梦。日本著名精神医学家、也是研究心理健康学的有世界影响的权威人士森田正马博士,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做梦是愉快的,要以做梦为乐事!”

有人说,梦见有彩色的梦会得精神病,这是毫无根据的。生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调查:属于视觉的梦最多,其余逐次是听觉、运动觉、触觉,最少的是味觉。有些梦是重叠的,比如,视觉与听觉并存的梦。视觉梦中也有彩色的梦,例如梦见红花、蓝天等等,约占视觉梦中的1/10。

根据一些生理心理学家对梦的临床实践研究,发现人们在郁闷的时候多恶梦,相反地,心情好时,就会做愉快的梦。但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太去想那些愉快、高兴的事情,而是更多地去想苦痛、悲愁的事情,所以就经常会做恶梦,对恶梦也分外敏感,记得牢,会久久不忘,铭刻在心里。因此,所谓“经常做恶梦”,也不是绝对的数字,很有可能是因为恶梦印象强烈,容易记住罢了。特别是那些神经质的人,更容易记住做恶梦。

不要忧郁寡欢

忧郁寡欢是危害心理健康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的忧虑,往往是由于一个人在精神上经受不住突发性的强烈打击而形成的。它的严重后果,甚至会使一个人在生理上极快地发生剧烈的变化。这样的事例并非罕见,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你也许熟悉的两则历史传闻故事:“伍子胥一夜之间须发皆白”和“玛莉皇后一夜之间头发尽白”。

我国春秋时代楚国大将伍子胥,因为非常害怕过不成昭关关口,完不成复国报仇的大业,以致忧虑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皆白。京剧《文昭关》讲的就是这件事。《文昭关》和现代电视连续剧《西施》里面的伍子胥,长发长须都是雪白的。“无独有偶”,和中国古代伍子胥故事遥相呼应,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世的皇后玛莉因罪而被判处死刑,当她知道了这个判决的第二天,头发完全变白。

至于历史传闻是否可信,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头发或胡须究竟白到什么程度,这些就不必多去考据了。不过,忧郁寡欢可以促使生理上发生病变,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一个人长期忧郁寡欢可能导致精神忧郁症。这种病的心理表现主要是:悲观失望、情绪低落、缺少乐趣、缺乏活力,有的甚至会整日里自责自咎,严重的会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精神忧郁症如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生理上的病变。例如,头痛头晕、心慌没劲、恶心呕吐,以及长期失眠、食欲很差、体力衰退等等,过度地忧郁会使人生病。《淮南子·原道训》中写道:“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反过来,长期忧郁也会影响心理健康,这也说明了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苏联著名小说家,《毁灭》和《青年近卫军》的作者法捷耶夫,长期被慢性病折磨、忧郁寡欢、身心交瘁,最后神经错乱,自杀身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因为盲肠炎开刀后,健康状况变坏,心情郁闷,用煤气自杀身亡。这两位大作家的自杀固不足取,但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长期忧郁寡欢的危害性。

人们为了防止忧郁寡欢,有必要了解下面三个问题:

(1)为什么会产生忧郁寡欢的消极情绪?产生这种情绪的主要因素,来自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两个方面。

①心理因素可以导致忧郁寡欢的情况,在我国古书中有丰富记载。比如说:第一、思虑过度可以引起忧郁——“忧,思也。”(《尔雅·释诂》)。第二、忧与郁密切相关——“忧者闭塞而不泄也。”(《鬼谷子·权》)。所以忧与郁二字常连成为忧郁——“忧郁生疾。”(《管子·内业》)。第三、忧与惧也有密切关系——“余何忧于龙焉?惧也!”(《吕览·知分》)“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藏府病形》)。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忧就是郁滞在内心的过度思虑,而又与恐惧有关联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第四、忧与恼恨揉合在一起而成为“忧恙”。例如,对自己的疾病或过错等等,过度地又忧郁、又恼恨,就会使人形成“心疾”,即所谓“忧恙故成心疾”(《春秋左传·杜林注释》)。

②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使一些人罹致忧郁寡欢病症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例如,在阴霾密布的“四人帮”统治时期。有少部分青少年,由于个人的身世与经历的种种不幸,造成了忧郁寡欢的阴沉性格。也有一大部分青年人,由于耳闻目睹周围社会的混乱、邪恶,感到祖国、民族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是一片茫然不可预测,因而心情压抑,缺少欢乐。

(2)忧郁症状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患有忧郁症状的人,大部分都会有以下一些表现:

①在情感的情绪上表现为,常年累月地感到悲哀、绝望、无助、自疚和懊丧。他们几乎整日里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或者是彷徨忧虑,惶惶然不可终日,有如大难之将至。

②在行动上表现为,孤寂自卑,消极怕事,心理反应不灵活。不愿意奋发有为或者是欲振无力。并经常伴随有运动功能的迟滞,动作反应时间缓慢,以至动作迟钝,“未老先衰”,“身未亡而心先死”。

③在思考上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掌握自己的思维过程。有的人胡思乱想,思维杂乱无章,“思绪如麻”、“斩不断、理还乱”;有的人则是思维奔腾活跃,一时收拢不住,往往会百感交集、唏嘘感伤不已。因而他们对面临的遭遇和特定的情景,难于集中意志地去思考、去分析,也就更谈不上去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尤有甚者,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注意力,痴呆呆地麻木不仁,无所反应。

忧郁可以使一些有才华的人沦为平庸,造成人为的失败,扑灭了他们心头中希望之火。忧郁能摧残人们的志向,阻抑人们的活动,削弱人们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忧郁是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腐蚀剂;而且它也能使人变得过早衰老,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近几年来,我曾经接触过一些青年朋友,他们常常爱叨唠什么:他们“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诉说自己有“数不尽的忧伤悲哀”、“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等等,以致终日里闷闷不乐、颓然若失,对往昔悔恨懊丧,对未来悲观绝望。另外有些青年人,一方面自认为是“壮志未酬”,但却又不振作行动;另一方面把自己固守在自我编织的罗网之中,终日里庸人自扰,无力自拔。

有忧郁症状的一些人,除开上面这样一些表现和危害性外,他们还会经常表现出:对于不幸的遭遇特别敏感;而对可喜的事物却又麻木不仁。

(3)怎样消除忧郁寡欢的情绪?

①当遇到使你忧郁的刺激时,你可以想方设法地静下心来,度过“难关”。当你胜利地跨过这一难关后,那么当下次使你忧郁的刺激再来临时,你就会有经验和勇气来对付它,会逐渐地驱散腐蚀你的忧郁妖雾。

②你也应当养成克服忧郁心理的惯习。心理上的惯习力量,久而久之可以演变成为一种心理的“进攻力”、“心理能量”,它会成为你战胜忧郁的锐利武器。

③心理疗法中的“休闲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对于“医治”忧郁也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音乐疗法”,对于消除忧郁,效果十分显著。我国当代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生平喜爱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直到他重病卧床不起时,还在听这部震撼人心,激励人们昂首挺胸、阔步前进,不肯向“命运”屈服的交响曲,因而给他添加了向死神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保持愉快的情绪

有谁不希望自己情绪愉快呢?这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的共同愿望和正当要求。可是,究竟什么叫愉快的情绪?为什么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怎么样才能经常地保持愉快情绪?这些很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简单说来,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所谓愉快和不愉快,都是具体的某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或评价。从这个简短定义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人们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既然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主观上的某种精神反应,那末,由于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所以每个人的情绪,也必定相应地十分复杂多样。古语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好表明了人们对周围现实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不同态度和体验。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可以说年年、月月,甚至天天都会有笑也有哭,有喜也有悲。比如说,由于成功和失败、顺心和不顺心等等的不断交替更换,也就必然地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不同情绪反应。当人们面临犹如“万花筒”般迷离纷纭、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时,应当尽力争取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的、愉快的、舒畅的情绪。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现实,进而改造现实。

(2)人们的情绪是变化发展的。每个人的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着,这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经常地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