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9326100000023

第23章 心理疾病的预防(6)

(1)碎嘴子,唠唠叨叨没结没完;(2)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情趣;(3)自私自利,不懂得体谅别人;(4)反对或干涉自己的兴趣嗜好;(5)衣着邋遢不整齐;(6)脾气急躁不安静;(7)干扰自己对子女的管教;(8)自夸、逞能、好炫耀表现自己;(9)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10)情感脆弱,容易激动;(11)心胸狭窄,好计较;(12)不理家务,忽略对子女的照看;(13)说三道四,喜欢争论;(14)有使自己感到厌烦的嗜好或习惯;(15)对自己不忠实;(16)干扰自己的事业;(17)过分地娇纵溺爱子女。

妻子对这样的丈夫是抱有反感的:

(1)自私自利,不懂得体谅;(2)事业上平庸,不能出人头地;(3)对自己不忠实;(4)怨天尤人,不懂得情趣;(5)不愿坦率地交谈;(6)对子女冷淡;(7)对子女过分严厉;(8)不热爱家庭生活;(9)举止粗鲁,不文明;(10)神经紧张,缺乏耐心;(11)爱评头论足;(12)不善于理财;(13)心胸狭窄;(14)懒散、松垮;(15)不耐烦于谈论日常生活。

上述两表的顺序,都是依照严重程度排列而成的。丈夫和妻子对于对方的反感重点,是不太相同的。另外,作为妻子的女方,对男方的要求只是15项,比起作为丈夫的男方,对女方的17项要求要少两项。这也意味着,丈夫对妻子的要求,比起妻子对丈夫的要求更苛刻些。这也可以说是男女不平等,“男子立业、女子持家”、“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具体表现。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上面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当代青年的婚姻观念,不一定合适。不过,从要求双方应该心理沟通、心灵呼应,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状态,注意每个人的气质、涵养,保持相互协调、个性相容,从而达到互敬互爱、互谅互助的角度出发,这些条件,都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有人在1984年4月,对我国武汉市三十五岁以下的部分青年工人恋爱、婚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青年工人选择对象时的主要条件为:

未婚青年工人,对理想爱人的选择条件是:

未婚男青工,往往希望自己未来的妻子是一个贤惠(占16%)、体贴人(占13.6%)、温柔(占11.2%)、尊重老人(占8%)和勤俭持家(占7.2%)的姑娘。

未婚女青工,则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肯学习、求上进、有事业心(占20.4%)、体贴人(占16.7%)、有大专文凭(占10.2%)、为人忠厚(占6.5%)。

已婚青年工人,认为找对象最重要的条件应为:人品、道德(占40.2%)和双方感情、性格相投(占25%)。

这后一类已婚青年工人的择偶标准特别值得注意。他们是过来人了,经过风风雨雨的实际生活严峻考验,打掉了恋爱时期的不切实际幻想。因而,他们对于选择对象要求的认识比较深刻、实际。他们不是仅仅看重外部的条件,而是着重对方人品和个性特点等内在因素。这可以说是过来人的忠告,颇值得广大未婚青年深思参考。青年男女在恋爱阶段,往往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长相、职业、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但是结婚以后,由于时间的推移,接触的增加,孩子的出生,家庭生活的建立等等,双方所考虑的内容,以及要求对方的条件,就越来越偏重于对方的人品、性格、爱好、感情等等内在的东西了。而这些内在的条件,如果在恋爱阶段不很好地加以考虑、衡量,就有可能造成婚姻生活的不和谐甚至不幸。

我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不少青年工人朋友。通过相互无拘束的交谈,我发现在已婚的青年工人当中,对于自己的婚姻生活,一多半都是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感到自己的婚姻不够美满、或者很不美满。感到婚姻生活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当事者,主要是因为相互结识的方式不是经人介绍,而是自己认识的缘故。我想,这可能是由于自己结识,双方感情自然形成,了解的时间比较长些(起码是半年以上),接触机会多些,因而相互了解得比较全面细致的缘故。

在和青年朋友们谈论恋爱、婚姻问题时,我一贯偏重于强调青年人在找对象时,应该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了解对方的个性心理特点上。在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二者不可兼顾时,我主张,宁肯放弃外部条件较好,而内在品质较差的。我常对未婚的青年朋友玩笑地讲:“长相与人品,皆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长相,而取人品!”根据很多人的经历证实:为了有利于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必须深入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对方的个性特点!因此,应该鼓励和提倡青年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自己去找对象、觅“知音”。和事业上的成功要靠拼搏一样,生活中的“知音”也要靠自己去寻觅,美满的家庭要靠自己去创造。

但是,从我国当前实际状况看,大龄未婚男女青年的数字相当大。由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所造成的反常现象,使得青年们真正经过由自己认识对象的“自由婚姻”,比例数还不太大。1984年初,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对北京工业、商业服务行业、文教卫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学生以及街道居民1300多人婚姻家庭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经由自己认识对象的自由婚姻,只占32%;其他,经人介绍而成婚的有705人,约占总人数的50%多;另有10%的人,仍是由父母包办而成亲的。

这份调查报告再次说明,直到目前为止,未婚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机会还不普遍。这就使得他们缺少更多自己相识的机会,妨碍双方感情的培养与交流,以致使很多青年人感叹自己“在生活中遇不到知己”,总是感到介绍的方式不自然、被动、自尊心受到挫伤,心理状态上失调:“缺少一个交友的准备阶段”,“违背感情的发展规律”。

所以说,应该多增加一些社交活动的场所,适当多组织一些社会活动,为未婚青年创造更好的接触条件。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孙子说过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外古今的军事统帅们,都把它作为作战取胜的一条基本原则。我想,也可以把这句话借用过来,指导人们战胜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知己”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还有承认自己、把自己摆在正确位置上的意思;“知彼”就不仅仅是知道、了解别人,也包含有对你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周围现实的认识、了解和承认的意思。

大量地临床观察和生活实践证明,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不善于了解自己,或者没有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人类有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不容易了解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往往要靠“旁观者清”的别人,帮助你来了解自己。你可不要低估、轻视这个弱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弱点、缺陷,才造成了人们的种种心理失常。你了解你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兴趣、气质、性格吗?你也许了解一些,可那是不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呢?是全面深入的了解,还是片面肤浅的了解?我想你未必能回答出来,特别是对你自己的缺点与弱点,你可能是不自觉地出自心理防御习惯,而“讳莫如深”。可偏偏正是这些情况、这些因素,对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人际交往的成败都关系很大。

人们都爱说,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不卑不亢,对自己要做出恰如其分的、适宜的估价。但是,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很多青年人在心理健康上发生了毛病,往往就是因为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估量自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因而不是不自量力、想入非非;就是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但是仅仅能够了解自己还远远不够,还得进一步做到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这样,才能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扬长避短;才能不会自欺欺人或者憎恨,咒骂自己;也不至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徒然增加焦虑、愤懑和痛苦。

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让人“认命”的意思。大家都很喜欢贝多芬在1802年写的“遗嘱”中的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是的,向“命运”屈服投降的人,绝非好汉!但是,大凡一个人的成功,除开能力和努力之外,还有个“机遇”的问题。当然,机遇所占比例很小,即或有了机遇而无能力又不努力,那也会象古代的“守株待兔”、坐等机遇那位蠢材那样不能获得成功。然而说到底,机遇毕竟还是个“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者不是“唯条件论”者,但也不是“无条件论”者。你能说在你的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等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各个方面,机遇不起着一定的作用吗?

郭沫若在解放前写的《海涛》里讲道,他本来已将去苏联的一切准备就绪,但因为突然害病没走成,“真是一个大遗憾!一个偶然的因素,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世,甚至一家一族。……自然,我是不相信命运的,但这一偶然的播弄,怎说的好呢?它确确实实地影响了我乃至一小簇人的半生。”苏联研究拿破仑传记的权威叶·弗·塔尔列在他的《拿破仑传》里,几处写道:“拿破仑总算侥幸,没有上断头台……”、“忽然他又命该得救”、“胜利者幸运的是……”毛泽东对美国作家斯诺讲:死神几次从我身边绕过……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迫使你不得不承认,每个人一生当中确实存在着“机遇”这个现实,而且机遇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的命运前程。

你若是认识到这一点、承认这一点,你也许就不会发出“怀才不遇”、“红颜薄命”等等感叹了,也就可以理解“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谚语的真谛了。因为每个人的容貌、体型、生理缺陷和父母职业、社会阶层、身世地位等家庭与社会的背景,你是无法选择,甚至是很难改变的;在实际生活里,你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并不总是由你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把握和决定了的。因而,你得首先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不必为碰到了不好的遭遇而灰心丧气;其次要相信你自己,相信在你自己的身上,也许还有若干“胜任潜能”迄今为止你尚未发现、有待挖掘。你可以根据心理学上讲的“补偿作用”的原理,扬长避短,另谋他途,向适合你发展的方面去奋斗、去拼搏,照样可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于绝不要灰心、气馁,不要认定自己从此“没戏了”,“完蛋了”。只要你能把握现实、站稳脚跟,因势利导,发挥最大的主观努力,总不会一辈子没有出息。若想做到这一点,你就得首先承认和接受“现实的自我”,然后才能创造“理想的自我”。否则,你会终日陷进数不清的烦恼、苦闷、焦虑、抑郁的痛苦深渊里而不能自拔;你会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不断地招来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这样一来,心理就难免失常,更难保持健康。

认识现实和面对现实

很多青年人往往从自己不同的喜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社会。获得成功的时候,可能觉得冬天有如春天;遭受失败的时候,又可能觉得春天有如冬天。但是,春天终究还是春天,而冬天依旧还是冬天,现实终究是现实。所谓的“冬天里的春天”,或者是“春天里的冬天”,不过是人们情绪的主观体验,或者是作家们笔下的小说名字罢了,它丝毫也改变不了现实的真实面貌。

正因为客观现实不以人们的主观好恶而改变,所以,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他的认识和行为是不脱离现实的,而会和现实保持紧密的和谐的接触。相反的,一个心理失常的人,他却会逃避现实,脱离现实,甚至终日沉溺在空想和白日梦中。

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现实社会有了哪些改革与创新?你所生活着的周围环境,向你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人们公认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是什么?所有这些你了解吗?如果不了解,那你就去努力了解吧。只有这样,你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进而才能谈得上改造这个环境。

因此,咱们每个人的理想、愿望、动机或目的,都得和社会的理想、愿望、动机、目的同步合拍,“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是不成的。每个青年人在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方面,都有权力对自己“设计”一番,但是这些设计,却不能脱离现实。

比如说,报考大学专业虽说是“自觉自愿”,可是也有身体健康状况等条件限制的。由于现实条件限制,你就得“忍痛放弃”一些你想要追求的目标。在人的一生里,挫折和冲突往往是无法回避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承认它、接受它,对自己所向往、喜爱的人、事、物做必要的牺牲和放弃,不肯做强迫性的取舍抉择的话,那么,也许会从此悲观失望,或者愤愤不平。如若真的产生了这种态度,那就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益处,而且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失常。

这些人也许会因此觉得“世道不公”、“人间不平”、“生活残酷”、“人生无聊”等等,于是企图用各种方法逃避、对抗现实,比如,信仰宗教、铤而走险、沉沦堕落等等,结果心理上的困扰、冲突和挫折就会更多,心理也就会愈来愈失常。

有脱离现实生活倾向的青年人,往往过分强调所谓的“理想”生活。其实,他们的所谓“理想”,是脱离现实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不是作为真正能够激励自己奔向美好未来动力的理想。真正的理想是生活的动力。每当社会在前进、在变革的时候,每当生活环境中有些东西应该弘扬或者放弃的时候,理想便向人们提供了改造现实生活的具体模式、框架。有了这些具体的轮廓、追求的目标,就会更加吸引人们进步,增加奋斗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的理想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一些心理失常的青年,却往往会自我筑起一道围墙,把自己和周围现实隔离开来,抱怨什么人间没有“温暖”与“友谊”等等。实际上,他们是人为地制造了自我心理上的障壁,沉溺于逃避现实、超脱现实的幻想之中。这种幻想只是心灵上的临时“避难所”而已。有些青年们说,他们的(精神)生活,就是由“追求、动摇、幻灭”三部曲所组成的,我想其原因正是导源于逃避现实的退缩态度。

由此可知,预防和治疗心理失常以及心理疾病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重返社会”,用“生活疗法”去医治。所谓“生活疗法”,是使治疗者和患者亲密融洽、感情沟通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可以说是更富有心理治疗的味道,因为它会使心理疾病的患者感到人们对他的温暖与友好。

青年朋友,你我所处的这个大时代在激烈动荡,在不断地改革前进。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具有敢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河流。”中国的孔老夫子,站在河边上也感叹地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既然生活按着自然规律前进、变化、发展;既然每个人都不能够两次站在同一条河里,不允许你悔恨过去,也不允许你总是想着明天、还有明天。那你何不面对现实,用奋发有为的态度来认识和面对现实生活呢!

奋发的志向

我国唐代卓越的散文家、诗人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里写道:“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凡)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意思是说,古代书法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特别是把那些消极的情绪,用书法来疏导排解,以保持心理健康。这种“疏导”情绪的办法固然有效,但它多少有些消极被动,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适应方法,消极的“自我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