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习与研究
29311900000011

第11章 情绪和情感

一、本章学习目的

1.明确情绪情感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情绪情感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情绪情感特有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

4.初识情绪理论。

二、本章基本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会引起人较大的身心反应。因而情绪和情感是以态度体验的方式为主体所感受和以表情动作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3.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凡是与人需要相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绪情感。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人对事物便抱有不同的态度,从而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情绪情感的性质,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着情绪情感的复杂性。

4.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主观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情感并非是非理智的冲动,而是有认知参与的心理活动,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5.由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有满足与否、价值高低、满足程度等方面的关系,因而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人能够体验到肯定―否定、强―弱、紧张―轻松、激动―平静等心情。

6.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情绪一般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外显性和暂时性;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含蓄性和持久性。

虽然情绪和情感有上述区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难以分割的。情绪常常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常常是情绪的内容;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情绪也有待情感的深化。

7.从许多基本情绪在人出生不久就表现出来和表情动作所具有的全人类的普遍性,可以认定,人类基本情绪及其表现方式具有先天预成的性质。而人类复杂的情绪特别是情感,则是个人在后天经社会性学习获得的。

8.情绪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心理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信号作用、适应作用、动机作用、组织作用。

9.情绪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困难问题。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将人类主要情绪分为18类;普拉奇克根据情绪的强度、相似性、两极性提出了“情绪三维模型”,其中八种为基本情绪;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分类表”,其中9种为基本情绪。

今天常见的分类维度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从需要得到满足的方面,把情绪情感分为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情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情感、与他人有关的情绪情感等几大类;从情绪状态角度,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从高级的社会性情感角度,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0.人类从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来的基本情绪有快乐、愤怒、恐惧、悲哀。这些原始情绪与人的基本需要相关,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并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可派生出多种形式、不同强度的复合情绪,会赋含不同的社会内容。

11.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都处于性质、强度、紧张度不同的某种情绪状态中。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三种: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人对突如其来、生死攸关的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各种情绪状态的起因、强度、维持时间是不同的,但每种情绪状态对人的影响都有利弊两重性。因为情绪多是由生物性需要、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意外危险引起的,所以内部变化和外部反应都比较明显,会在事发当时出现意识狭窄、极端愤怒、高度紧张的情况,导致人对情境的认知能力和对行为的支配能力下降,可能会出现不顾后果的行为,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不能意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情绪对人是利还是弊,关键在于情绪状态的发生有无正确的认知为前提。在正确认知指导下的情绪状态会增强人的活动能量并取得好的效果,反之,情绪会对人产生消极作用。

12.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各种高级情感都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与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相联系的,情感发生时这些社会要求或原则标准或者被人清楚地意识到了,或者不自觉地被体验为某种义务,并遵照这些要求去身体力行。因此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愈完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致性就愈大,所以培养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十分重要。

13.情绪情感发生时,通常总是伴随有外部表情动作,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种形式。表情动作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手段,也是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客观指标之一。

14.和其他心理活动相比,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所涉及的机体部位是更为广泛的。情绪情感状态下,有机体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各个器官诸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外腺体等部位的活动发生明显变化;皮层下中枢如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的活动也十分显著,有些部位是一些原始性情绪的中枢;大脑皮层对所有情绪情感活动都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15.情绪理论多是从情绪情感发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角度试图揭示情绪情感的实质的。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情绪情感的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东西方文化都把人作为理智的实体来看,而把情绪看作是人类未脱尽的动物性的表现,是一种生物本能的、大脑皮层功能失控时的无组织状态,因而持情绪无用有害的偏见。在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情绪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具有信号、适应、动机、组织等多种作用。

信号作用:情绪情感涉及人的需求满足与否,因此一定会惊动有机体,产生不由自主的生理变化,并且常常伴随有不自觉的表情流露。所以,表情动作常常是人内在需要满足状况的比较可靠的指标,也是传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有效工具。观察他人的表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她)的内心,主动作出某种表情动作可以加强对他人的影响力。

适应作用:情绪的表情动作最初具有的就是适应功能。在今天,保持良好心境,提高应激能力,也是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保持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能力。

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所引发的机体适度的兴奋状态可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推动人有效地完成任务;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更是人审美、求知、向善的持久动力。

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情绪情感对知觉选择、信息调控、工作记忆、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中的组织作用。

2.人类情绪的类别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先生早在1944年,通过查阅《说文》,找出354个描述人情绪表现的词,按其含义将人类情绪分成18类:安静,喜悦,恨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怃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

普拉奇克1962年提出情绪是多维的,它包括强度、相似性、两极性三个维度。人类的基本情绪有狂喜、警惕、悲痛、惊奇、憎恨、狂怒、恐惧和接受。把八种基本情绪纳入三个维度,便表现出丰富多彩并具有不同关系的情绪样式,并采用倒置的锥体图作了直观描述。

伊扎德1972年通过因素分析,列出了包括9种情绪的“情绪分列表”:兴奋、喜悦、惊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

3.与需要满足方面有关的情绪情感分类

根据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心理学家一般将情绪和情感分为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他人有关的情绪情感等几大类。

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情感:惊奇和兴趣,厌恶。面对陌生、奇特且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事物时,个体可能先产生惊奇,进而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惊奇和兴趣是人求知的心理动因,使人趋近事物。厌恶是与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相关联的否定性情绪体验,使人远离有关事物。

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情感:害羞、骄傲和自罪。害羞是个体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对自己做不太肯定评价时的情绪体验,常伴随特定的表情动作。骄傲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到理想的自我要求时产生的满足感,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不到理想自我的要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

与他人有关的情绪情感:爱和恨。爱是对他人肯定的情感,与喜欢相联系,是一种受他人吸引、有接近欲望的情感。在爱的作用下,个人常体验到一种献身感,促使人为所爱的人、工作、社会而献身。恨是对他人否定的情感,与愤怒相联系,它导致个体报复、摧毁所恨的对象。

4.激情状态下的“意识狭窄”现象

激情都是由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这种事件可能使皮层认知被某种强烈的需要所局限,只去考虑与满足需要相关的事物而对其他事物认识模糊,使得皮层意识狭窄,对皮下中枢失控;皮下中枢的高度活跃状态又加强了这种意识狭窄现象,使皮层认识更不清楚,甚至对于行为的不良后果也想不到了,常常导致说话没有分寸,动作胡闹乱来,事后追悔莫及。这种大脑认识狭隘、失去理智的现象称“意识狭窄”现象。

5.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与认知

这些高级情感一般与人的社会观念、理性认识相联系,因而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但高级情感不等于相应的认识,而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道德感不等于道德认识,而是主体认识了某种道德规范的含义及执行它的意义,并把它作为行为准则,用它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情感体验。如对英雄的崇敬,对不良行为的憎恶等。理智感也不等于理智,理智指人合理的认识活动,理智感指人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如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对偏见谬误的鄙视和痛恨,学有所得的愉快感、满足感,不能把握新知识、新事物时的不安、焦虑等。

6.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早期有代表性的情绪理论主要有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他们都试图揭示情绪的生理机制。

①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两人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是人对机体生理变化的主观感受。

②坎农―巴德理论。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提出丘脑上传的冲动可以使大脑对皮下中枢包括丘脑解除抑制,使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异常活跃从而使人产生情绪体验。

巴德支持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早期的情绪理论首开情绪生理机制探索之先河,敏锐地抓住了情绪过程独有的生理变化和内心体验的特点,看到了外周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在情绪产生中的特殊作用。但认为情绪的产生和脑皮层活动无关,使得无法解释较为复杂和高级的情绪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因而有很大的缺陷。

(2)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以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和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说为代表,他们都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①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阿诺德把情绪产生的过程描述为:a。情绪性刺激作用于人,人首先会对刺激做出解释和评价。对刺激做出肯定的评价,人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倾向;反之,则有否定的态度倾向。b。伴随皮层的刺激评定和相应态度,会产生一定的生理模式导致特定的生理变化: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c。评定和生理变化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情绪体验。

阿诺德的情绪理论概括了自詹姆斯―兰格以来情绪理论的成果和情绪生理学的成果,不否认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承认皮下中枢在情绪发生中所起的重要转换作用,但更强调皮层的评定是情绪发生和情绪性质的决定因素,这样就把皮层、皮下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统一起来。

阿诺德提出了情绪是通过皮层的认知评价才得以产生的观点,把情绪和认知评价联系起来是情绪理论的一大突破。但她对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未提及,仅把情绪看成认知的副产品有所不妥。

②沙赫特―辛格的经典情绪三因素说。

沙赫特和辛格通过他们所设计的精巧实验,证明情绪的产生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理论可概括为如下模式: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与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同属情绪的认识理论,但阿诺德重视认知在情绪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沙赫特和辛格则着眼于将认知因素与生理知觉和环境知觉进行比较,提出情绪是认知的、生理的、环境的三种因素的构成物,看到了三者各具功能又密切联系着起作用的性质。

(3)情绪的行为理论。

这种理论重在探讨情绪产生和发展的原理,特别强调后天学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华生是提出情绪的行为理论的第一人。他提出:情绪这种遗传的反应模式,是在环境刺激的强化下才表现出来的。如成人的抚摸使婴儿逐渐学会了以微笑来回应(1929)。

哈洛和斯塔格纳(1933)认为,人类存在着先天无差别的基本情绪,这种原始的情绪反应在与外部环境接触中受到多种联系的奖与惩,通过各种学习形成了不同的情绪。

格雷(1971)通过对先天的恐惧、早期的条件反应和情绪在语言中的最初表现的研究,提出了有关变态情绪产生的理论。他认为情绪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内部状态,当外部事件和内部状态关系变得混乱时,就会产生病理反应。

情绪的行为理论看到了客观刺激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对主体认知的作用估计不足。

(4)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研究了情绪对人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扬(196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情绪过程与感知过程的不同在于它产生动机作用并影响行为。他认为情绪有四个方面的作用:①激活诱发行为;②维持并结束行为;③调整行为,决定是否继续与发展;④组织行为,决定神经活动模型的形式。但扬在谈情绪的作用时,夸大了情绪的破坏性,忽视了情绪的适应性。

利珀也从动机唤醒的角度来理解情绪,但强烈反对情绪只对行为有瓦解作用的观点,主张情绪是具有动机作用的积极力量,情绪可以组织、维持和引导行为。并提出情绪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温和的激活状态,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控制着人的行为,指示着行为的方向。

汤姆金斯(1962)更多地使用感情一词来替代情绪。他认为,感情系统是原始的,具有先天性,它与后天形成的驱力系统相互影响并为其提供能量。感情是最基本的动机系统,它的作用是激活、唤醒、放大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力。

伊扎德进一步提出了情绪对人格整合的动机功能。他认为,人格是由知觉、认知、运动、内趋力、情绪和体内平衡六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组织,情绪是这个复杂组织的动力核心,情绪凭借自己的动机作用与认知、行为等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着人格系统的整合。

动机―唤醒理论可以说是后来心理学界高度重视情绪智慧的先声。今天,有关情绪情感与身心健康、活动效能关系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

除了以上提及的情绪理论外,还有精神分析和体验的情绪理论等。了解情绪理论,对我们认清情绪情感的实质、生理和心理机制、特点和作用等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