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在前不久,在南方某个城市的一所小学里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情:深秋的一天,学校刚刚放学,小刚向往常一样与同班同学一起在学校门口排着队伍,等了好半天,都没有看到天天来接自己的爸爸。他刚想转身回教室,却听见有人在叫他,是一个很陌生的声音,转过头来一看,是一个好像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的叔叔,可到底是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小刚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听见有人叫他,小刚就朝那人走了过去,叔叔很和蔼地说:“小刚,你爸爸今天有事,叫我替他来接你回家,来跟我走吧!”小刚愣了一下,心想这个人我不认识啊!可是他看起来很和蔼可亲,应该没问题吧?要不要先告诉老师呢?算了还是先回家吧!我还着急回去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做游戏呢。就这样小刚没和老师打招呼就和这个陌生人走了。
小刚刚走没多大一会儿,爸爸就急匆匆地赶来来接小刚了,可是老师说小刚已经被人接走了,可爸爸却说,他根本没让任何人代他来接小刚。这时,老师和爸爸都意识到小刚被子坏人接走了,于是赶紧分头到处寻找。可是已经晚了。几天以后,人们在一个小树林里发现小刚已经被坏人给杀害了。
镜头二:放学后,小辉和同学小明一起来到公交车站等车,才等了一会儿,朝小明家方向去的那趟公交车就来了。小明对小辉说:“小辉,千万别忘了明天的球赛,我们明天早点儿到学校做准备活动。”小明说完,便上了车,走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对话恰巧被旁边一个居心叵测的人听到了,他记住了小辉的名字。
小辉想远处眺望了一下,看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还没有影子,便从书包里拿出一本漫画。正准备看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小辉,你在看什么书啊?”小辉回头见一陌生中年男子笑眯眯地站在自己身后。“叔叔,你有什么事吗?”小辉礼貌地问。“哦,真巧,我正想到你家里去一趟。”“去我家?叔叔,你是谁啊?我怎么不认识你呀!”“可我认识你呀,我是你爸的同事,以前去过你家,你忘了吗?”“哦,我还真想不起来了。”小辉笑着说道,“我爸爸这是差不多已经下班回家了,你和我一起走吧?”那天小辉被拐卖了。经过公安机关的追查,终于在一年以后在一个山村里将小辉解救出来了。
【专家点评】
从上面两则典型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认为孩子和陌生人交往没关系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这里我们强调的不让孩子和陌生人交往,是指在没有家长、亲人或是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对于陌生人的搭讪要引起警惕。孩子自身因年龄小,缺乏警惕性,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和陌生人交往可能使孩子受到意外伤害。
家长之所以认为孩子和陌生人交往没有关系,是因为家长认为社会很美好,我们不否认这个观点,但是值得提醒家长的是,当今还存在很多不法现象,所以就要家长倍加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经常和陌生人接触、和陌生人讲话,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和说话能力,以后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可以侃侃而谈。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看问题也不全面,导致孩子的安全甚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当今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所以很单纯、热心,而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孩子的这一弱点来伤害孩子或其家庭,他们往往会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用孩子家长的同事或者朋友的身份来询问孩子一些重要的事情。孩子在没有戒心的情况下,经常是有问必答,这就为不良分子实施自己的阴谋提供了帮助。孩子因此陷入危险境地。
由此可见,家长需要时时刻刻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交往,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给出几点具体建议供家长参考。
【教子有方】
1、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特别是公共场所。诸如:放学的路上、公共汽车站等。
2、告诫孩子放学除了父母和亲人,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走。
3、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实例教育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在公共场合对陌生人的问题要谨慎回答。例如问路,可以告诉他。但不要问太多,他问什么我们就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坚决不说,例如:家住哪?
5、不要轻信陌生人,并且把陌生人带回家。
086、不要孩子多管闲事
【开门见山】
现在社会上的流行的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奉行这一观念,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但是这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引以为戒】
镜头一:刘芳是有礼貌、学习认真、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刚刚从乡下转学来的同学英姿,因为乡下老师教学水平有限,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英姿受此影响,英语成绩不好。作为英语课代表的刘芳就主动地向老师请战,帮助英姿学习英语。
转眼间,期末考试结束了,英姿在刘芳的帮助下,英语成绩提高很明显,加上她其他科目的成绩本来就不错,使她一下子成为全班的前五名,甚至总体成绩超过了帮助她的刘芳。期末家长会上,老师特别表扬了刘芳放弃自己周末的休息时间、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行为,英姿的妈妈也在老师的引见下特来向刘芳的妈妈道谢。虽然刘芳妈妈也觉得很高兴,但心里总觉得很不是滋味。
回到家里,妈妈对刘芳说:“你知道人家英姿的成绩比你还好吗?”刘芳说:“当然知道了!然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其实,她特别聪明,别的几科都挺棒的,就是英语成绩差点。但是,我稍微一帮她补习一下。她就进步神速。英姿和她妈妈还郑重其事地向我道谢,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我们现在已经是很要好的朋友了!”妈妈看着女儿心无城府的样子,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生气:“你真是个傻孩子,你也不知道人家学习到底怎么样,就主动帮助人家,好像你学习多好是的。人家用得着你帮吗?你把时间用在帮别人上了,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结果,你的帮助对象倒超过了你,你又多了个竞争对手,还高兴呢?以后,你少管闲事,管好你自己的事就行了。”
镜头二:5岁大的小孩麦可每次看到邻居家不满一周岁的小孩跌倒,眼眶便浮起泪水,他马上去扶起那个孩子,这时恰巧让妈妈看见了,告诉他:“这样的闲事不要管,孩子妈妈看见了还以为是你把他推到的呢,你看他现在也不会讲话,到时候你浑身是嘴都将不清楚。”孩子谨记妈妈的教诲。等到麦可8岁的时候,妈妈又给他生了个妹妹,当妹妹哭的时候,他也不管,视而不见,还和妹妹抢玩具。这时麦可的妈妈才感到后悔。
【专家点评】
每个人都知道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这样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无论孩子的成绩多好,无论孩子懂多少道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教孩子怎么做个好人。当孩子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并且会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获得珍贵的友谊。如果家长打击孩子的这种行为,认为这是多管闲事,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仅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行为产生怀疑,还会影响孩子与人正常交往、和相处。孩子会很迷茫,孩子还将失去锻炼自己能力的还机会。
其次,孩子长大了,自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家长干涉孩子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自私,进而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
最后,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多管闲事,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思想观念一旦在孩子脑袋里根深蒂固,那么孩子一旦看见同伴在某一方面超出自己,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从而变得自私自利。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那么,家长面对此问题该怎么做呢?下面笔者将给出几点具体建议以供参考。
【教子有方】
1、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
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加以肯定和支持,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和孩子一起分享帮助他人的快乐。经常告诉孩子“帮助身边的同学,同样可以使自己取得进步,爸爸妈妈为你的这种行为感到骄傲。”家长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息,也可以让孩子在这种心态下积极进取。教育孩子和同伴一起进步,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并不是多管闲事,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上找到一个竞争对手,也在生活上找到一个好伙伴、好朋友。鼓励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竞争中共同进步。如果孩子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如同伴而感到伤心难过,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自己的学习时间少了,是否可以提高效率是否能够更好地分配帮助别人和自己学习的时问,保证自己的学习?学习方法是否不如别人?能否向同伴请教、取经等。有利于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
2、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邻居、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087、有攻击性的孩子才能吃得开
【开门见山】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生怕孩子受到一点儿委屈,所以当孩子和别人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鼓励孩子去攻击别人,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吃亏,这样的孩子以后才能吃得开。事实证明,家长的这种认为孩子有攻击性才能吃得开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引以为戒】
镜头一:一位妈妈的自述:我女儿小时候很听话、很可爱、也很惹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学会了发脾气,脾气一来,谁说什么也听不下去,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去,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只要她想玩什么,或想要什么,我们就必须立即满足她。否则,她就会又哭又闹、打滚、扔东西或毁坏玩具。甚至自毁——用头撞墙或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她爸爸脾气暴躁,女儿一闹就挨她爸打。女儿的脾气也很倔强,她从来不哭,你越打她,她还越犟.一点也不示弱。一次,她说要去公园,可那天我和她爸都很忙,没时间,可她非要去,不去就在地上打滚、哭闹。本来工作就很忙,她这一闹,心情更不好了,她爸实在是气不过,就顺手拿了个皮鞭,往她身上就使劲抽,可那孩子也怪,你越打她,她越不哭了,眼看就要出人命,我只好央求她爸息怒,把他爸拉开。然后,又千方百计把工作推了,带她去公园。自此,我都不敢去违拗她的想法,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我成了夹心饼,两面挨烙。他爸怨我,说我总是护着孩子,而孩子却也不领我的情……
这女士越讲越伤心,终于讲不下去了。
镜头二:儿子今年5岁了,都换了好几个幼儿园了,在每个幼儿园里,孩子都经常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其他小朋友要是不给,孩子就会来硬夺,甚至大打出手。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买了一辆新车,儿子看见了,过去就把人家孩子推下来了,等到自己玩够了才还给人家……
【专家点评】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形成有两种因素,要么是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只能以反抗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么是孩子对外界有憎恶感,以给别人带来麻烦为快乐。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攻击性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从小就受到家长的溺爱,父母对他们是一呼百应,百依百顺,这样养成孩子自私的性格,他们不懂得和他人分享,有极强的占有欲;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娇纵,让孩子为所欲为,稍不称心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而家长觉得这些只是一些小脾气,不妨碍,并不予以重视,久而久之,这些恶习会渐渐侵蚀孩子的心灵,导致一些行为上的怪异。具体来看,家长的这种教育理念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
首先,有攻击性的孩子习惯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在与人交往中,就毫无顾忌地攻击他人,他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理会是否给他人造成伤害,只顾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不懂得理解别人便没法合群,这些都将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失去协调的能力,进而导致性格上的孤僻。
其次,孩子还会以发脾气、耍赖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的恶劣行为,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当他们感到了对于自己的行为父母却无可奈何,一定会满足他们时,他们便会以这种方式作为长期的要挟手段,而如果父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这些行为习惯会让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
最后,孩子一直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就不会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冲动、任性、肆无忌惮,如果受到对方攻击后,就会产生报复心理,并变本加厉地还给对方。这些行为习惯,如果家长不及时制止并加以教育,任其发展,到孩子成年以后,很有可能会转化为犯罪行为。
鉴于以上种种严重后果,家长一定切忌认为有攻击性的孩子才能吃得开。对此,笔者将给出几点具体建议。
【教子有方】
1、当孩子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试用正确的方法,不要用攻击性行为。
2、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给予适当的惩罚,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