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教育中常犯的错误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方。”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是很必要的,让孩子明白怎样正确地花钱,怎样正确地理财,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金钱,进而让孩子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054、没钱就要,要钱就给
【开门见山】
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只要尽可能多地在孩子身上投入金钱,孩子在心里就会深深地记住父母为他的投入,长大以后,孩子也就必然心存感激,会很好地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喜欢用钱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没钱就要,要钱就给”的不良现象,家长的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引以为戒】
镜头一:小新是独生子,从小到大备受父母宠爱,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父母从来不问儿子钱用在什么地方。两年前,小新开始开始上初中了,和父母要的钱越来数目越大。开始父母并不在意,直到老师找到了他们,告诉他们小新整天沉浸在网络游戏里,经常不来学校上课,学习成绩陡然下降。父母才开始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偷偷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父母见儿子屡教不改,就实行经济封锁策略,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三月上旬,小新偷了妈妈1000多元在学校附近某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毒品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他想起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于是就想去偷奶奶的钱。某日晚上,趁着爷奶奶已经熟睡了,偷偷溜进去翻,响声惊动了睡梦中奶奶,他怕自己的行为暴露,不顾一切的将菜刀砍向了奶奶,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爸爸给奶奶的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那是奶奶为他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
镜头二:彤彤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从小到大,衣食无忧,父母从来不限制孩子的零用钱,总是要多少给多少,就连她上的大学都是父母用钱买来的。这样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彤彤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即使今年已经大学毕业了,她却除了花钱什么都没学会。现在还在父母的庇护下生存,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啃老族”。父母此时才明白现在孩子不仅养成了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而且完全丧失了生存能力。
镜头三:一个小学四年级孩子周末的生活记录:早上九点钟起床,匆匆忙忙吃过早餐,就赶去和已经约好的几个同学去附近的网吧玩,中午肚子饿了,几个同学一商量就决定去肯德基解决,这个孩子点了158元的和伙伴们一起享受。吃过午饭,几个孩子又去逛商场,看上了一套法国队队服,不假思索地付了400多块钱,实际上他已经有两套了,又给自己买了两双38元的袜子。接着又到饮吧去喝冷饮,消费88元。逛到下午三点多的时候累了就各自打车回家了。
【专家点评】
从上述几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要钱就给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严重影响。所以家长的再穷也要富孩子,孩子没钱就要,家长要钱就给不仅会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还会使他们任意挥霍,去歌厅、舞厅、游戏厅等不良场所,甚至让孩子养成抽烟、喝酒等恶习。金钱不仅严重腐蚀了孩子纯真的灵魂,而且等到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赚钱,就会成为“啃老族”。
家长不合理地给孩子零用钱,一味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渴望,还会让他们不懂得挣钱的辛苦,失去节俭意识,肆意挥霍,最终孩子会失去责任心和自理能力。许多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实证明,他们从小就挥金如土,认为自己从父母身上所得的一切是应该的。这些孩子经常说的一句最没有志气的话就是:父母既然生了我,就要养我——父母一旦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孩子就会埋怨父母,甚至怨恨父母没本事,让自己受罪了。面对这样“不懂事、没良心”的孩子,父母会感到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一定对孩子不满意,于是,亲子矛盾必然尖锐化。
所以家长应当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其结论不言而欲: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欲望,而没有培养孩子勤劳简朴的意识,没有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孩子走向社会后没有谋生的能力导致无法生存,必然导致孩子怨恨父母,甚至怨恨社会。
鉴于这种做法带来的严重后果,家长千万要记住以上的教训,避免犯同类的错误,下面将针对此问题给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教子有方】
1、教孩子计划经济
培养孩子计划消费习惯,让孩子知道每个月有多少钱,如何利用这些钱,家长给孩子限定一个使用范围,定期检查孩子的花费方向。
2、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
家长要时时刻刻教育孩子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花钱,什么地方该省钱。这样孩子将会健康文明消费,把零花钱用在合理之处,同时也学会了节俭。
3、为孩子建立自己的“小银行”
为孩子自己开了存储账户,这样孩子就会对理财产生兴趣,为了让“小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多,他们会精打细算,远离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4、定期定额给孩子零用钱
家长给孩子零用钱,首先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需要数额,根据家庭自身经济水平统筹考虑,不宜多给,也不宜少给。定期发放,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055、没必要让孩子打工挣钱
【开门见山】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古今,横揽中外,有多少成大器的人都是少年时家境贫寒,凭借自己的毅力,走向了打工创业之路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坎坷,亲身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得珍惜金钱,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学会打工赚钱。否则,孩子将会一直依靠父母,失去自立能力。
【引以为戒】
成绩好使小米顺利地考上名牌了大学。大学四年,她亲眼目睹了来全国各地贫困家庭的学生们,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去打工、做家教的现实。这对从小衣食无忧的小米来说是个很大的触动。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她不知道打工是什么滋味,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也从未体会到拿到工资那一刻的喜悦。于是她决定在暑假期间做家教,不仅是为了体验一下打工的经历,也为了填补她社会阅历的空白。
暑假即将来临之际,她一遍遍地在脑海中思量怎样写打工启事,想自己挣来的第一份工资会给她带来的喜悦。终于等到放假了,急急忙忙将她早已拟定好的打工启事写到了一张大白纸上。面对自己的第一份打工“杰作”,她越想越开心,越想越得意,激动得心跳加速;自我欣赏后,她便把它卷好并塞进口袋里藏好。这毕竟是她第一次自己做主的事情,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能不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终于从清晨盼来了黄昏,再等到天全黑了,碰巧又赶上停电,整个学校除了点点烛光外,都沉没在一片黑暗之中。她得意地拿上自己的“杰作”,直奔宿舍区大门口,来到早已物色好的一处很显眼的地方,急忙往纸上涂满胶水。“你在干什么?”寂静中突如其来的一声让小米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她的爸爸。她假装冷静地对爸爸说:“我在贴打工启事。”老爸感觉非常奇怪,“啪”地打开随身携带的打火机,仔细地看了纸上的内容,然后开口道:“做家教,女孩子不安全,你现在还把电话号码留在这儿,以后不怕有不三不四的人打骚扰电话。”听着爸爸滔滔不绝的利害分析,她既扫兴又恐惧,嘴里嘀咕了几句以示反抗,可还是拿回了她的“杰作”。
第二天清早小米看见桌上有一张字条,是爸爸妈妈留给她的,上面除了些说教,最后还有一句:“我们家现在不缺钱,不需要你出去打工。如果实在想干活,假期你可以在家做做家务,我付给你报酬,或者集体出去游玩也行,这比家教安全。”
顿时她觉得,这么多年来过得太安全了,安全得她只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才敢放声语、大声哭!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她想到了自己迟早会为这样的超级安全付出代价。
【专家点评】
现实生活中家长为什么会出出现“没必要让孩子打工挣钱”这种心理呢?首先,因为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家长的收入足够支付孩子的花销。根本不需要孩子出去打工挣钱。他们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要孩子成绩好,家长愿意为付出一切代价。
其次,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都恨不得把孩子当做祖宗供起来,哪里舍得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呢。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舍得自己的“命根子”吃一点儿苦,更舍不得他们出去打工挣钱。
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上述案例中的小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明明孩子很想自己出去打工挣钱,体会生活的艰辛,但是家长执意不许,导致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家长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不良后果:
1、孩子走向社会时,眼高手低。
孩子一味地在学校里学习一些空泛的理论知识,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会失去动手能力,等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会产生眼高手低现象,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2、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珍惜金钱。
不让孩子打工挣钱,孩子就不知道家长的钱来之不易。经常会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也花,根本不懂得节约。
3、依赖父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从来没有社会阅历的孩子,当走向社会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满意的又不想干,到最后只能依赖父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由此可见,家长的这种没必要让孩子打工的思想是错误的。为了避免上述后果的产生,下面给出家长几点建议。
【教子有方】
1、鼓励孩子假期外出打工赚钱
孩子的寒暑假有很长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鼓励孩子走出家门,靠自己打工赚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工作中孩子不仅能赚到钱,而且会从中获得非常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父母花钱买不到的。这些经验也将为孩子走向社会工作打下了基础。
2、家长主动为孩子提供工作
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策划可以做哪些工作,也可以提供一些服务,如帮邻居照顾孩子、修剪花草、洗完、洗衣服等等。为孩子做事付一定的报酬。,这样孩子就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养成不浪费金钱的好习惯。
056、对孩子攀比斗富熟视无睹
【开门见山】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攀比斗富心理已经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攀比斗富的行为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潮流,艰苦奋斗已被认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人们追求的是金钱和名利,“贫穷”被视为“无能”和“卑下”。有些有钱人公开说:“只要你有钱,别人就羡慕你;只要你有钱,别人就不会小看你。你若“穷光蛋”,别人躲得远,跑得快。”在这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孩子也学会了攀比斗富,美好的心灵因此扭曲。
【引以为戒】
镜头一:周折应邀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小胖家玩。回到家,妈妈问周折玩得好吗,小胖的家里怎么样。周折说:“嗨,小胖家的房子又小又破旧,我们去了那么多同学都快没有地方坐了,最后只好在那里看电视和小胖画的画,没意思。芳芳还对小胖说,你们家这么小,还好意思请我们来?说得小胖都不好意思了。我估计,以后她再也不敢请同学去家里玩了。”
爸爸听到了,对周折和妈妈说:“你看看,让同学笑话了多没有面子。”周折接着对爸爸说:“我们班好多同学家里都买了又大又漂亮的房子,上学还有专车接车送。还有几个同学有最新的游戏机和手机,大部分同学穿名牌衣服……”爸爸一听,马上说:“别以为他们怎么样,咱家也不差。以后你想要什么只管跟爸爸说,别弄得好像我们买不起似的,也让人家笑话咱。回头,爸爸有空的时候,也开车接送你上学,别让他们小看了你。”听到爸爸的许诺,周折可高兴了,搂着爸爸的脖子说:“爸爸真好!”然后,跟着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快过生日了,我要请同学吃饭。上次我们班林林的生日会可让大家嫉妒了!”爸爸痛快地答应了儿子,回头对妈妈说:“让儿子说说同学的生日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不能比他的差!”
周折乐得合不拢嘴,好像看到了自己隆重的生日会上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镜头二:有一位老板,由于公司忙,只有假日经才能车带全家人出去玩,平日总是让孩子妈妈开着QQ车送儿子上学。一日,孩子死活不肯上妈妈的车,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去了。父母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耐心地询问孩子,孩子经不住家长刨根问底,就向父母说了实话。原来是班里的同学笑话他每天坐着QQ车来上学。这时爸爸看着儿子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十分心疼儿子。满怀关切地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爸爸开奔驰送你上学,看谁还敢笑话你。”孩子用手抹了一下眼泪,露出了笑容……
镜头三:13岁的小胡与12岁的小李是初中一年级的同班同学,二人家庭经济都较困难,但是平时喜欢妄自称大,喜欢和人攀比,同时又很羡慕有钱的同学穿名牌。一天,一个低年级学生穿了一双耐克鞋向小胡和小李炫耀,还一脚把一块石头踢到小胡的身上,小胡和小李很生气,二个人上去一下把他按在地上,小胡往他屁股上踹了一脚,小同学只好把耐克鞋给了小胡。小同学回家说了事情的经过,家长报了案。
【专家点评】
当今社会存在的现象是: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对孩子的攀比熟视无睹,甚至鼓励孩子攀比斗富;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长为了顾及颜面,怕自己的孩子花钱不如别人“大方”而被同学瞧不起,因而节衣缩食、想方设法也要满足孩子需求;对孩子的盲目攀比也置若罔闻。这种做法带来了以下不良后果。
首先,家长的这种做法让孩子过于重视表面的、物质的东西,忽视了精神上的东西。盲目攀比也腐蚀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于是,造成了许多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想法:别人有的,我就要有;别人没有的,我有,就感到特别“自豪”。这样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也会让孩子把道德品质丢到脑后。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攀比斗富熟视无睹,还会让孩子产生享乐主义,追求时髦的心理。孩子内心深处无意识地滋生了拜金主义,追求名利等腐朽思想。渐渐地,孩子将会沦为金钱的奴隶,欲望的工具,甚至会诱走上歧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攀比斗富熟视无睹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此为题笔者将给出几点具体建议。
【教子有方】
1、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