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二:彩妮是我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她有两个孩子。在大儿子八岁的一天,她丈夫在院子里用汽油割草机。正在这时她的大儿子向利看见了,非要求要学割草,在孩子强烈要求下丈夫答应了。正当丈夫教向利怎样在草坪上推动割草机时,向利此时自己推着割草机认真地推起了草坪,突然彩妮喊住了丈夫,让他不要让小儿子动割草机,这是很危险的。正当丈夫回身要同彩妮解释时,彩妮很生气地拎起儿子走进了屋子里。还严厉地训斥了儿子。但是直到现在已经读大学的大儿子还是不会用割草机。
【专家点评】
实验表明:一般的孩子在白天都会睡个午觉,如果家长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哼着摇篮曲拍孩子睡觉,那么孩子就会紧紧地抓住家长的指头才能安然入睡。但是家长如果从来不哄孩子睡觉,看见他有睡意就将他放在床上,让他自然地睡着,自然地醒来。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孩子居然能一个人乖乖地睡觉,一个人醒来不哭也不闹了,甚至还会一个人玩耍。有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小,但是实验证明孩子懂得很多,他懂得大人的喜怒哀乐。如果家长要培养出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就不要把孩子只当孩子看。如果家长把孩子只当孩子看,会对孩子产生以下影响。
首先,虽然孩子在很多方面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但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完全决定了孩子不是家长能够左右的。家长把孩子只当孩子看,不能在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保持经常、有效的沟通,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训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家长和孩子之间难以沟通。孩子往往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并渴望去接触,但由于父母的“担心”,孩子常常失去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减弱尝试的积极性,渐渐地,孩子便会产生依赖心理,养成退缩的习惯。
其次,把孩子只当孩子看,不仅不利于孩子智育的健康成长,还会导致孩子缺乏动手能力。孩子想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做。家长不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事事代劳。孩子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总是认为孩子只是孩子,那么孩子就永远长不大,就会没有责任意识。要把他们当大人看,他们就会学着像个大人一样去思考。
综上所述,家长要把孩子当做大人、朋友来看,下面给予具体做法。
【教子有方】
1、鼓励孩子动手做事,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家长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默默地点头都是对孩子的肯定。孩子会因此对做好事情充满信心,在家长的鼓励下更愿意动手、动脑做好事。不要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能做。学会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动手做事,相信孩子,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2、把孩子当大人看。
家长要学会把孩子当大人看。孩子更愿意和家长一起去承担,他们愿意和家长一起去面对困难,甚至愿意帮忙。比如上街购物带上孩子,买东西时让孩子提供参考意见,参考孩子的意见去购买,日常生活中家里缺少油、盐、酱、醋等小事,尝试让孩子单独去购买,相信他们能做好。这样做孩子不仅会感到很快乐,也会觉得她的价值得到体现。
3、把孩子当朋友看。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家长把他们当朋友看,跟他们讲心事。家长应该学会把孩子当做朋友、当做伙伴来看,这样孩子就会有自信感,也逐渐产生责任意识。保持和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这样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4、带孩子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成人活动。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玩一些需要配合的游戏,并时常叫上孩子一起活动,比如做家务时给孩子分配任务。在活动中平等地对待他们,这样让孩子就会有受尊重的感觉,并能体会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052、抹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开门见山】
一代伟人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精辟论断。现在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不惜重金为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做会事倍功半,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事实证明科学地、因人施教地进行家庭教育是当今独生子女教育成败的关建。
【引以为戒】
镜头一:有一次,我在逛商场时,碰到一位母亲领着女儿去买衣服,妈妈被一套漂亮的连衣裙所吸引,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并表示出很喜欢。因此,爱不释手,她让商场的导购员找了一个女儿的号码,让女儿穿上试一试,可女儿很固执,偏偏不肯,说自己不喜欢,反而拿起旁边的一双舞鞋不放手,妈妈抢都抢不下来,最后不但衣服没买成,还惹得女儿号啕大哭。情急之下,妈妈只好拉着女儿匆匆地离开了,并且一边走一边气呼呼地说:“我就没见过像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那么漂亮的连衣裙不要,偏偏看上那双鞋子,还耍赖发脾气,我快被你气死了。”女儿听见妈妈不停地责骂,哭得更厉害了。
镜头二:小杰原本是个十分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十分喜欢在大家面前朗诵诗歌,他喜欢用自己的言语感动他人,因此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渐渐地小杰长大了,和小时候一样,依旧喜欢在众人面前演讲,不管学校里有关演讲的活动,还是公益演出,(包括主持)只要他知道的,就一定会积极报名参加。但小杰的妈妈认为一个男孩应该有内涵,不能这么聒噪,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所以制止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坚持让小杰学计算机编程序。妈妈说这是以后吃饭的饭碗和谋生的工具。小杰的兴趣爱好被抹杀了,在母亲的强迫下开始学根本不感兴趣的计算机编程。渐渐的,小杰变得不爱说话,不管什么事情在他眼前发生,他都视而不见,在任何场合他也不会发表自己观点,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母亲看见每天闷闷不乐的小杰,以为孩子病了,带他去医院看医生。经医生诊断,孩子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母亲后悔莫及。
【专家点评】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上很专断,并且有很强的功利心,对一些与孩子考试、升学有关的,或是感觉上高雅的,就积极支持、鼓励,甚至是逼迫孩子去学。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就禁止孩子去接触,导致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兴趣爱好渐渐被抹杀,这些不符合父母标准的便被极力制止、否定,造成孩子失去对兴趣爱好的渴望,进而失去好奇心。
还有一些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不同的职业、人群划分为三六九等,并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最终间接地抹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家长的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首先,孩子本身失去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如果父母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是出于真正的喜欢,兴趣和爱好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会没动力,这样只会越做越差,而父母也会对孩子散失信心,形成父母与孩子间关系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总之过分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会导致孩子渐渐对什么都失去兴趣,变得空虚、无聊,影响孩子的创新能力。
其次,如果家长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做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而是被逼无奈,为了父母去做的,孩子会因此丧失热情和积极性,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家长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可能构成孩子将来对某些职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眼光、没有本事,从而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变得没有自信。
综上所述,家长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那么家长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孩子健康成长,下面将给出具体几点建议。
【教子有方】
1、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兴趣爱好可能伴着成长不断改变,小的时候喜欢弹琴,长大了也许喜欢打球,家长要顺从孩子的意愿(不良嗜好除外),否则不要太早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做到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自己的路尝试让他们自己走。
2、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方面很感兴趣,就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如果不放心,可以跟孩子进行协定,帮助他们坚持下去。同时要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引导,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能健康成长。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试着引导孩子多在兴趣方面下工夫,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自己喜爱的天地里畅游。这样会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053嘲笑孩子的任何梦想
【开门见山】
俗话说的好“梦想成就未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梦想是孩子前进的旗帜,也是孩子对成功的初步想法;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是孩子追求的目标。如果家长嘲笑孩子的梦想,就相当于砍掉孩子的旗帜,阻碍孩子前进,转移孩子的目标,这样不但毁灭了孩子的想象力,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会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引以为戒】
镜头一:一个10岁的男孩在菜地里帮爸爸干活时,自作主张地把南瓜藤带回家,嫁接到院子里的一棵果树上。他兴奋地跑去问爸爸:“你说苹果会不会长得像南瓜那么大?”父亲嘲笑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愚蠢呢!你知不知道不的举动有多么可笑、多么幼稚。”
镜头二:自从学校组织学生到科技研究院看了一个机器人展览以后,王帅简直就像着了魔一样。先是每天一有空就抱着从展览会上发的机器人图册说明看,把里面的各种机器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只要你说出第几页,他就能说出上面的机器人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用的,有哪些好处。这之后,图册说明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了,他又让爸爸一起去书店,买回一堆有关机器人的科普书,每天只要完成作业,就捧着书如痴如醉地翻呀读呀,雷打不动。还开始照着书上的样子画图,按照一些纸工手册的图纸自己做。
妈妈看到孩子这样,心想:本来学习就不怎么样,现在几乎又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机器人上了,这对学习影响更大了,就开始限制王帅:“王帅,别看那些没用的东西了,也不许看那些书了。再去把你的英语单词背几遍,要不就去做几套数学题,都快考试了。”见妈妈说自己干“没用的”,王帅不干了:“妈妈,谁说我是在做没用的,我在学习。我告诉您吧,我已经决定了,以后长大了,就去当个工程师,专门做机器人!”
妈妈一听,不屑一顾地说:“就你,现在都考不及格呢,还想当工程师、做机器人,你做梦呢?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大学都上不了。还想当什么工程师。我劝你呀,还是别做梦了。这样下去,你以后也就是个当搬运工的材料,去搬机器人还差不多。”
【专家点评】
从上面两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之所以嘲笑孩子的梦想,是因为父母往往觉得孩子的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是些无用的东西,都不可能实现,或是根本就不着边际,所以否定、甚至嘲笑孩子的梦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其实每个孩子从小都有自己的梦想,尽管有些梦想在成人眼里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那样的不切实际,那样的离经叛道。但是,不管孩子的梦想是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成为一名普通的修鞋匠,身为父母的家长们都毫无疑问地应予以支持,而不是嘲笑、打击。因为孩子纲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路刚刚开始,而且以后的还很漫长,谁也没法预料他们的一生,可是他们走什么样的路是可以决定的,那取决于他们最初的梦想。如果父母积极鼓励孩子去尝试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孩子就会更加坚定他们的梦想,这对于他们梦想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的嘲笑,会把现实的、功利的心理带给孩子,使孩子的心理成人化,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单纯,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人类是因为有梦想,才能不断地有各种发明、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对于孩子来讲,他的梦想可能就是他的理想,可能就是孩子一生都会为之奋斗的目标。虽然孩子的梦想有时很离奇,有些可能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如果父母只是站在成人角度来否定孩子的梦想,会使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抑制,也使孩子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父母对孩子的否定、甚至嘲笑,还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弦子变得时常否定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想问题、做事情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从而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各种能力的发挥。
综上所述,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梦想呢?下面笔者将给出几点建议。
【教子有方】
1、不要嘲笑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某些不合逻辑的语言,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他们去实施想法。
2、不要苛求、阻拦孩子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要予以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走正确的路。
3、不要嘲笑孩子梦想中的世界,要和他们一起去构筑他们心中的天堂。
4、支持孩子多动脑、多动手,鼓励孩子努力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
5、不要渴求孩子走别人走过的路,说别人说过的话,给孩子适当的自由,让他们学会独立,养成自己的个性。
6、帮助孩子去实现那些可以实现的梦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还是父母引导和帮助孩子改掉一些学习中的毛病、问题,帮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