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29304400000037

第37章 视死如归的刺客

动荡不安的东周社会,为刺客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他们携长剑横行天下,使很多人寝食不安,闻风丧胆。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在汉代,不仅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重视刺客,刺客的故事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民间艺人们把他们的故事绘成粉本,或刻在画像石上、或绘在壁画上。

在汉画中,刺客的故事除了集中见于嘉祥武氏三祠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外,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四川乐山麻浩崖墓等处也有少量刺客图像。汉画中常见的刺客故事有:曹子劫桓、专诸刺王僚、豫让二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王、荆轲刺秦王、要离刺庆忌。除要离外,前五位被司马迁收入《刺客列传》。豫让二刺赵襄子的图像和故事在上一章中已经讲过,在这里,我们来讲讲其他五个故事。

曹子劫桓

武梁祠西壁上,“曹子劫桓”的故事位于第四层最右边。“鲁庄公”神情紧张地站在曹子身后,曹子一手握匕首,一手抓住坐在榻上的“齐桓公”,要他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手执笏板的齐国名相“管仲”无可奈何地站在桓公身后(引号内为榜题)。

曹子劫桓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刺客列传》,《左传·庄公十三年》、《公羊传》、《管子·大匡》、《吕氏春秋·离俗览》、《史记·齐太公世家》等文献中也有记载。

榜题中所说的“曹子”,一般认为是鲁国将军曹沫,也有说是指挥长勺之战,大败齐军的曹刿,不能定论。这位曹将军曾率鲁军多次与齐军交战,皆战败逃跑,鲁庄公只得献出土地与齐国讲和。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0年),鲁国再次请和,齐桓公答应在柯地与鲁庄公订立盟约。

曹将军做好劫持齐桓公的准备之后,随鲁庄公来到柯地。当齐桓公和鲁庄公正在坛上举行立盟仪式时,他突然冲到坛上,手执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恒公的卫士见状,没有一个敢动弹。桓公问曹将军:“你有什么要求?”曹将军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大国欺负小国也太过分了。现如今已经到了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边境的地步,你应当考虑一下这个问题。”齐桓公听他说完后,答应全部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达到目的之后,曹将军扔掉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见状非常生气,想要背弃盟约。管仲劝他说:“不可。贪一时之小利让自己心情舒畅,对诸侯就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如把土地还给鲁国。”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谏,归还了占领的鲁国土地,曹将军战败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了鲁国。

专诸刺王僚

武梁祠西壁上,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位于曹子劫桓左边,“吴王”僚手握长剑坐在木榻上,手前伸示意侍臣让专诸献上特制的炙鱼;专诸端着鱼盘在两武士的挟持下来到吴王面前,跪地献鱼。就在这时,他突然从鱼腹中抽出带毒的短剑向吴王刺去。专诸上方有榜题:“二侍郎,专诸炙鱼,刺杀吴王。”点出了画面内容。

根据《左传》的记载,专诸刺王僚发生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

专诸是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县)人。伍子胥由楚国逃往吴国的途中遇到专诸,伍子胥见他和别人打架生气的样子,知道他是个勇土,就在暗地里和他交上了朋友。

这时,吴国长公子光正为王位之事收罗各路人才,伍子胥早知公子光的心意,就把专诸引荐给了公子光,两人很快结成生死之交。

楚平王刚死,吴王僚就趁楚国办丧事之机,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和属庸率兵伐楚。楚军同仇敌忾,断了吴军的后路,吴军进退两难,形势对王僚十分不利。公子光得到情报后,认为机不可失,就和专诸密谋刺杀计划,准备借酒宴献鱼刺杀吴王僚。

专诸到太湖边学了三个月做鱼的方法,终于掌握了炙鱼绝技。一天,公子光在地上室里埋伏下全副武装的甲土,请吴王来赴宴。吴王僚也深知公子光对自己登王位心怀不满,就在王宫到公子光府的路上设了卫兵,还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在门阶左右警戒。两人酒酣之际,公子光假装脚有病,退出酒席,进了地下室。这时,专诸端着炙好的内藏毒剑的鱼上堂,王僚的卫兵用长铍(pī,长矛)挟持着专渚,来到王僚面前。专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鱼腹中抽出毒剑,刺向吴王,王僚当场毙命,专诸也被长铍刺死。

王僚一死,他的部下乱作一团,公子光迅速命令埋伏在地下室的卫土冲出来把吴王僚的人斩尽杀绝。

清除掉吴王僚的势力之后,公子光如愿以偿,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阊(hélǘ)。为不忘专诸刺杀之功,公子光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要离刺庆忌

武梁祠东壁上,要离刺庆忌的画面位于第四层最右端。画面上共有四人和一条小船。船两头是执长戟的武士,中央坐着身材魁梧的庆忌,榜题为“王庆忌”(实际上庆忌是王子而非王),他正弯腰把“要离”摁在水中。

虽然司马迁没有把要离收入《刺客列传》,但《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文献中还是详细记有他的事迹。

吴王僚被刺之后,他的儿子庆忌逃亡到卫国。庆忌有万夫不挡之勇,他决心替父报仇,杀死公子光,夺回王位。

吴王阖闾认为,庆忌乃心腹之患,决心杀掉他,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和合适的机会。伍子胥深知吴王的心事,就向他推荐了要离。要离为达到目的,竟然和吴王定下了苦肉计,他让吴王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抓起来烧死,把骨灰撒得到处都是,还让吴王砍掉他的右手,让他假装负罪逃出吴国,投奔庆忌。

庆忌见到要离,高兴地说:“吴王扣此无道,你都亲眼所见,其他诸侯也都知道了。如今你能幸免于难,也是件好事。”要离在庆忌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庆忌完全相信了要离,于是,操练兵士,准备伐吴。

三个月之后,庆忌挑选了一部分精兵,和他一起乘船回吴国。船行至江中,要离自知力不敌庆忌,就坐在上风,借助风势,用矛钩住庆忌的帽子,趁势刺杀庆忌。身负重伤的庆忌忍痛回头用力一挥,就把要离推到水里,他抓住要离的头,一摁一提,连续三次,然后把快要淹死的要离提上来,放在膝上说:“啊,你真是天下的勇士,敢来刺杀我。”随从要杀要离,庆忌制止说:“这个人是天下的勇士,怎么能一天之中有两个勇士被杀呢?”并且告诫左右:“让他回吴国,去表明他对吴王的忠心吧。”说完,庆忌就死了。但故事至此还没结束。

要离回到吴国,向吴王复命,吴王很高兴,准备分给他一块土地。失去妻儿,又残断手臂的要离拒绝说:“为方便行事,让大王杀了我的妻儿,这是不仁;投靠庆忌,又为了您而杀他,这是不义;庆忌提着我的头,让我在水中三人三出,王子庆忌赐我不死,这是受辱。不仁、不义又受了污辱,不可以活在这个世上。”吴王劝不了他。万念俱灭的要离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聂政刺韩王

武梁祠东壁第四层钟离春说齐王画像之右,为聂政刺韩王的故事。“韩主”左向坐在榻上,右手前指,左手当胸执剑;“聂政”跪在韩王面前,一手抚琴,一手执匕首作刺杀状;跪在聂政身后的侍臣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仰面不知所措;聂政上方的武士还比较机警,赶紧拔剑过来相助。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上聂政自屠的图像,则是这一画面的继续。刺杀了韩王的聂政,为免家人受牵连,当众袒胸露臂,握剑直刺胸膛。

根据《太平御览》卷578引《大周正乐》的记载,故事的由来是这样的:

聂政的父亲为韩王治剑,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有完成,韩王就把他杀了。当时聂政尚在其母腹中,等聂政长大之后,母亲将其父之死告诉了他。聂政下决心要杀掉韩王。于是,他就去学习粉刷墙壁,学会后,入王宫干活,找到一个机会,拔剑刺韩王,结果没刺中,他拔腿就跑。

聂政跳出宫墙,逃到大山之中,遇到一位修仙的老人,他就跟着学弹琴。经过七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学成。

于是,他在身上涂上漆,吞下木炭使声音变沙哑,准备去韩国。路上遇到他妻子,妻子看到他就哭了起来,聂政佯装不识地问道:“夫人为什么要哭呀?”其妻回答说:

“聂政出去游历七年了,还没回来,我曾在梦中思念他。”

今天看到你对我笑,牙齿像聂政的牙齿,引起我心中悲痛,所以就哭了。聂政说:“天下人的牙齿都相似,为什么要哭呢?”说完离别而去,再次进入大山之中,用石头敲掉自己的牙齿,在山里又呆了三年,然后,一路弹琴来到韩国,没有人知道他就是聂政。

聂政来到韩国都城阙门下弹琴,围观听琴的人成群结队,连马牛都止步听琴,有人马上把此事报告给了韩王。

韩王召见聂政,让他弹琴。聂政把刀藏在琴里带入宫中,他一边弹琴,一边歌唱,唱到高潮时,趁人不备,左手抓住韩王。的衣服,右手抽出刀来刺向韩王;

杀了韩王的聂政,为了不连累老母,自毁面容后,自杀身亡。

《战国策·韩策二》和《史记·刺客列传》所载为聂政刺韩傀的故事,与画面内容不同。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也力辩说,聂政不是刺韩王,而是刺韩傀(他写作侠累)。但民间艺人仍然相信刺韩王为真,故而在画像石上刻出。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是汉画中表现最多的刺客故事。武梁祠西壁第四层左端、武氏祠前石室后壁小龛右边第一层、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右边第二层、浙江海宁长安镇画像石墓前室东壁耳室北侧第二层、四川乐山麻浩崖墓等处都有该故事的图像,内容大同小异。武梁祠西壁的画像有榜题,现以其为例。

怒发上冲的“荆轲”右手扬起,刚刚抛出的匕首刺穿殿柱,缨带向后飘扬。太医夏无且(jū)拼力抱住荆轲。惊慌失措的“秦王”躲在柱子另一边奋力抽剑。被这惊险场面吓破了胆的荆轲副将“秦舞阳”跪伏在地,连头也不敢抬一下。荆轲带来的盛樊于期头颅的盒盖已经打开,头已露出,旁边榜题是“樊于其头”。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移居卫国,卫国人叫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叫他荆卿。荆轲文喜读书,武好击剑,经常游历各国,与当地的贤士豪杰相结交。到燕国后,荆轲与擅长击筑(一种现已失传的古乐器)的高渐离相交甚厚,两人常一起在市上喝酒,喝到高兴时,渐离击筑,荆轲唱歌,旁若无人。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因怨恨秦王,从秦国逃回后,开始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经隐士田光推荐,太子丹结识了荆轲,他把报复的希望寄托在荆轲身上,尊奉他为上卿,让他住豪华的居室,供给美味佳肴,还天天到他的住所拜望,经常献上奇珍异宝,车马美女,希望荆轲能早日动身,前往秦国。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秦兵离燕国已经很近了。太子丹再也沉不住气了,请求荆轲赶快行动,荆轲提出要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作为见面礼,好借机靠近秦王行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落难来投靠燕王的秦将樊于期。荆轲亲自登门,找到樊于期,说明情由,樊于期因与秦王有仇,见有机会报仇,便听从其言,割下了自己的脑袋。太子丹命人用盒子把樊于期的头装了起来,又为荆轲花重金买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让工匠用毒水淬过,刺人见血则亡。为了助荆轲一臂之力,太子丹派人找来了十三岁就杀人不眨眼的武士秦舞阳做他的助手。

一切准备就绪后,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走了荆轲,留下了“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

荆轲到达秦国之后,先给秦王的宠臣蒙嘉送上厚礼,受了贿赂的蒙嘉在秦王面前不断地替燕国美言,秦王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穿上朝服,在咸阳宫准备了极为隆重的仪式,召见燕国来使。

荆轲捧着装有樊于期头的盒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照正、副使的顷序往宫里走。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然变得苍白,全身吓得发抖,秦国大臣们都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穷乡僻壤出来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胆颤心惊,请大王宽容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呈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遵命,秦王展开地图,到尽头时,藏在其中的匕首露出。荆轲见势不好,冲上前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抽身挣脱,衣袖被挣断,慌忙抽剑,由于过分紧张,加上剑长又套得紧,一时拔不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殿柱奔跑。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吓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根据秦国法律,殿上侍从大臣不得携带任何兵器,拿武器的侍卫武官只能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准进殿。仓促之间,秦王忘了下令,所以荆轲才得以追逐秦王,群臣只得空手与之对抗。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的药袋投击荆轲,群臣也建议:“王负剑!”秦王把剑背在背上,抽出宝剑,斩断荆轲左腿。荆轲被废之后,把匕首投向秦王,没有投中却扎在柱子上。秦王再次用剑刺向已经赤手空拳、无力反抗的荆轲,连刺个剑。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反而倚着柱子大笑起来,坐在地上骂道:“大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国土地的契约,以回报太子。”这时,卫兵冲上来杀了荆轲。秦王过了好久才安定惊魂,大赏群臣,而以夏无且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