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百科全书
29243900000021

第21章 日常生活篇(6)

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是结构上的相对独立性。家庭细胞到了一定时候就要发生裂变,子女成年以后,就要成家立业,自立门户,就是说从母家庭中裂变出子家庭来。其次,思想上的独立性。未成年的子女世界观没有形成,思想上对父母有相当的依赖性,而成年子女却是成熟的,他们对家庭、企业、社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不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的。再次,是经济上的独立性。成年子女即使仍然与父母在一起过日子,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家庭经济生活,在经济上是难以由老年父母全面干预的。根据上述特点,老年父母要充分尊重成年子女,在有些家庭事务的处置上,要多听听成年子女的意见,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基本上要按照子女的意愿去办。

(七)两代人,谁向谁靠拢

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总体上看,父辈与子辈都有时代赋予他们的长处,也各有时代带给他们的短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谁向谁靠拢。而应是双方的靠拢,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当代的老年人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是中国大地上历史大变动的见证人,他们对新旧社会有鲜明的对比,在生活作风上朴实、节俭,当然也有短处,由于文化水平低,对新的时代气息的感应力差,吸收新事物慢。成年的子女对时代潮流比较敏感,从思想倾向到生活作风,基本上是与时代同步的。但对社会变迁缺乏感性的真切的理解,在认识上也有不成熟和偏颇之处。如果父子两代人都不偏执己见。而能取长补短,互相靠拢,那么,家庭成员的素质就可以大大提高。

(八)“养儿防老”的观念

这要从历史发展的观念上加以理解。在人类社会早期,即一夫一妻制形成之前,生儿育女是人的一种自然功能。父母子女之间没有明确的世系关系,因此不存在“养儿防老”的问题。到了私有制社会,家庭建筑在一夫一妻制基础之上,这时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明确了,子女成了父母的私产,“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就渐次形成。到了社会主义时代,家庭建筑在更加完备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儿育女不只是个人的事,抚养下一代和赡养老一辈也不仅是家庭私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养儿”不只是为了“防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家庭仍然是我们社会的细胞,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养儿防老”仍然有它的现实价值。我们说的“老有所养”,现今还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根据恩格斯的预言,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业”,到那时,“养儿防老”观念自然也就消失了。

(九)“母慈子孝”

“母慈子孝”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各个时代对于“母慈子孝”的要求和内容是不同的。在封建时代,“母慈子孝”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子女成了父母的“家内奴隶”。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母慈子孝”成了徒具虚名的空壳。当今的西方世界,尽管他们也有什么“父亲节”、“母亲节”,也不过在节日那天作一次“礼节性访问”,节日一过,劳燕分飞,各不相干。社会主义赋予“母慈子孝”以全新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父母的疼爱自己的子女,当子女的孝敬自己的父母,这已经成为平等、友爱、和谐的整个家庭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十)子女不“孝顺”父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老人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他们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供养父母,一而且要尊敬和关心父母,使他们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但有些中青年子女对父母冷若冰霜,只管自己享乐,不管父母温饱,有的甚至遗弃和虐待老人。对此类子女,老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批评,并要求有关方面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在批评教育无效时,可以诉诸法院,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对虐待、遗弃老人,情节严重的,或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老年人做家务

(一)老年人做点家务有好处

做一点家务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家务劳动—般地说,比较琐碎,但一般不是重活,也没有多少时间观念上的硬性要求,比较符合老人实际的体力状况。同时,适当做一点家务,也可以改变老人喜静不喜动的习惯,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体育锻炼。再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把屋子整理得条理井然,一尘不染,可以改善老人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做家务对心理健康有好处?

做一点家务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一、增强老人的生存价值观。老人最忌讳的是感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是赘疣,给家人带来种种麻烦而自己一无贡献。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参加一点家务劳动。就会感到自己是家庭生活必要的一员,自己也在为家庭作出积极的贡献。二、增强老人的生活满意感。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人,越会发生一种变态心理——对家庭生活不满意。而亲身做一点家务,相反可以增强生活的满意感,因为从人的本性来说,对自己本身创造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总是易于满足的。

(三)对协调家庭关系有何好处

老人做一点家务,可以协调自己与子辈夫妇间的关系。据上海市的有关调查,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新婚夫妇的矛盾起因于繁忙的家务。美国芝加哥市一对夫妇从40岁起记录家庭矛。盾,四十年间一共发生不和有9192次,其中4310次源于家务劳动,其约数也在50%左右。如果老人。帮做一点家务,就可以大大减轻中青年夫妇的家务承担,促进子辈夫妇团结,同时也促进小辈夫妇与老人关系的协调。

(四)家务的适量性原则?

老人家务劳动怎样才算适量,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老人在家务劳动中要保持“三不”:一、不紧张。每天除家务劳动。外,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包括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二、不疲劳。一天家务劳动下来,有轻松自如之感,还想干一点别的什么事。三、不厌烦。对家务劳动仍然有浓厚的兴趣感,仍然期望着新的一天参与同类的劳动。

(五)家务劳动过量

所谓家务劳动过量,从老人本人的感觉上讲就是紧张、疲乏、厌烦。如果这样,就应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加以调整。从量的角度来说,应该有所减少,使家务劳动量调节在自己体力允许的范围内。从质的角度看,要选择比较适合于自己身体状况的家务劳动,比如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老人,他们常将早上买菜看成是一大负担,因为菜场拥挤,选择食品又比较烦难,一不利于健康。那么,就可把这一家务劳动转让给子女做,自己选择揩窗抹桌,切洗菜蔬这一类活干。解决家务劳动过量问题,一般可由老人直接向子女提出,如不方便,可请至亲好友转达给子女。

(六)提高家务劳动的水平

(一)借助于简便实用、价廉物美的各种家庭机械装置,如洗衣机、电冰箱、摇肉机等。就是把原先该操作的事情,用机械和电设备去代替。(二)细于家务劳动的科学安排,把家庭中最经常必要的家务劳动,分清主次,井然有条地作出安排,形成家务常规,使家务规程化。同时,在时间上也应统筹兼顾,可以一时多用,一边生炉子,一边洗菜、切菜,这样从整体上可以缩短家务劳动时间。(三)家务劳动的调配与分担。如果家务劳动集中于一、二人身上,那的确是重不堪言,如果根据各人情况分头包于,既分工,又协作,就显得轻松了。

教育孙辈

(一)对子孙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如何教育子女,是今天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的宏伟大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虽然子、孙的成长,要受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帮助,如党团组织,学校机关及周围同志,这是主要的,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家庭教育如何,对子、孙的成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子、孙身上的优点、弱点,对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最了解的莫过于父母、祖父母,所以父母、祖父母抓住儿孙的这些特点,从小抓紧教育,对儿孙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干部子弟,家庭教育更为重要。

搞好对儿孙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长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甚至音容笑貌,待人接物等,对儿孙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刘少奇同志曾经讲:“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要抓。严是爱,宠是害啊!”这是非常中肯的。我们要记住这一名言,而且身体力行,为把我们的儿孙培养成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而努力。

(二)家庭教育形式

教育子女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使子女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从家教来说,主要内容应该对子女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家教的基本原则是说服教育。对子女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要坚持疏导的方针,反对堵塞的方针;还要以理服人,有的放矢。

家教的形式有四种:一是面教。当面对子女进行教和可以通过谈话、谈心、谈家常、谈工作、谈治学、谈国事,来对子女进行,教育。二是函教。子女父母各居一地,可用通信来勉励子女在一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业务上力求进步,寓教育于家书之中。三是诗教。通过写诗对子女进行形象化的教育,以艺术力量感染子女。四是身教。父母自己要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有所效法,奋发有为。

(三)提高教育孙儿的自觉性

为了提高教育孙儿的自觉性,老人应该懂得一点育儿常识,包括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法,此外,还要了解自己孙儿的个性特征。这样在教育孙儿时就会更加理智。同时,老年人在孙儿孙女面前要谨慎地检点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可以知道的事,就不一定让孙儿过早地知道。一次马克思和同伴一起高兴地唱起了情意绵绵的恋歌,这时传来了女儿上楼的脚步声,马克思忙止住大家说:“孩子还小,她应该是纯真的。”此类事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我们应十分注意,不要使孩子过早地“成熟”。

(四)教育孙儿的总原则。

使孙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是教育孙儿的总原则。从这个总原则出发,我们应该关怀他们的身体健康,注意他们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智能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四方面,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偏废了对人才培养不利。但其中有两条是核心:一是要从小培养他们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献身精神;二是要培养他们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五)对孙儿的“爱”

高尔基有句名言:“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当长辈的问题不仅在于是否给孩子以爱,还在于给孩子怎样的爱。20世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分成四种基本类型:一、“娇纵的爱”。大人对孩于溺爱娇纵,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二、“专横的爱”。大人不研究孩子的心理,也不讲教育方法,借助于打、骂等手段管束孩子。三、“包办的爱”。什么都由大人包办,孩子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四、“明智的爱”。也就是建筑在科学分析和科学管理基础上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的爱应当是一股凉爽的轻风,它可以把孩子心灵中燃起的对别人关心的火花吹得更加旺盛。”我们需要的是明智的爱,有节制的爱。

(六)提倡对孙儿有节制的爱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刘绍禹在“教育儿童原则”中指出:“不要太关心儿童”,“不要太亲近儿童”,“要节制对孩子的爱”。应当说,爱也是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节制性的。“爱”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孩子的爱要有利于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利于此者,决不滥施其“爱”。“爱”的量的节制性,是指不要什么都护着孩子,要让他们逐步养成自理自立的习惯。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得好“我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一样,也有对子女的‘母爱’,但是我的母亲给我的母爱是有节制的,她主张我早日离家独立。现在我认为,这是她关心我的一种表现。她的决心是明智的,她的貌似坚硬的心并非不温柔。”对孙儿孙女,我们也要提倡有节制的爱,凡是孩子们独立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决不依顺迁就。

(七)独生的孙儿

让独生的孙儿“独处”,这不好。生理学家试验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他们喜欢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独处”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另外,“独处”也不符合时代潮流。我们的时代是充满信息的时代,社会交往加剧的时代,从经济角度看,正从区域经济走向国家经济、世界经济、全球经济,这就迫切要求培养出一批善于交际、长于活动的创造型人才来。如果我们让孩子“独处”,就会养成胆怯、怕事、不善交际的坏习性,与整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从智力开发角度看,“独处”儿童也大大劣于集体儿童。

(八)不该把孙儿“禁”在家中

俗话说,见多识广。只有让孩子多接触实际,多接触自然和社会,他们的知识才会丰富起来。脑科学表明,一个人大脑中的信息量,通过视觉获得的占83%,通过听觉获得的占11%,通过嗅觉获得的占3.5%。通过触觉获得的占1.5%,通过味觉获得的为1%。把孩子“禁”在家中,闭目塞听,将会使他们的知识变得贫乏,而成为无出息之人。俄罗斯伟大作家契诃夫说:“必须努力使每一个孩子的见闻比他的祖父和父亲的见闻多而广。”我们应努力这样做。

(九)孙儿爱串门好不好

独生孩子串门好。串门是由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门里,是家庭;门外,是社会。各家的情况不同,教养不同,向孩子展示着不同的社会面。同时,串门也是孩子间正常交往的桥梁,在串门中,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愿望。再说,串门也可以消除独生子女的寂寞。老让孩子与比他们大几十岁的大人、老人在一起,不好。让他们去串串门,在谈谈笑笑、蹦蹦跳跳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当然,串门也要靠大人的引导。要求他们懂礼貌,在进门前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在别人家中不能乱翻人家东西,这也是生活常识的教育吧!

(十)孙儿大些后该让他(她)做点家务

现在独生子女缺乏劳动锻炼,这已经成了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有些孩子当了少先队员,红领巾还得由家长系。上了中学连块手帕都不会洗。“一懒生百病”,不劳动,他们的思想就会起变化,变得娇嫩。弱不经风。对困难没有抵御能力。而劳动得从做家务开始。对独生子女来说,参加一定量的家务劳动,是一帖治娇的灵丹。首先要求他们力求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洗手帕,洗鞋袜,洗衣服,擦头颈,洗澡,同时,还要参加一些家庭布置、家庭卫生、家庭美化方面的劳动。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家庭主人翁感。

(十一)帮助孙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