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博弈全集
29238900000022

第22章 危机当前人民币路向何方(2)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其实,人民币过快升值并非只对中国带来负面影响。金融专家认为,在国际间经济往来及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一方的动荡也会引发另一方的不稳定。因此,如果国内企业、行业的出口因升值而减少,很难保证我们的贸易伙伴会毫发无损。升值压力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欧美很多国家的许多百姓难以享用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无论是转而使用本国产品,还是使用其他国家的替代品,都可能导致本国物价水平上升,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在人民币升值利弊兼具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应把握好进度和尺度,并从容、冷静、沉着应对,兼顾现实和未来。

首先,应该遵循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考虑外界的态度,但不屈从外部的压力。一是坚持原则,明确我方的主体和主导地位;二是善于沟通和斗争,有理有利有节,让对方明白一损俱损的道理;三是坚持小幅、稳步地推进,把幅度控制在多数国内企业短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其次,不要急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不能一方面升值,另一方面减少退税,双管齐下,企业难以承受。升值是面对外部压力适当妥协的结果,而退税政策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控。

第三,以应对升值压力为契机,调整我们的出口结构乃至产业结构。那些低附加值的特别是以严重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出口商品,我们可以逐步放弃。

总之,在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我国应该吸取“日元被逼升值”的历史教训,以国家利益为重,切不可盲目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要正确评估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沉着应对。

3.不可低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2008年4月1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人民币6.992元。2008年6月3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凌厉攀升至6.9295,在6月伊始的两个工作日内,连升177个基点,创下汇改以来第40次新高。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了“6时代”。

人民币升值“破7”或跨入“6时代”是否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它对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于这些问题,金融界人士各抒己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的现状持续下去,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

易宪容指出,人民币升值可以对国内快速上涨的价格起到一定的紧缩作用,这种理解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推导,与中国的实际差距比较大。因为,目前中国通货膨胀最为根本的原因不是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传导,而是前几年房价快速上涨导致的结果。可以说,快速上涨的房价不回归理性,中国式的通货膨胀要全面回落是不可能的。

并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更多的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因为,人民币的小幅升值一直在强化人民币升值的市场预期。而这种市场预期正是目前国际热钱涌入中国最根本的原因。从已有数据来看,尽管2008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顺差增长压力有所减缓,但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并没有减弱。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3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50亿美元,同比少增97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大量国际热钱正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中国。

此外,人民币升值如果过快,就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倒闭。目前,这种情况已在沿海一些地方发生。尽管这些出口企业倒闭并非完全是汇率因素,但人民币快速升值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当大量出口企业倒闭时,大量农民工的失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农民工失业的聚集效应一旦由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稳定就面临巨大的挑战。

针对上述情况,易宪容认为,中央政府决不可低估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与易宪容持相反观点的一些海归派却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中国的出口,减小贸易顺差,央行被动增发的人民币数量会减少,由货币因素引发的通胀随之下降;可以大大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负担,降低国内企业成本,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有利于消费,因为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而使进口产品价格变得“更便宜”了。

的确,对于处于高通货膨胀的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抑制通胀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专家认为,人民币若升值过快,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抑制通胀,反而可能加大通胀压力。事实上,人民币升值步伐从2007年开始加速,而我国的物价也恰恰从2007年加速上涨。并且,当人民币升值过快,企业不堪承受其重,纷纷倒闭的时候,就可能因产品供应的减少而推动物价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已使得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或被迫转行。相关报道指出,2007年,仅广东地区倒闭的企业就超过一万家,引发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担忧。

虽然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原材料成本降低,但在我国依靠进口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只是一部分,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国内原材料。即使原材料依靠进口的企业,也难以真正从人民币快速升值中获得好处。一方面,由于国家资源垄断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的怪圈始终未能打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进口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民币升值抑制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也就是说,企业不得不为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的一点好处,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我国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就纺织行业来说,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就下降1%~4%,目前,纺织行业整体利润率平均仅在5%左右,人民币升值正在蚕食企业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有专家表示,如果人民币升值提速,我国2008年可能有1/3以上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倒闭。

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从许多企业的生存状况就能一目了然。那么,人民币升值,消费者又能占到多少便宜?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是不可能被进口商品取代的,中国民众对国内产品的消费偏好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有大的变动。我们应该清楚,导致我国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而目前中国的粮食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国际市场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是中国的2~3倍。人民币升值到什么程度,才能使国内民众敢消费国外的粮食?

还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提速,可以削弱热钱涌入的原动力——升值预期,从而阻击热钱涌入。问题是,人民币升值提速意味着热钱投机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

当今,与人民币当初“破8”时相比,“破7”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国家面临着次贷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面对企业艰难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正视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弊端。

因此,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不能只注重其益处,而低估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金融危机中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已推动各国经济、金融相互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以单一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及当作储备的缺陷越来越大。在反思危机产生根源的同时,各国都提出了加强国际间监管及扩大国际货币种类的各种意见,可谓危中见机。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然而,有金融专家指出,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也潜在着一定的机遇。“对中国来说,看到危机,更要看到机会。”中国国务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称,美国通过大量的货币发行进行次贷危机的救援,为未来美元泛滥留下了隐患,也增大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

众多金融专家认为,中国要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必须解决贸易大国与金融小国的矛盾,这需要依托于金融的崛起,而金融崛起则要求拥有国际化的货币环境。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较量中,从整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大于挑战。并且,这次危机也不同程度地创造了人民币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储备货币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多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鉴于这种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各国在不断比较与衡量打破美元惯性的收益和成本,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预期,美元将无法再维持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世界贸易呈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格局,以及世界金融储备体系和世界贸易结算体系的变化趋势,促使全球货币体系必将作根本性调整。

当然,世界经济格局短期内很难因一次危机而彻底改变,短期内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在未来一段时期有可能出现欧元和美元争夺主导权,日元和人民币伺机出击的局面。但最终能否出现多强鼎立的局面,仍将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消长,但从单极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必然发展趋势。

从单极向多极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核心要义在于,全面提升欧元、英镑、人民币和日元等货币地位。人民币虽然不是国际储备货币,但中国拥有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重建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之重要一员。

强国决定强币,支撑一国货币地位的是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大国。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升到7.7%,并保持世界第三位的排名。贸易发展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现实力量。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形成负面影响,但就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中国通过采取上调部分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等系列措施,部分缓解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因此,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不乏有利因素。此外,危机倒逼中国贸易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这将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货币影响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并且,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征程的关键一步,并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事实上,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征程的关键一步正在迈出。

长期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红辉说:“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三个步骤。如今,通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性,从而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扮演投资和储备货币职能打下基础。而此前我国央行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65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今后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

对于跨境结算,有媒体评论说,此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路透社援引中国政府网的消息称,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4月9日,美国彭博社报道说,在中国与阿根廷、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等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之后,中国就一直在寻求人民币的国际化。报道援引荷兰国际集团驻新加坡经济学家蒂姆·康登的话说:“这是向中国资本结算自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

不过,专家也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已提上日程,但前路漫漫,至少有几个门槛要迈过。首先是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其次,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需要一个具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作支撑。最后,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国力。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而就中国现实情况来看,金融专家认为,目前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成为区域性货币还是比较现实的。人民币应首先成为区域性货币,然后再成为国际货币。

“中国国内现在问题也不少,有许多人主张人民币走出去,去美国抄底,成为国际货币,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我们要在先处理好国内问题的基础上,借这次金融危机之机,使得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也是中国的经济能够承受的。”社科院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