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博弈全集
29238900000014

第14章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何去何从(3)

提高利率是亚洲绝大多数国家架起的反通胀武器。但加息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尽管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通胀,但将进一步提升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而在出口受到抑制的背景下,亚洲企业已经普遍出现了亏损和破产;其次,加息吸引更多热钱流入,从而增大流动性,恶化通胀程度,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第三,加息会进一步损害金融业。2008年以来,亚洲国家股市普遍大幅下挫,这已经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受到抑制,资源配置机制发生扭曲。而如果继续加息,投资者积极性会受到致命打击,股市也不排除出现崩盘的可能。

2008年7月4日,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在东京说,亚洲各国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各国央行既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担心加息会导致经济出现硬着陆。

黑田表示,不断提高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是亚洲各经济体当前最关注的问题。同时,不少国家都希望在控制通货膨胀和避免过度伤害经济增长方面取得适度平衡。他指出,央行收紧银根可能会损害国内需求增长、而美国与亚洲新兴国家之间利差加大又会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剧资产价格上涨,增加硬着陆风险。

也有观点认为,目前亚洲通胀主要由食品和能源价格带动,随着食品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通胀风险会得到控制,因此加息的必要性不大。中国连续三个月的CPI下行及7月份出口的回升就是最好的证明。

通过本币升值以抵消进口通胀是亚洲许多国家的另一大政策干预手段。2008年以来,越南、菲律宾、韩国中央银行已经多次干预外汇市场,即为了防止本币贬值的速度,都择机在汇市上大量买进本币同时抛出美元。尽管这种做法暂时可以减轻通胀输入的压力,但极易引致热钱的快速进入,同时加强了美元的弱势形态,其外部面临的长期通胀传导压力并没有得到解除。

6.治理通胀,人民币重估是根本之道

2007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也随之浮现,加之一些不可预料因素的出现,消费价格指数(CPI)逐月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十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央行又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与此同时,2008年4月30日美联储又再次降息。中美利差倒挂再次被放大,使中国加息政策受到限制。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央行的货币政策似乎已经捉襟见肘,这时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人们将抑制通胀的重任更多地寄予人民币汇率之上。

事实上,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货币现象。中国通胀,主要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而引起内外经济失衡。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不仅催生了股市和房市泡沫,也埋下了通胀隐患。单纯依靠紧缩的国内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经济失衡的问题,而重估人民币,既能降低贸易盈余,还可以抵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因此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之道。

众多金融专家认为,当前中国通胀,是典型的固定汇率机制下币值长期低估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合力推动的结果。因此,大幅提升人民币汇率应是中国反通胀政策一个核心要素。

然而,中国政府并未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此类调整,而是寄希望于完全依靠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无法遏制中国贸易盈余激增和人民币汇率低估诱发的通胀压力,这种政策最终能否成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中国通胀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当前,原油及基本金属价格正处于上涨态势,而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扬。此外,中国境内爆发的一场传染性猪瘟疫情致使大批生猪死亡,造成中国居民偏好的猪肉供应趋紧,从而推动了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作为中国外向型产业的中心地带,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已开始上涨,以应对居民生活成本上涨和原本过剩的劳动力日渐短缺的状况。而最严峻的是,资产价格的持续飙升使中国正遭受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不断累积的困扰。中国贸易盈余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激增造成了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进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一路走高。

中国出口企业将赚取的美元汇回了国内,而中国央行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固定的汇率将这些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为了避免因通胀而蒙受货币贬值损失,出口商们将这些从境外市场赚取的资金投资于股市和房市以期获取更高的回报。这推动了中国房价的上涨,进而导致大规模的房产开发热潮,而房市的繁荣又支撑了房价的持续攀升。由此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国正在承受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而出口导向型产业旺盛的外部需求刺激了国内需求的增长;贸易盈余的激增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大增,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探索通胀原因,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引发中国通胀上行的罪魁祸首,因为这导致了中国出口增长过快、贸易盈余激增,进而带动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的迅猛增长。2007年以来,中国积累的贸易盈余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这表明大幅重估人民币汇率应是中国反通胀政策的一个核心要素。此外,由于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重估人民币汇率还可以抵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继而降低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内商品的价格。

然而,中国政府却选择了单纯依靠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通胀抑制。这种政策不大可能奏效。首先,目前中国资产价格已大幅上涨而且举债投资的投机性资本规模庞大。这意味着,由于担心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中国货币当局不敢真正实施强硬的货币紧缩政策。

其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存款回报下降,使储蓄失去吸引力。这将会诱导储户们大肆消费或四处投资,从而加剧通胀上行压力。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继续压低人民币汇率意味着中国贸易盈余及国外直接投资将会持续激增,从而导致中国境内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综合上述因素,中国的通胀压力很大,面临着很大的险。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加剧,在当前重估人民币尤为关键。

7.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7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无论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达国家,2007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中国亦然。

进入2008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仍未消减。面对严重的通胀压力,我国采取了积极的抑制措施。从2007年刚刚出现物价较快上涨的问题开始,政府就及时采取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没有出现重要消费品断档、脱销的情况,保证了市场稳定和民心安定。2008年以来,有关部门继续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粮食、油料、生猪、奶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了价格管理和调控工作的力度。

尽管调控始终没有放松,但由于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以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等因素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面对较大的通胀压力,多数金融专家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人民币发行机制,尽最大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人民币的币值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抑制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才能使我国辛辛苦苦开创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局面保持下去。

专家认为,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不解决货币发行机制这个最紧要的问题,货币政策几乎是无效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了我们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

我国从2005年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逐步升值,采取的方式是“小步快走”策略。但是,专家认为汇率问题并不是关键,利率政策效用是很有限的,就连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其离任后都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利率政策根本就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因此,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次要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