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青海湖曾经是西王母的私人花园。西汉末的王莽为什么会在如此高的地方建立城池呢?难道青海湖真的受到神人的青睐?走近青海湖,让我们一起去揭晓谜底——
西王母的瑶池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被巍巍高山四面环抱。它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高原咸水湖。它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可达38米。青海湖位于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原之上,面积约为4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八百多个杭州西湖那么大。青海湖东面是逶迤雄壮的日月山,南面是绵延不断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参差的橡皮山,北面是宏伟壮丽的大通山。
可以说,青海湖是青海最有特征的地理标志,它也是青海的代名词。今天,青海湖周围的区域也仍然是用海来命名的。当地人介绍说,青海湖的北面地区叫海北州,西面地区叫海西州,南面则称为海南州,相传青海省的名字也是因湖而来呢。这样美丽多姿的湖泊背后会有怎样动人的传说故事呢?
从青海省会西宁市出发前往青海湖,首先要翻越一座大山,这就是著名的日月山。日月山原来叫赤岭,因唐朝的文成公主曾经由此经过而名闻天下。日月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中国自然地理分界线,一山之隔,恍如两个世界,东边是良田万顷,西边是牛羊成群。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当走到日月山的时候,她看到了和自己原来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情景,文成公主忍不住回头遥望故乡长安,不禁泪如雨下。上天为公主的思乡之情所感动,让公主的泪水汇聚成一条小河,一直流淌至今。而更奇怪的是,这条小河里的水竟然是自东向西流的!当地人叫它倒淌河,它们一直流向青海湖,让青海湖一直水源不断。
然而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它只是给青海湖披上了一件更加传奇的外衣,让人们对青海湖更加向往。那么河水倒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距今四千万年前,青海湖还是一个外流的淡水湖,它和古黄河水系相通。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和挤压,在推挤中形成了高大的山脉——青海湖东部的日月山就是这样形成的。它阻隔了河水的东流,于是河水便只好倒淌,向西流入青海湖中了。青海湖也变成了一个只进不出的大湖。
人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生命存活的基础。那么,是谁最早孕育了青海湖的文明呢?这还得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西王母的故事讲起。
西王母是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传说西王母是一位主管人生死的神。她住在昆仑山上,保管着长生不老药。嫦娥就是偷吃了她的仙药,才飞上了月宫。周王朝的周穆王听到西王母的传奇故事,也忍不住千里迢迢地去和西王母见面。两人同游瑶池,对歌述怀,给后人留下了“瑶池相会”的佳话。而这传说中的瑶池正是美丽的青海湖。
故事毕竟只是故事,它让青海湖的神话显得古老而神秘。但是人们不禁会问西王母会不会就是最早居住在青海湖边的人类?长期从事青海湖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谢佐教授给出了他的解释。
谢教授说,西王母的故事实际分为两个体系,一种是神话故事里的西王母,另外一种就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西王母。在人类文明初期(有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在青海湖的北岸有一个西王母国。这个国家的首领是一位女性,大家都叫她西王母。所以,传说中千里迢迢从中原赶来一睹西王母风采的周穆王应该是在青海湖与女首领西王母一同把酒言欢的。
青海湖是否就是西王母的瑶池,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而只能靠推测去猜想关于它的点点滴滴。但是西王母的传说在中国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是否可以从这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呢?
记载中国神话的《山海经》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从字面来看,这段话的意思是:西王母的长相和人相同,但却长着豹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齿。说话声音很大,头发很乱,带着一个皇冠。这是一个什么怪形象?难道一个传说中貌若天仙的女神竟长得如此恐怖吗?
历史文化学专家谢佐教授解释说,虎齿就是虎牙,这实际上是一种用牙做的装饰。豹尾,也是一种穿在后腰的装饰。善啸,是善于唱歌的意思。在青海,环湖地区的民族都善于唱歌。戴胜,是西王母作为女首领,头上戴着一种鸟毛做成的扇形头饰。
在青海省博物馆里,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彩陶纹盆,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陶盆的里面画着一幅五人一组的舞蹈图案。人们对这些舞蹈图案所表达的意思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图案代表了先民的生殖崇拜,有人则推测这是描绘先民祭祀的一种舞蹈。谢教授比较倾向后一种说法。他说,五人一组跳的是群舞,人们手拉着手跳动,尾饰就会随着来回摆动。这反映了舞蹈的韵律感。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彩陶纹盆生动地证明了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祖先的足迹曾经长时间地在青海湖地区流连。也许,《山海经》中描述的西王母,就是远古时代居住在青海湖附近的—个部落的女祭司,“豹尾虎齿,蓬发戴胜”,这正是她带着族人举行祭祀仪式时佩带的装饰物。
西王母的传奇故事给青海湖的远古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青海湖畔到底曾经居住过什么人?这些人又给青海湖带来过怎样的惊喜呢?这又要先从一个“羌”字说起。
羌人——青海湖畔的古老居民
走进环青海湖地区,人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围成圆圈跳的集体舞蹈。藏族人把它叫“锅庄”。人类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现代藏族中某些人群的基因源于古代西北地区的古羌人。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这些流传在中国西部的舞蹈也应该源于古代羌人的祭祀舞蹈。据《后汉书》记载,最早来到青海湖边的,是以游牧为生的羌人。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意思就是羌族人是生活在西方的牧羊人。西戎,是指现在的青海湖地区。“羌”字是由“羊”和“人”两个字组成。不难发现,羌字下面的“人”字,其中一捺是弯的,为什么这个“人”字的一捺是弯着的呢?史书给大家讲述了关于“羌”的故事。
据《汉书》记载,战国时候,有一个叫无弋爰剑的羌人被秦国人抓去做了奴隶。在秦国,他学到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畜牧经验。后来他趁主人不备,伺机逃跑,仓皇之间藏进了—个山洞里。主人一路追赶到山洞外,就在洞外放火,想要烧死他。就在这时,大火之中出现了一只老虎!主人以为奴隶有虎神保佑,就仓皇地逃走了,从此不再追赶无弋爰剑。
逃脱后的无弋爰剑一路西行,来到了今天青海的湟水流域。羌人听说无弋爰剑被焚而不死的经历,十分敬畏,于是拥戴他为大首领。无弋爰剑把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传授给族人,他们培育了青稞,驯养了藏獒,把野牦牛驯服成了性格温顺的“高原之舟”。就这样无弋爰剑成了地地道道的青海先人。同时他也是最早记录于汉文史籍中的青海人。据当地的羌族人说,羌族的“羌”字下面那个弯着写的“人”,表示的就是一个跪着的人,因为羌人的祖先无弋爰剑曾经做过奴隶。
青海湖四周丰美的水草,养育了游牧民族——羌人,而羌人则创造了青海湖的文明历史。
羌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中的大禹是羌人,炎帝也是羌人。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长期的征战中,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直至今天,中国人仍以“炎黄子孙”自称。可以说,青藏高原、青海湖曾是我们祖先最早的家园,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古老的羌族在青海湖边繁衍生息,那么,汉民族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呢?
青海湖畔的古城故事
沿着环青海湖的公路行走,就会在海北州海晏县县城附近的公路边看到一个个土堆。据历史文化学家谢佐教授描述,这些土堆是汉代的西海郡古城遗址,是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时所建。那么,为什么王莽要在青海湖地区建立城池呢?这又引出了一段古老的故事。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篡权。他成为汉代的最高统治者后,认为国家有东海、南海、北海,唯独缺少一个西海,于是就把青海湖从羌人手里买了过来,并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西海郡。西海郡城建立以后,王莽就认为这已经是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归他所有了。不幸的是,王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公元23年,短暂的王莽政权落败后,羌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地——青海湖。汉人在匆匆离开时,只留下了一座空旷的古城。
据谢教授介绍,西海郡古城建于公元4年,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古城的遗址。由于只剩下三个城角,当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三角城。现在古城边的海晏县城就叫三角城镇。今天,在西海郡遗址中,人们还能拣到汉瓦的残片。在这一片片残瓦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汉代的文明和那段盛衰兴替。
就在中原大地上战火连绵的时候,古羌人却在青海湖边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们载歌载舞,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不幸却没有放过他们。公元320年,一个叫吐谷浑的鲜卑人带领他的族人闯入了青海湖地区,又一次打破了青海湖的宁静。
吐谷浑本是鲜卑人,原名慕容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部的首领。他带领族人从现在东北的辽宁一路远行,想要找到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当他们来到青海湖畔时,为这里迷人的景象所震撼,于是决定留下来,并建立了国家。从此,他们的部族为了生存和土地与羌人展开了多年的争战,最终建立了吐谷浑国。第一任国王叶延,在伏俟城建立了都城。
170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还能在伏俟城看到吐谷浑国的古城遗迹。伏俟城位于青海湖的西面,距青海湖二十多公里。伏俟城中清晰可见当年的国都遗址。古城遗址今天看来依然规模宏大。它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十余米,宽17米,城内有棋盘式的道路相互贯通,这让整个古城显得沧桑壮阔。
吐谷浑立国近350年。吐谷浑的族人与羌人的一部分融合,共同开发着青海高原,对青海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羌族的另一支,则吹着悠悠的羌笛,退居到了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处。
羌人后来慢慢被其他民族所同化,青海湖周围地区开始进入多民族聚居的时代。藏民族,继古羌人之后,也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书写着传奇。
神灵眷顾的土地
在环青海湖的公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藏民们不顾烈日,不避风雨,虔诚地磕着等身长头。当地人把这叫做“转湖”。据说,以这种方式绕湖—周,最少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藏民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崇拜一湖清水呢?其实,这源于—个古老的信仰。
在每年秋季的一个特定的日子里,青海湖边都要举行祭海仪式。人们将包着金银或五谷杂粮的布袋投入湖中,奉献给青海湖的水神。在这本来就不富裕的地方,人们竟然舍得这样抛洒财物,实在是匪夷所思。原来祭海的活动是当地百姓的一种佛教信仰。对于长期生活在青海湖周围的藏民来说,青海湖是养育了自己的母亲湖,是不可触犯的神灵,祭海活动是他们向青海湖感恩和致意的最高仪式,是对青海湖养育之恩的虔诚回报。同时,这也说明藏民族对山山水水都非常热爱,所以他们崇拜山神,崇拜青海湖。如今位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的沙陀寺,就是为了青海湖的祭海活动而建立的。相传,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受封,返回途中曾在青海的沙陀宿营,并在此主持了祭祀青海湖的活动。
青海湖边有一座亭子,叫做海神亭。亭子里的祭海石碑是用蒙、满、汉三种文字刻写的,上面写有“灵显青海之神”的字样,是清朝雍正皇帝在青海湖畔立下的。可见祭海活动在当地的重要意义。
人类选择了青海湖,因为它富饶、宁静,是神眷顾的土地。许多动物也将青海湖作为自己的家园,因为这里是没有被污染的净土。
青海湖畔的中华对角羚
青海湖畔有一块羚羊活动的区域。尤其从11月到第二年的1月,羚羊特别多。生活在这里的羚羊中,有一种特别珍贵的品种——中华对角羚。中华对角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等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某些人为因素,目前全世界仅存三百多只中华对角羚,全部生活在青海湖周边地区。
葛玉修是青海有名的摄影家,他曾以青海湖的鸟类为对象,拍摄了大量的作品,人称“鸟王”。近十年来,他迷上了拍摄中华对角羚。据他介绍,中华对角羚原来一直被称为“普氏原羚”。这是因为1862年,俄国博物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古草原探险时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羚羊物种,所以以后这种羚羊就被命名为“普氏原羚”。但是,由于它毕竟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而且雄性的羚羊长着一对极特别的相向对弯的犄角,所以在葛玉修的提议下,羚羊最终被命名为“中华对角羚”。
神奇的青海湖里隐藏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关于它的点点滴滴总是让人心驰神往。美丽的湖泊,是各族人民融合的地方,是各族人民齐声欢唱的地方。古老而神秘的青海湖令人迷醉,千百年来,更以它那久负盛名的传奇吸引着人们前去领略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