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衣食住行与健康长寿
29231400000002

第2章 1 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普遍愿望。

人类的最高自然寿命应该是100~175 岁。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级动物,也是动物中唯一活不到最高自然寿命的动物。生物学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完成生长期的5~7倍。

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 岁之间完成。按此推算,人类的最高自然寿命应该是100~175 岁。现实证明,牛、马及其他动物均可以活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寿命,而人类却只能活到应得自然寿命的一半,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人类不能活到最高自然寿命,主要原因是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与意外伤害。如果人类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力求生活上知足,豁达乐观,实现心态平衡;坚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不贪口福;预防现代的文明病和代谢病,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建立衣食住行的科学化模式,那么,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延长的。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有望延长至100~175岁。届时,“百岁中年应可期”(意思是说,可以期望活到100岁以上)。

按照“百岁中年应可期”的观点,到时候人们70 岁时还是小弟弟,80岁是少年,90 岁是青年,100岁才是中年。

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

除了心态平衡之外,科学的衣食住行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为了健康长寿,人们有必要对传统的衣食住行模式进行一些调整,建立科学化的衣食住行模式,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从而适应长寿的需要。

从“衣”的角度来看,我们应改变下面这个传统的观念。

把传统的讥讽“老来俏”转变为崇尚“老来俏”。

过去,往往有人把老年人喜欢穿戴打扮称为“老来俏”,这话多少带有讥讽的意味。然而,从科学的衣食住行观念来理解,“老来俏”对健康长寿十分有利,应该大力提倡。

从“食”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改变一些传统观念。

把传统的崇尚吃精米白面的习惯,转变为崇尚饮食粗细粮搭配,食物链广,多吃延寿食物的习惯。新型的饮食观念还认为,吃四条腿的(牛、羊、猪肉)不如吃两条腿的(鸡、鸭等禽肉)好,而吃两条腿的不如吃单条腿的食物(蘑菇、平菇、木耳等)好。这种新型的饮食观念很有道理,主要是拓宽了人们的食物链,从而促进健康长寿。

从“住”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改变部分传统的观念。

把传统睡扁枕头的习惯,转变为睡圆枕头的习惯。圆枕头才是科学的枕头,可以预防颈椎病,有利于健康长寿。另外,还有很多预防现代文明病的居住模式,需要我们去实施。

从“行”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改变很多传统的观念。

在现代生活中,仅仅实行传统的“安步当车”、“饭后百步走”的运动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以发扬光大,把传统单一的运动形式,扩大为丰富多彩的多种运动形式,坚持科学锻炼,包括空气浴(耐寒锻炼)、日光浴、交替运动、返序运动、特殊健身运动、美妙的音乐运动、运动旅游等,以促进身心健康。只有通过适量运动,促进身心健康,才能延年益寿。

总的说来,衣食住行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极为密切。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讲究科学的吃喝,可促进健康长寿。

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衣食住行方面的保健,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以“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会“半百而衰也”。《灵枢·百病始生》中有“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的记载。《管子》也指出,“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

有规律的生活,规律的作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良性刺激,使大脑皮质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变成有规律的条件反射。例如,当一个人养成了定时定量进食的良好习惯后,到了吃饭时间,就会大量分泌胃液,产生饥饿感,进食后就会很好地消化吸收。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到了睡眠时间,大脑就自然进入抑制状态,保证了睡眠的深度。到了起床时间,不需要闹钟就可按时起床。如果养成了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就可使肠胃功能正常运转,不会形成习惯性便秘,从而保证了排便通畅,保证了“进出口畅通”。

四季的气候变化,也提醒人们要注意养生保健。

春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桃李争艳,绿草如茵,是最能唤起老年人年轻之心的季节。但晴雨交替,乍暖还寒,冷暖气流你来我往,气压不稳定。中午艳阳高照,晚上寒潮突来,正如王安石诗中所描写的:“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由于气压不稳,春天成为了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

春季,日丽风和,衣食住行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衣——慎衣着。春季乍暖还寒,冷暖不均,如果不注意衣着,过早脱掉棉衣,受凉后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2)食——调饮食。春季是传染性肝炎等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人们应注意调整饮食,饭菜宜多样化、有营养。最好能多吃点生姜。生姜具有健胃、止呕、散寒、祛痰等多种保健功效。春季多吃生姜,更为适宜。

(3)住——重卫生。居室要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开窗通风换气,使空气对流。有条件的可放置小型盆景花草,增添生活气息。

(4)行——多活动。春季阳气上升,老人们应走出家门,到树林里、江河边、湖水畔等空气中负离子较多的地方散步、打拳、垂钓、晒太阳等,以改善代谢、舒展筋骨、畅通气血、增加抗病能力、增强体质,以利健康长寿。

夏季暑气灼人,衣食住行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衣——衣着要宽松。夏季应选择棉麻一类的质地疏松、凉爽透气、色彩明快的浅色衣料,因为浅色布料不易吸热,还具有阻隔外部炎热的作用。最为理想的还是以蚕丝为原料的真丝绸,其质地软,色泽浅,还能较快地带走人身上的汗液和汗气,对皮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2)食——饮食要清淡。夏日饮食要多样化且清淡适口。主食应配点粗粮,以增加维生素B族的含量,多吃些绿色蔬菜,多吃清热解毒的黄瓜、苦瓜、萝卜、番茄及豆制品,少吃辣椒、油炸食品,忌喝烈酒,不吃变质食物,防止肠道传染病。并应选饮菊花茶、金银花茶、薄荷茶等,以防暑降温。

(3)住——居室要凉爽。居室应空气对流,保持室内干燥、清爽、卫生。不要在大汗淋漓时马上用冷水冲澡或启用空调、电扇直吹人体。也不要当风而睡,不要移床至室外在星月下露宿,更不要在湿地卧睡。夏季气候炎热,人们睡眠往往不足,应养成午睡习惯,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小时即可。夏季还应勤洗澡,勤换衣。

(4)行——外出要防暑。在烈日下作业或外出旅游者,要防止太阳照射头部而引起的日射病。要增强防护意识,用太阳伞、太阳帽、太阳眼镜防止紫外线、辐射热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夏日清晨最好到公园、林间舞拳弄剑,或散步、慢跑,这些活动既能使人吸入新鲜空气,又能振奋精神,让人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秋季,气候干燥,衣食住行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衣——注重春捂秋冻。除早、晚气候稍凉需添加衣服外,一般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适当冻一下,可以提高皮肤和黏膜的耐寒能力。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当然,冻要冻得有度。

(2)食——饮食仍宜清淡。秋季人们容易出现口干鼻燥、皮肤干涩、便秘等秋燥症状,饮食调养以清淡为主,不妨多饮些淡茶或蜂蜜茶、梨汁、藕汁、银耳汤等滋阴生津润燥的食品,少吃辛辣食物,也可适当吃些莲子、芡实、百合等清补食品,以健身祛病,益寿延年。

(3)住——保持良好睡眠。秋天应合理安排好睡眠。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季天高风动,地气清肃,人则肺气收而神气敛,故应尽可能早起早睡,不宜蒙头而睡,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减少呼吸道感染及头昏、疲倦等症状。

(4)行——金秋适宜旅游。金秋时节、枫林尽染、万山红遍、景色迷人,是户外活动和旅游的黄金季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活动气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是秋季保健中最积极的方法。我国古代有重阳(阴历九月初九)登高赏景的习俗,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远眺,饱览奇景,使人心旷神怡,可使一切忧郁、惆怅顿时消失,又可调剂生活,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冬季,寒气袭人,衣食住行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衣——衣着防寒保暖。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服。常言道,“寒从足下起”,老年人更要注意足部的保暖。

(2)食——饮食重视温补。冬季饮食调理宜重视温补,宜适当多吃些营养丰富、热量较多的食品,如羊肉、蛋类、核桃、奶制品、大豆制品,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还必须戒除烟酒等刺激物。

(3)住——保持室温稳定。冬季居室应保持室温相对稳定,有条件者可使用取暖器或空调。当使用炉火取暖时,切忌把室温搞得一时高一时低。应避免有害因素(烟雾、灰尘、煤气等)污染室内环境。

(4)行——外出旅游宜慎。出差、旅游或探亲访友最好不宜安排在冬季,尤其是寒流袭来之时,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去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等。老年朋友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可适当选择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可使呼吸加深加快,有利于肺部的气体交换,增加氧气的吸入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时,体育活动还能增强身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注意四季的养生保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健康长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