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FBI读心术:破解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9215300000006

第6章 你的眼睛该往哪儿放

眼神的交流时时在发生。只有当两个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出现了眼神交汇,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交流是真切的。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有些人的眼神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有一种被关注、被尊重的兴奋感;而有些人的眼神则令人局促不安,有一种被质疑的紧张感。这些感受在还未开口之前就已经传递给了对方,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同,和人们对视时的时间长度、目光落下的位置以及当时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交谈之中的目光交流

英国伦敦大学有一位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安盖尔教授,他从事肢体语言的解读工作已有多年,从中发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安盖尔发现了肢体语言在东西方所存在的重大差异。对于英国人、美国人和法国人来说,交谈的过程中直视对方的眼睛是最基本的要求。75%的人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会直视对方的眼睛,保持注视;47%的人在自己讲话的时候也保持着注视别人的习惯;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两个人彼此目光对视的时间占35%。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安盖尔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果,但是当他将这个结果和东方人进行对比之后,又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东方人中,只有27%的人愿意在别人讲话的时候直视对方的眼睛,仅有15%的人会在自己讲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两个人的目光交流时间不超过10%。这些数据背后所反映的是东方人含蓄、内向的性格特点,他们不愿意过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对于眼神总是遮掩,与人直视被认为是挑衅,因此极少出现。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交流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东方人开始接受这样的理念:在对方讲话的时候直视他的眼睛,这是一种尊重,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地聆听。在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之中,谈话双方可以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保持100%的目光交流和对视,他们的眼神始终处于相交汇的状态。这是除了文化背景和个性特点之外的又一个特例。

对于普通人来说,目光交流的时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谈话的内容来灵活决定,它取决于很多因素。通常来讲,两个人在交谈的过程中要保持40%到60%的目光交流时间,这可以让谈话的气氛轻松愉悦。当我们与对方目光相接的时候,不管是在讲述还是在聆听,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将会占据整个交流信息的80%,你所持有的态度基本上会通过目光折射到对方的眼中。即便是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这个规律也不会失效。

日本人在交流过程中的目光落点极有趣,他们认为目光直视是无礼的行为,就算是在西方文化冲击极为强烈的今天,很多日本人依然不会直视对方的眼睛太长时间,除非他想要挑衅。交谈中,大多数日本人常常将脸转向一侧,保持侧面对着对方的姿态,这多发生于晚辈和长辈、下级与上级以及妻子和丈夫之间。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和对方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他们也会避免只盯着对方的脸部,而是将目光下移,落在咽喉部位,在视线上形成一种较低的谦卑模样。

爱有多深,目光就有多热烈

在所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案例中,恋人之间的目光交流都是特例,不仅是因为处于恋爱之中的人不能按照常理推测,更由于他们会将很多肢体语言推向极致甚至相反的状况之中。在安盖尔教授的研究中,特别提出了恋人之间的目光交流。他发现如果一方喜欢对方更多一些,付出爱更多的那个人会用更加热烈的眼神注视对方,这种热情的注视是传递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令爱人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从而通过眼神俘获对方的好感。

在全球大多数文化背景下,关系友善的两个人之间所进行的目光交流明显多于不友善的两个人,假如你需要和一个人建立起更好的关系,使用更多的目光交流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你们互相注视的时间超过了60%,则可以说明你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好感,而对方也接收到了你的讯息。同理,如果在交谈过程中因为怯懦、紧张等因素,让你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有1/3的时间你们都无法目光对视,那么在对方的印象中,你会变成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因为你的目光一直在逃避、躲闪。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商务谈判中没有人戴墨镜,因为这个行为会阻碍目光交流,不管是施压还是取得信任,墨镜都会成为一个绊脚石,让对方以为你躲在墨镜后面悄悄观察或者逃避他们的目光。

谁要先躲开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第一次见面时的表现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包括两个人自身的心理素质、心态以及交谈中和对方进行比较之后的判断。所有这些丰富的信息虽不用语言表述,却可以通过眼神表露无遗。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两个人会无可避免地出现目光的接触,当他们对视着对方的时候就需要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时候挪开目光?

一直交缠在一起的目光总是出现在那些热恋之中的人和熟稔的人,在普通关系的人之间出现会令人尴尬,而这种情况在初次见面者身上的表现则会更加强烈。通过观察和比较,研究者发现首先挪开目光的那个人必定是两人之中弱势的一方,他也许是下级,也许是晚辈。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光的注视其实也是一种微妙的挑战方式,在不言不语之间两个人已经用目光进行了一场较量。很多人力资源师在面试新人的时候都喜欢观察对方的眼神,看他是否坚定,是否会第一个挪开目光。这是将这种心理运用到生活和职场之中的实例。

当交谈双方产生意见相左的情况时,目光的对视就会出现更加耐人寻味的情况。如果一方紧紧盯着对方的眼睛,丝毫不肯让步,那么他多半是持反对意见。长久的对视需要把握一个微妙的度,一定时间之内它可以表示你对此并不认同,这种目光会激发对方使用更加强烈的语言和翔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若是和上司进行对话,这样过于长时间的对视则不应该成为首选,你可以适当地拉长你的注视,让对方接收到你的尊重和认真倾听的态度,但不宜过长,否则对方会觉得你心存芥蒂,想要寻找他的漏洞。

日本文化中有明晰的阶级和等级观念,他们对于目光对视有非常严格的规范。在日本这样的国家,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效仿。当你的上司对你投射过来目光时,你应该保持与他的对视,但当对方的目光开始出现游移的时候,你最好识趣一点,收回自己的目光。在日本人家中做客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长时间盯着主人并不会让人感到你的善意,反而会让人觉得你是挑衅闹事。因此,我们在考虑目光注视的情况时永远都不能忽略文化对于这些肢体语言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