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就在每时每刻
29215100000040

第40章 夜间盗汗多为阴虚所致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就是说汗与人的心关系最大。夜间经常盗汗,更容易损伤精气,造成体虚生病。

汗是我们身体阴阳变化的指示器,盗汗是反映我们机体病变的一个主要症状。盗汗是指人夜间睡后无感觉的出汗,醒后往往汗止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鬼祟祟,来形容该病证是在人们入睡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

中医学认为,汗为五液之一(汗,涕,泪,涎,唾为五液),为心之液,是津液代谢的产物。《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就是说汗与人的心关系最大。夜间经常盗汗,更容易损伤精气,损伤身体就会生病。大汗不但因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有损于心血,阴津耗伤十分严重,因此应积极治疗。

秋冬季盗汗较为常见,排除病理性疾病外,盗汗多为阴虚所致。《医略六书·汗病》:“盗汗属阴虚。”触摸皮肤稍有凉凉的湿润感,多为阴虚所致,多见于肺结核病人的浸润期。中医里讲究人体的阴阳平衡,而如果真阴亏虚,导致“阳不入阴”“阴不敛阳”,阴阳一旦不和,就容易发生问题。烦劳过度,亡血失精,以致阴精亏虚,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从而导致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如果小儿盗汗的同时,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有可能是结核病的前兆,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此时应检查血沉,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一般来说,冬春转季是中青年“盗汗”的高发期。中青年人群由于面临工作、家庭压力较大,体力、精力透支明显,极有可能导致人体自主神经紊乱,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补“气”,则必然受到盗汗症的“垂青”。中青年“盗汗”与小儿血钙偏低引起的“盗汗”发病机理不同,原因多为“阴虚”所致。这是因为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储存在人体内的“精气”已不足,当体质下降时,就会出现盗汗症状,如潮热颧红、心烦盗汗、失眠、乏力等现象。

此外,手术后的病人或产妇,由于失血过多,造成一时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致汗孔开合失常而汗液外泄,也可出现盗汗,但其与病理性盗汗又不一样。如果因为晚上天气炎热或被子盖得太多而出汗,这不属于盗汗,须加辨别。

如何判断是否是盗汗呢?如果我们在夜里睡觉时,盖上被子就是一身的汗,且口干舌燥,有时甚至被“热”醒,换上薄的被褥也没有用。而且早晨起床后,汗就不见了——这时候我们要注意了,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发生盗汗了。

若盗汗长期不止,在饮食上多吃些滋阴补益的食物,可多吃鸭肉,能滋阴养胃。《随息居饮食谱》称它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鸭肉是最理想的清补之物,阴虚体质宜食之。

同时,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症有利或有弊的饮食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的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地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对于体质较弱的人,在适当的季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多吃些滋阴补气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等。

人体出汗是散热的需要,但过分出汗就不对了。白天稍一动就大汗淋漓是自汗,属阳虚;晚上刚入睡就汗水满身是盗汗,属阴虚;脚底会出汗是肾气不足,这些通过调节身体都能解决。可以说,盗汗病位在肾,心火独亢,心肾不交,可迫津外溢致盗汗,肾气虚而阳火衰,水火不和则盗汗不止。

盗汗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中医对该病有独到的疗法。可通过穴位和中药外敷等方法治疗盗汗。在穴位上,可尝试点按、弹拨足三里、太溪穴各1分钟。每天早晚一次,对预防盗汗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还可采用中药外敷法:取五倍子、五味子各芝5克,放在一起碾成细末,匀和,然后均分五包。每次用时先将肚脐眼周围洗干净,取药一包,加入适量乙醇(酒精)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即神阙穴),外面用无毒塑料纸盖好,纱布橡皮胶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外敷药后盗汗会逐渐减少,阴虚火旺消失。

对于阴虚易盗汗的人来说,调理好身体最重要。平时要多注意休息,调整好生物钟节律,作息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让自己压力过大。对女性朋友来说,如果经期前虚汗多,可以服用归脾丸,它具有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作用。

虽然说盗汗多是由阴虚引起,但也并非绝对如此,盗汗的原因也很复杂,不同原因引起的盗汗,有不同的调理方法。因此,经常盗汗或问题严重者,应及时就医,辨清病因,对症施治,千万不要自己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