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就在每时每刻
29215100000023

第23章 皮肤色泽节律——人体五色辨病秘法

仅凭“望脸色”就能判断病情的医生是最高明的医生,所谓“见其色,知其病,名曰明”。

《素问·经络论》中说:“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其意是说,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不一定与经脉相对应,而是随着四时气候的转变而变化。按《内经》的理解,人体脏腑和经脉之气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为什么会这样呢?春天是自然界中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趋于生长、旺盛,阴气开始趋于衰弱,气候渐趋温暖,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消解,江河流通,与之相应,人体经脉中的气血也旺盛、流通。所以说,人身之气春天旺盛在经脉之中,而夏天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阳气最旺盛,气候由温暖转为炎热,此时,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充盈,并充溢到孙络中,孙络得到了气血的营养,皮肤就变得润泽而充实;在长夏季节中,人身上经脉和络脉的气血都很旺盛,故能充分地营养滋润肌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皮肤纹理、毛孔也随之收缩关闭;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身的气血也趋向于体内而闭藏,向内附着在骨髓,流通在五脏。

随着气的内外变化,我们皮肤的色泽也有浮沉变化。一般表现为,春微青,夏微赤,长夏微黄,秋微白,冬微黑的四季节律性,待其“王(旺盛)”时则表现在我们的脸上。如果非其时而有其色,也就是说春天不是微青,夏天不是微红,秋天不是微白,冬天不是微黑,则可能为病色,这表明我们可能是生病了。

人体五色包括上面我们说的青、赤、黄、白、黑这种五种颜色。中医学认为,机体色泽的变化是人体内在生理机能的外在反映,根据体表色泽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机能的盛衰,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代甚至认为仅凭“望脸色”就能判断病情的医生是最高明的医生,所谓“见其色,知其病,名日明”。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面部皮肤泽润,是人体终年外露的部位,最易于色泽的观察,而五脏六腑之气血又皆上荣于面部,与内在脏腑之气关系密切,因而,又是人体色泽变化最敏感,最易反映脏气状态的部位。

脸部一般发生什么变化,则提示有病变的可能呢?

由脸部观察,凡是有痣或斑、疙瘩、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色素沉淀等所在位置的器官功能较差。如果有痣出现,则表示这个位置器官功能先天就弱,并不代表现在就有病;如果有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所在位置的器官功能正在有疾病发生;如果有斑或色素沉淀,表示所在位置器官功能有病已久。中医里还认为“外有斑内有瘀”,如果是最近突然出现的斑、痣、痦子是深褐色或黑色,则提示有癌或瘤的可能性!

如何察色?主要是观测面部的色泽变化。五色与五脏具有密切关系,五色是五脏精气盛于内,外荣于面所致,相应的脏气因而在其面显现相应的色。比如,青色是肝气的外华,赤色是心气的外荣,黄色是脾气的外现,白色、黑色分别是肺气和肾气的显现。

五脏分别旺于四时,因而由五脏精气外荣产生的五色也与五脏的四时节律同步,具有四时的色泽变动周期。这种对应关系为:肝旺于春,其色为青,心旺于夏,其色为赤,肺旺于秋,其色为白;肾旺于冬,其色为黑。与五行相应,木为青色,火为赤色,土为黄色,金为白色,水为黑色。由于五色与五行、五脏的关系,因而表现出其节律性,为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依次变化。

五色的节律性变化从客观上讲仍然是五脏生理特点、四季时令特点的综合反映。肝旺于春,春天多风,由于风气的影响,体表收束而干燥,因而我们的面色略显青色;夏季炎热,心旺于夏,血液循环旺于体表,体表血液丰盛,面色自然显得红润;秋季阴气初生,气候转凉爽,血液循环渐趋于体内,肺气主令,因而面色略呈白色;冬季肾气当令,阴寒盛,体表血管收缩,面部因血循减弱,运行迟滞,故面显微黑。

病理变化也反映色泽与脏气之间的关系。如肝胆气虚,再受惊恐吓骇,或情志不遂而氕极,也会使面色泛青;心气旺或心火过盛则面色红赤;肾虚,特别是肾阳虚时,常见面色黛黑;脾虚湿困,湿邪泛溢,则表现为面色发黄,等等。这些现象均表明五色变化与五脏相关,成为认识五色变化节律的基础。

五脏精气从五色的变化可以看出是否充盈还是衰退。《素问·脉要精微论》告诉我们:“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就面部的五色来说,如果是赤色,就要像帛绢裹着朱砂那样,隐现着红润而有光泽,不要像赭石那样暗红带紫而无光泽。如果是白色,就要像鹅的羽毛那样白而光洁,不要像食盐那样白而晦暗。如果是青色,就要像碧玉那样莹润光泽,不要像靛蓝那样青而滞暗。如果是黄色,就要像用罗绢包裹着雄黄那样黄而明润,不要像黄土那样黄而干枯。如果是黑色,就要像重漆那样黑而透亮,不要像泥土那样枯暗如炭灰。

当然,不论是哪种颜色,只要具有含蓄而明润的特点,就是精气未衰的表现;如果五色暴露而不含蓄,又没有光泽,就是五脏精气外泄的表现,寿命就不会长久了。

四时正常色泽交替应时而见,是内脏之气正常的表现,为色泽的正常节律。如果色泽变动节律紊乱,不能应时,或应时太过不及,又表现为五色的病理节律。五色与四时相应,如果色泽过深,或过浅不及,提示应时之脏气病变。春宜微青,但如果面色过青,则表示肝气亢逆,疏泄最终露过度;如果色泽过浅,提示肝胆少阳之气生发不足。夏为心气旺,面色应该是红润的,如果面呈红赤,常提示心火旺;如果面色不红润,面色显得苍白,则表示心之气血两虚。长夏面色过黄,则表示脾虚湿困,运化失健。冬令面色黧黑,提示肾阳衰弱,阴邪肉盛。

五色不能应时而现,或反见其他色泽,与色泽的四时节律相违,也提示病变的存在。金代刘完素《河间六书》说:“青赤见于春,赤黄见于夏,黄白见于长夏,白黑见于秋,黑青见于冬,是谓五脏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继也。得肝脉,色见青白,心脉色见赤黑,脾脉色见青黄,肺脉色见白赤,肾脉色见黑黄……五行之相克也。”

通过五行生克分析两色的兼见,可以预测疾病的变化转归和预后。比如说,得相生之色,如果病人的肤色表现为青赤,而青赤见于春,木为青色,火为赤色,根据五行“木生火”的关系,可以看出病人是向痊愈的方面转化。得相克之色,如果病人的肤色表现为青白并见于春,而金为白色,根据金克木的关系,可以看出病人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人体肤色的应时节律,反映了五色与五脏的相应关系,五色的出现代表脏气活动的旺盛。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节律,就会将养生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