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就在每时每刻
29215100000001

第1章 天人合一是不生病的智慧

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决定万物生长收藏、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生与死的自然规律,如果我们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如果顺从它,就不会得病。

作为一名中医专业人员,做了几十年的研究生教学和临床治疗以及养生讲座,感悟良多。健康是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与以往任何一个社会相比,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的确好了,可有人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代人物质生活好了反而生病的越来越多了呢?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短命呢?

养生奇书《黄帝内经》其实早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度百岁而去”,完全在于他们能够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而现代人呢?生活没有规律,酗酒纵欲是常事,这样就耗尽自身的精气,散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性,只贪图一时的快乐,逆天而行,背离养生真正的规律,这样就加快了生病的步伐。

何为“法于阴阳”?说通俗一点,就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目的。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我的同仁,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解释会让大家更加一目了然,他说:“什么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释,就是我们这一些芸芸众生的凡人。‘天’,却有点困难,因为‘天’字本身含义就有点模糊。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笔下,天有时候似乎指的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这一点非常稀见。有时候似乎指的是物质的天,与地相对。有时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没有哲学家精细的头脑,我把‘天’简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

在这里,“天”指的是大自然,“天”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四季交替,昼夜交替,极其规律,分毫不差。人也应该与天相应,与四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称之为养生,才能调和阴阳。从四季交替来看,人们只有顺从四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阳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其意是说,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决定万物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生与死的根本,如果我们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如果顺从它,就不会得病。而这里所说的周期性变化便是我们要说的“生物节律”,因此,生物钟养生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顺应自然来养生的方法。

我的一个朋友,他是北方人,因为地域的原因他的肺部不是很好。一次在他的家乡参加一个医疗学术会议期间见到他,聊到“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时,他问我,平时看一些中医类图书,对中医的概念也知道一些,但一直没弄明白他的肺部问题是不是跟气候有关?我笑着回答他,在《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肺为五脏之一,“天气”自然通于肺。肺的功能是主皮毛、主气、司呼吸的,天地之间自然之气最先通过口鼻呼吸之气以及体表的感受与肺相通,因此自然气候的变化首先会影响的是肺的功能。一般来说,临床常见的表证(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大多是肺表的问题。因此,根据“天气通于肺”的观点,对于肺表出现的问题,在治疗时就要考虑天气因素。所以在治病养生的时候就不只是单纯用药的问题了,如果能够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的。

历代长寿老人都具有起居、饮食规律的习惯。英国有一位叫伯尔的老寿星,他的生命节律与自然节律非常同步,据说活了152岁。本来他还可以活得更长,但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一睹这位老人的风采,就召见这位寿星进宫,每日设宴款待。一辈子住在山村里的伯尔在宫中终日大吃大喝,打乱了他多年的生活规律,于当年就寿终正寝了。

我们常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觋点,这个观点非常形象地指出,人的生活规律应随太阳的升落而定,这与我们人体内的生物钟密切相关。良好的作息习惯,使人体内的生理性物质自动调节,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样我们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

当然,“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不是要人们消极地适应自然、顺从规律,而是要在适应与顺从的基础上主动地与外界保持一定的平衡。也就是说,消极地适应与顺从环境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只有积极主动地保持“天人合一”,才是我们“不生病、增寿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