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智慧忠告全集珍藏版
29214000000021

第21章 同化敌人阵营

对于敌人,最上等的策略是消灭他。如果不能,便应该包容。

——柏杨《英雄不牢记小仇》

受降,包容,非大将不能有其气度,非仁者不能有其胸怀。

秦将白起这辈子做的最大的错事就是杀降。

柏杨先生是用十分痛心的语气来转述白起事件的。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军围攻上党,赵军已多日没有粮食供应,官兵们饥饿难忍,在营垒里互相谋杀吞食。秦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而且不断挑战。赵军统帅赵括遴选精锐,组成四队,同时向四面冲杀。秦军阵地防卫森严,坚固得好像铜墙铁壁,赵军反复冲杀四五次,死伤遍地,仍不能丝毫动摇秦军。赵括决心孤注一掷,以统帅身份亲自率领大军,发动最凶猛惨烈的一次突围。然而秦军拒绝肉搏,只以强弓对付,箭如雨下,赵括中箭而死。

统帅阵亡,赵军顿时崩溃,四十余万疲惫的官兵向秦军投降。他们正在庆幸终于逃出浩劫,想不到更悲惨的浩劫还在后面。秦军统帅白起说:“秦国已占领上党,上党人却归顺赵国。赵国军队一向强悍,绝不会甘心当俘虏,如果不当机立断,将来可能发生大乱。”于是使用诈术,先使赵军安心,然后全部坑杀,只留下年轻军官二百余人,放回赵国,使他们报道凶信。这次战役,秦国获空前胜利,前后总共杀四十五万人,赵国野战军主力全灭,全国震恐。

任何一个具有高贵心灵的将领,都绝不杀降。俗云:“杀降者不祥。”杀降的功效是立竿见影的,但杀降造成的伤害却长久不愈。国家、社会,甚至全国人民的道德品质,都要为杀降付出代价。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准许杀降的政府付得起这种代价。秦始皇统一天下仅十五年而亡,不能说与白起坑杀赵卒的暴行没有一定的联系。

这就是血的教训,也是毁灭敌人使自己受损的最有力的证明。

所以我们要去欢迎敌人,诚心地接受他们,还有他们的智慧或缺点。

与敌人握手言和,绝对不会是两败俱伤,只会出现双赢的结果。并且,因为你宽恕的善行,人们会为你广树口碑。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这样一条真理:尽收天下英雄,物尽其用。收而不用,会引起人才的反感和逃离;用而不竭,会引起人才的愤懑和怨恨,不止逃离,还会掉过头来咬你一大口。柏杨先生举了个再明白不过的例子来说明了这一点。

公孙鞅,是卫国国君庶子的孙儿,法家学派巨子,在魏国宰相府充当一名职员。宰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正准备推荐,却染病在床。魏国国君前往探病,十分悲痛地说:“人,夭寿有命,谁能不死?然而你大去之后,国家大事,我跟谁磋商?”公叔痤说:“我的随从官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胸有奇才,盼望你信任他,把国家交给他治理。”国君大吃一惊。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能用他,那么请马上把他杀掉,别叫他离境,否则他投奔别的国家,魏国必有后患。”国君又是一惊,支吾几句,起身告辞。公叔痤立即把公孙鞅找来,据实相告,劝他逃走。公孙鞅说:“国君既不能听你的话用我,又怎能听你的话杀我?”国君出了相府,对左右说:“宰相语无伦次,一会儿叫我用公孙鞅当宰相,一会儿又叫我把公孙鞅杀掉,他自己都不晓得他在说什么。”公孙鞅遂投奔秦国,受到重用。公元前340年,公孙鞅率秦军攻击魏国,生擒魏军统帅魏印,魏军溃败。魏国国君心胆俱裂,请求和解,并把首府迁到大梁,叹息说:“我恨不听公叔痤的话!”

人在大失败之后,关键性的往事常会在脑海升起。魏国国君的叹息,内容不明,可能是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重用公孙鞅,但也更可能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公孙鞅。历史上这种叹息,不绝如缕,显示错误的决策必然付出错误决策的代价。

后来柏杨先生又说“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而政府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一个人若想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就应该做到化敌为友,竭他人之所长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