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智慧忠告全集珍藏版
29214000000020

第20章 低头就能捡到金子

应该忍耐的时候,必须忍耐,才是负责态度。

——柏杨《形势比人强》

忍耐,是一种强劲的守势,也是一种隐藏的攻势。但凡能忍的人,无一不具备成为最高领导的潜质。“小不忍则乱大谋”说的是忍耐;“大人不计小人过”说的是忍耐;“好汉不吃眼前亏”说的也是忍耐;“扮猪吃虎”说的还是忍耐。

忍耐这个词可以说作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柏杨先生的智慧告诉我们:当你寄人篱下的时候,如果不用这两个字给自己加个“定身术”,说不准早已和亲友翻脸成仇。这可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一时的莽撞让你既磨炼不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又可能饥寒将近沦落街头;或许图了一时的爽快却换来可悲的境遇,真的不太值得。

清·金兰生《格言联璧·存养》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谁不想功成名就,谁不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是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业的却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的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有智商、文化、有修养等。但其中,“忍”也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心理素质。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也就是说想成大业、干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时一事的干扰。对于有理想、有抱负,想为国家、为民族干一番大事业的人,这完全是必要的。

将忍耐化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忍”功的修炼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吃亏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通常总是非常害怕吃亏,把这看成是人生第一大倒霉事。究竟什么是“吃亏”呢?究其根底,无非是个人的某些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一旦感到自己吃了亏,便慌张起来,赶紧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力求把受损的利益补回来。而这一慌,便非常容易出乱,一出乱,灾难随之来矣。因此,“吃亏而不慌”也是“忍”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1]0在这种形式中,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不慌”。吃亏是经常的事,而且你并不知道它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偷袭你。就一般人而言,吃了亏,心里总是不好受的,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是不奇怪的,在心里也不必一定要阿Q式地自我解脱。关键在于不能为此而慌张起来,急于要把损失夺回来、补上去。“忍”就是“忍”在这里。必须看到,自己吃了亏,实际上也是得了一个教训,学聪明了一点,为人生交了一次“学费”,以后,便可以在生活中更机警、更聪明一些。如果急于想要去做就事论事的补救,可能会略有微薄的效益,但却常常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自己认为是吃了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切不可事事过于功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想一想,先别慌,“忍”下来,总归是有好处的。

第二,上一回当不必非要把自己气死不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误信了某人的话、某件事、某个消息,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实施了错误的行动,而导致某种不利的结果,称之为“上当”。很多人一旦“上当”之后,往往恼羞成怒,一味地指责那些促成自己上当的当事者。这显然是不理智的。“上当”就“上当”,这是“忍”的又一种形式。既然已经上了当,又怎么办呢?你接受不接受,这一事实是存在的。会“忍”的人往往采取某种比较机智的做法,既然已经上当了,就心平气和地认可它,并加以幽默地化解,用某种调侃般的语言进行自我解嘲。

在这种“忍”的形式中,上当而不上火是精髓所在。它表明了人们接受某种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坦诚心态,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便很容易把这种上当的事看成不足挂齿的琐事,以至于将它作为一种笑料丰富自己的生活。很显然,在已经上当的情况下,你就是把有关的当事人大骂一通,对自己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呢?

第三,有容人之过的度量。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可能犯错误。这样一般而论,可能比较容易。而“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下属有了过错,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容过”这种忍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由此可见,“容过”这种“忍”的形式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宽厚、宽恕的人格。很显然,能够“容过”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许和认可。

第四,切勿迁怒于人。有时,人们可能在某一特定场合中出于一定的原因暂时地“忍”下来了。可是,人们往往还是压不住心头之火。于是,便随意地找一个对象加以发泄。这便叫做“迁怒”。而“戒迁怒”也是“忍”的一种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迁怒”,是衡量一个人真“忍”还是假“忍”的重要标准。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顺、受了委屈、出了纰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撒气。这无疑是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害人又害己。“戒迁怒”则正是要防止和杜绝这一类现象。曾经有人这样认为,有气憋在肚子里,对身心健康不利。此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有气可以向一些适当的对象发泄,但是,绝不能随便发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迁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于自己心里一时拐不过弯来,又无法转移自己的内在注意力所致。“戒迁怒”便是希望人们在心里堵着一团火的时候,尽快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这样,便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解脱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当这样一种“气”使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时,或者说被用于某种有益的工作时,它往往会产生一种更好的效果。

忍耐之树上总是会不经意地掉下许多甜果子来的。如果你愿意,尽可以让自己俯下身子去捡——只不过是略低了低头,便得到了若干好处,为什么不去做呢?